浅析重庆地区新闻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差距与改进

2014-09-25 02:16冯静文等
卷宗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冯静文等

摘 要:本调查旨在通过对重庆地区高校的现场调研以及媒体对新闻人才招聘情况的统计和分析,结合对媒体从业人员及在校学生的访谈,探索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媒体行业对新闻人才的要求标准。通过对比两者,得出了高校对新闻人才培养实践实验投入较少与行业对工作经验要求较高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高校新闻教育专业课程同质化通识教育普遍缺乏、行业重视新闻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特别是沟通和合作能力等研究结论,并成针对其中的问题从课程设置、资源整合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新闻人才;行业需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高校教育

1 研究背景与方法

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新闻教育蓬勃发展,高校新闻教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此时,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直辖市?重庆市,一批高校陆续开办新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专业设置也由最初的单一培养传统媒体所需人才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新闻、广播电视、广告、传播等综合性、多层次的新闻学教育体系。

然而随着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开放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教育理念和资金设备缺乏等问题不断出现,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矛盾也不断加剧。本文希望通过对重庆市媒体行业和高校新闻学教育的调查,厘清重庆地区媒体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审视高校新闻学教育的发展情况,为之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本研究试图从多个角度不同维度发现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对于新闻学本科教育的现状。一方面,采用文献研究,对重庆市地区所有开设新闻学专业的高校的办学基本情况和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本科在校生和2013届毕业生进行访谈,就他们在专业学习、实习实践和就业选择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对于重庆地区媒体行业需求。本次研究一方面从重庆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中抽取了25个样本,查找到它们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布的招聘信息共135条,并对这135条信息进行了编码;另一方面对重庆市媒体的从业人员填写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对30份访谈记录进行了整理。

2 重庆地区高校人才培养

2.1 办学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12月,重庆地区本科阶段开设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项目根据研究需要依据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闻传播类(学科代码:0503)所划分)专业(为行文方便,以下统称为新闻专业)方向的普通全日制高校共9所。这一数据通过对重庆全部高校院校网站筛选得出,并结合对其中7所高校的现场调研进行确认。

1.办学模式

重庆地区开设新闻专业类的学校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综合类大学以热门学科开设该类专业,比如重大、西大。另一类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学科发展特色新闻专业方向,如西政的新闻教学偏重于加强法制新闻的采写能力,川外的设立国际新闻方向,着重打造复合型双语新闻人才。

总体来说,第二类办学模式占重庆地区新闻人才培养的大部分。(7所高校中有5所更偏向于此类模式)。但普遍存在优势学科与新闻专业无法有效融合,无法达到学科思维及背景融会贯通用于实践的目的。

2.办学历史

重庆地区新闻专业的的办学历史普遍较短,均未超过20年,且大部分创办于全国新闻传播专业的快速上升期。其中最早办学的西政1995年创办的新闻学,其次是重师、重大、川外分别于1997、1998年创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专业的创办均为2000年以后。

学科创立时间晚、办学时间偏短与西部整体教育环境相对落后,教学资源如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缺乏有一定关系,但也揭示了重庆地区新闻专业教育处在落后位置,缺少新闻专业办学经验和教学科研基础。

3.专业归属与院系设立

重庆地区新闻专业学科归属存在较为混乱的情形。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专设的新闻传播学院,多与其他文学类、艺术类、管理类专业合并。如重大新闻学1998年创立时,隶属于人文艺术学院,2007年改学院改并成为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直至2012年才创立独立于其他学科的新闻学院。在调查的7所高校中,西大、工商、重交、重师仍存在这种现象学科归属的多样性对师资建设、学术交流和学生就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图:

4 招生规模

截至2012年6月,调查范围内的7所高校共培养新闻专业人才3977名。平均每所高校每年培养106名新闻专业毕业生。排名位于前三的分别是西政(35.43%)、工商(24.44%)、川外(19.24%)。如图:

2.2 师资情况

师资问题是影响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调研中我们试图收集7所高校新闻学院的全部师资基本专业背景与从业经验的资料(但由于各种因素未获得),故本调查报告涉及到的师资问题仅通过师生比例、媒体和高校在校学生的访谈总结做基本分析。

如上图,7所高校中5所高校师生比均在1:20左右,平均师生比为1:19。与高校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相比,重庆地区新闻专业的师生比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东部沿海地区师生比可达1:30左右)。這为老师对同学的辅导、师生之间的交流做了较好的基础准备。

但相比与较为乐观的师生比,近8成学生表示上课班级的人数在50-100人之间,近6成的学生表示有老师教过自己3门课程以上。访谈中近3成学生表示,有从业经验的教师占自己任课教师总比例的30%以下,近4成的学生表示,此比例在30%-50%中间。媒体从业人员的访谈中,涉及到对高校教育的看法时,部分受访者提出高校师资的从业经验缺乏影响学生实践实验动手能力。此外,高校新闻专业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中,中文、文学、汉语言等专业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2.3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问题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关键所在。如何在教学中教授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掌握需要的学科知识背景、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都需要通过课程设置来进行调整。新闻专业课程通常可分为二个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与实践实验模块。其中理论教学模块可分为新闻类课程模块、人文社科类课程、公共必修课(即体育、思想政治类课程、英语等,此部分各高校均根据教育部要求规定作出相应设置,故不做具体分析)。

1.实践实验模块

以下是调查7所高校中6所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新闻专业设置比例柱形图(以学分学时为单位统计)。可以看出,6所高校的实践实验模块均仅占所修学分比例的10%左右。

访谈中近6成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院具有3-5个新闻实验室,近5成同学表示,自己接触到设备次数在5-10次之间,近3成的设备存在型号偏旧,功能缺失等问题。实际上,新闻专业学科是个操作性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教育过程中,仅有5-10次接触设备的机会远不能满足同学们达到掌握基本技能的要求。与之相仿,在与媒体已就业人员的访谈中多数被访谈者也表示,高校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略显落后。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与课程设置间存在重大联系。

另外,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实习,参与访谈的对象表示学院实习安排存在实习单位少、实习的单位层次偏低、实习的时间安排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有近3成的同学表示专业学习对自己的新闻理论和技能并无实质性帮助。

2.新闻类课程模块

研究显示(上图),7所高校的新闻类课程设置比例最高均占到50%左右,最低者除工商大學以外,也均在40%以上。由此可见,新闻类课程仍是高校培养新闻人才专业技能、知识背景的重点。

统计表示,各高校开设的新闻类课程设置上较为相似,体现出同质化的特点。

其中新闻摄影、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以及新闻伦理与法规等课程7所高校均有开设。由此可见,高校对新闻人才的采写编摄等基本专业技能的重视。中新史、外新史、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等新闻传播史论性课程也是高校开设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媒介融合的势头越来越明显,多数高校先后开设了新媒体实务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但多数被访谈对象表示,学校开设的课程所使用的教材陈旧、上课内容僵化、与行业应用严重脱节,这也是现今重庆地区高校新闻类课程模块存在的通病。

3.人文社科类课程

新闻专业作为人文类学科的重要分支,对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要求较高。国外新闻院校在重视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强调对学生人文社科理论素养的提升。例如,如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为主,占到了75%。在国内,也有倡导加大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比例的高校,复旦大学新闻专业的通识教育比例正在逐年增加。重庆地区高校普遍缺乏此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小,仅占到了补充作用,且与新闻社会工作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律基础等课程也显得严重缺失。根据统计,现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史、社会学的开课率较高,在7所高校中有6所高校均开设。排在之后的是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美学,7所高校中有5所高校开设。

2.4 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是揭示高校输出与社会需要对接的重要窗口。鉴于无法获取7所高校全部就业信息,我们选取了西南政法大学(办学历史最长、像社会输送人才最多、综合水平较高)2012、2013届新闻专业毕业应届生为调查样本,详细分析他们的就业去向,分析就业趋势(各种相关数据均来自西南政法大学就业信息指导中心)。

如上图,西政新闻学院的就业率总体呈下滑趋势,与之相仿,签订就业单位的也呈整体下滑,且下滑幅度较大。

新闻专业应届生到媒体就业的比例呈跌滑趋势,从11年的34.25%下滑到15.45%,多数参与访谈的同学表示,媒体编制难以获得,媒体从业环境复杂、待遇薪资偏低是他们不投入媒体行业工作的几大重要原因。另外,传统媒体行业的媒体发展不被看好,也是影响同学们择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3 媒体行业需求趋势及用人标准

3.1 媒体从业人员准入门槛降低

一个地区媒体的开放程度能反映出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媒体的开放程度不仅体现在内容、市场的开放,也体现在对人才的开放度。从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媒体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门槛降低,有开门纳才的趋势。

如图所示,首先,从地域要求上看,仅有2.22%的招聘岗位限定重庆市的范围,绝大部分是面向全国招聘,地域限制小。其次,从年龄要求上看,共有31.85%的招聘信息对年龄做出了限制,这部分岗位除了一个限制最低年龄,四个给出了区间,其余均限定的是应聘者的最高年龄。最后,从学历要求上看,本科毕业是最常见的要求,其中限定是985、211高校的比重非常小,要求专科学历的占11.1%,要求研究生学历的不足1%,还有一部分未明确提出学历要求。

3.2 工作经验成为重要考察条件

工作经验是用人单位对人才考核的指标之一,本次研究发现,媒体行业对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要求较高,82.22%的招聘岗位要求有至少一年的工作经验,还有些岗位虽然不把工作经验作为硬性标准,但也提到有工作经验的优先。

调查中发现,媒体行业对工作经验的高要求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刚毕业的学生不太了解媒体发展的形式,加之国内新闻院校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实践性课程不足,毕业生往往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一年才能适应工作环境,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二是媒体从业人员需要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些关系网必须通过时间的积累,毕业生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优势。因此,从节约培养人才成本的方面考虑,也为了保证一个机构高效运行,媒体很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

3.3 专业教育背景呈现多样化

根据招聘信息中对应聘者的专业要求,只招收新闻专业人才的比例仅为2.22%,另有51.85%的招聘岗位不限专业,45.92%的招聘岗位需要新闻及其他专业的人才,这些专业包括经济、法律、中文等等。 重庆地区媒体行业在人才招收中不限定专业或者开放专业限制,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媒体从业者是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惯例。

调查中发现,媒体对专业减少限制,一方面是适应社会环境和趋势,避免专业要求限制了人才的招收,更重要的是经济、法治类的新闻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尽管上手快,但是后期报道中需要学习大量知识,实际操作中不如其他专业毕业生通过短时间的采写培训后对该领域报道的独到和深度。尽管也有人认为,新闻报道的体裁并不需要过多的深度,更重要的是文章结构的清晰易懂,新闻专业毕业生对内容和结构的把握能力更强,但是各文史哲经专业与新闻专业毕业生一起竞争就业岗位已是不争的事实。

3.4 综合能力要求中沟通和合作能力较受关注

专业、学历、年龄等因素都是媒体招聘信息中的硬性条件,同时,一些招聘的软条件也不容忽视。在编码过程中,我们从招聘信息中提取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能力要求,即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外语水平等,其中媒体对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的要求较多(如图)。

媒体行业本身就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是信息源和受众的桥梁,而市场经济又是交往经济,需要与各种人的合作,因此市场经济下的媒体行业,只有善于沟通合作,才能形成自己的影响力,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

3.5 专业能力中文字运用能力受重视

除了对综合能力的重视,媒体行业的招聘信息中少不了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如图所示,编码的信息中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有:政治意识、法治意识、新闻职业操守、新闻敏感度、文字运用、新闻策划能力、媒体经营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软件操控能力、设备操作能力等,其中对文字运用的要求最高,其次是新闻策划能力和软件操控能力。

媒体是与文字直接接触的行业,也需要通过文字等符号向大家传递信息,因此流畅的文笔和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自然受到媒体的关注。新闻策划能力则决定着媒体人能从纷繁的事物中提炼出新闻点,对报道对象充分的进行挖掘、展示和分析。软件操控能力则是适应全媒体时代全时在线、即时传输、实时终端、交互联动的特点,快速、高质量的完成信息传播。

同时,媒体行业对新闻敏感度和媒体经营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对身边事物有着细致的观察,对事物发展有一定的把控和先知先觉,同时又能对所看所感进行准确的表达,这些能力就可以用敏感来概括,记者这种捕捉、判定新闻价值的自觉意识是融合在日常工作中,也是成为优秀记者的关键。对媒体经营能力的要求源于当下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一方面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市场份额发生变化,媒体中出现跨界的兼并与收购;另一方面,政策壁垒消除,市场环境宽松,媒体寻求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4 研究结果

4.1 行业对工作经验的高要求与高校对实践实验低投入的矛盾

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媒体行业对于工作经验的要求严苛,招聘过程中存在硬性或软性的限制条件。相对应而言,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则是高校教育的短板。

高校新闻教育的在实践实验环节的低投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师资配置方面,有相关从业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整体偏低,尽管没有研究能证实教师无从业经验对教学质量存在一定影响,但不可否认缺少实践经验的老师对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乏力的;其次,实践性课程安排明显不足,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实践实验板块所修学分均占总比例的10%左右,不少学校的10%学分中还包括了入学教育、安全教育、军事训练等课程的学分,由此可见,同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对于新闻学这种对实践性、操作性有高要求的专业略显缺乏;最后,在实践实验设备的投入方面,媒体是传递和获取信息的中介物、渠道、载体或技术手段,在多媒体时代中,实现符号的高效快捷传输离不开对各种软件和设备的熟练操作,也离不开对操作的重復训练,传媒专业学生与设备器材“相识度”不高,也成为媒体行业认为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原因所在。

4.2 行业人才专业背景开放影响高校既定培养目标发挥优势

研究发现,媒体对专业背景的要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限定新闻专业的招聘信息比例非常低,超过半数的招聘信息不限专业。在对高校的研究中发现,不少高校已注意到单一性人才不能满足媒体行业目前的发展需要,并在培养模式中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研究所涉及的大学中,5所都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新闻专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新闻专业毕业生能力的单一性,但是媒体对人才专业背景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这种培养目标的优势,例如:经济类专业毕业学生在金融知识和专业能力上肯定比财经新闻的学生强,若前者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其在适应的媒体写作形式后自然比后者更有深度,即前者的潜力更大,后劲更足。

4.3 高校课程设置无法满足行业对新闻人才专业能力需求

从对招聘信息的分析来看,目前媒体行业最看重的专业能力分别是文字写作能力,其次是新闻策划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再次是新闻敏感度和媒介经营管理能力。根据对高校课程设置的分析,高校对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及新闻敏感度的培养体现在了多类课程中,如基础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但是同样为媒体较为看重的新闻策划能力、软件操作能力以及媒介经营管理等,高校的课程设置处于严重缺失甚至空白的状态。软件制作能力及新闻策划能力需经长期系统的训练习得,对该模块培养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学生就业后的操作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降。

4.4 媒体行业重视新闻人才综合能力

研究发现,媒体招聘信息通常对应聘人员的综合能力单独提出了要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位列前三。媒体从行业人员访谈汇总的结果同样显示,执行能力与创新能力是行业录用人才时十分看重的品质,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接人待物的能力。事实上,这些综合素质、能力在各行各业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媒体作为收集信息与发布信息的平台,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因此高校以及学生个人应更加注重相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4.5 高校学生媒体行业就业意愿和实际就业流向逐年降低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媒体就业意愿在30%左右,而且近三年实际到媒体行业的比率下滑趋势明显。首先,这与传统媒体行业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逐渐收缩,而新兴媒体的行业规范与从业环境尚未有序建立的宏观背景有一定关联。其次,传统媒体行业岗位长期处于近饱和状态,高校毕业生无法进入到体系内也是多数同学选择放弃从事媒体行业的重要原因。最后,个人层面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如工作压力大、时间不固定、从事媒体行业相对辛苦等等。

实际上,高校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进入到媒体行业的比例近十年来都是偏低的,更多的学生会选择进入企业或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案、文秘等类似工作。客观来讲,应该理性的看待这样的现象。然而针对这种趋势,高校新闻院系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应如何做出调整,使其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5 思考与启示

国外媒体人才的培养领域中,美国高校一直走在先列,密苏里新闻学院便是其中之一。“密苏里模式”体现着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办学思想,它的基本框架由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支撑体系构成,这三大体系分别指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环境和平台,以及师资队伍、媒介资源、实验室、图书馆等人力和设备支撑。

首先,高校需要规范课程设置。高校的新闻学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出现,许多高校都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而应该改成什么样,高校自己也比较迷茫,于是出现了调查过程中一些高校的培养方案一年一大变,甚至有些高校不愿意拿出培养方案。同时培养方案所涉及的具体课程也缺少关联性和区分度,不同一个学院的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专业特点,同时也出现了甲校A专业同乙校B专业培养方案十分相近的情况,同专业课程连续性不高,不同专业课程区分度不够,培养目标模糊趋同。

其次,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践。尽管高校针对业界反映的毕业生实践能力缺少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改进,但是从培养方案和实际情况看,这种改进措施力度仍然不足。高校应该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核形式等方面继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应注意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毕竟大学教育不是技术教育。

最后,强化教学的支撑体系。高校教科研经费不足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但是有能力开设新闻专业的学校必须要在师资、实验器材等方面加大投资,这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对学生未来的投资。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缓解资源的不足,例如在师资问题上,可以改变对任课老师的衡量标准,对老师上课内容进行一定的监督,实践课的老师主要强调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和授课能力三者的结合,并且尽量避免老师理论体系了解不系统等问题。

事实上,高校新闻学教育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嘗试进行改革,这个趋势应当保持。同时也应注意到,高校新闻学教育和媒体行业是唇齿相依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在对待毕业生能力和媒体需求这个问题上,不能仅仅要求高校做出努力,一味的迎合行业需求,高校本身作为独立的教学单位,是有自己的目标和理念的,单纯以就业来考核高校教育质量是显失公平的。媒体行业在对待这个问题时应该注意到,媒体本身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特殊行业,不能单纯为追求经济效益,降低人力成本,用工作经验给毕业生制造高门槛,并且若是所有用人单位都不愿意为人才培养买单,那么之后就要为求才付出更大的成本。要想真正解决这些矛盾,需要行业、学校、学生的多方努力,例如校企合作,校内“联合培养”,跨学科合作等,都不失为有效的解决方式。

参考文献

[1] 韩建民. 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人才培养的发展、问题及路径[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03)

[2]王晓乐. 全国财经新闻专业本科教育调查报告[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12)

[3] 卿志军.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4] 朱建飞,周立荣. 媒体与高校合作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J]. 新闻实践. 2009(05)

[5] 张立勤. 实现从学科培养模式到社会需要模式的转型——高校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 新闻界. 2011(05)

作者简介

冯静文,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

王梦宇,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

周泽峰,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

邓杨禹,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2011级

满媛,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2011级。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