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大学生对“仲恺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2014-09-27 03:03黄海媚
文教资料 2014年12期
关键词:仲恺廖仲恺何香凝

黄海媚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30)

试论当代大学生对“仲恺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黄海媚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30)

“仲恺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爱国精神的具体内涵发生了变化。当代大学生应当从“救国”走向“强国”,由“扶助农工”转向“服务农工”,注重从实践中学习等方面继承与发展“仲恺精神”。

仲恺精神 大学生教育 继承 发展

1922年6月,廖仲恺先生被军阀陈炯明秘密囚禁,他做好了随时为革命献身的思想准备,于狱中写下了《诀别诗》。其中,写给廖梦醒、廖承志的诗中有两句:“躯壳本是臭皮囊,百岁会当委沟壑。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表明了其不怕牺牲、精神长存的坚定决心。廖仲恺先生不仅把精神留给了他的儿女,还留给了中华民族的儿女。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先生去参加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会议,在中央党部门前,遭到反动派指使的暴徒暗杀,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8月25日,廖仲恺先生的灵柩出殡时,广州市二十多万人民送行,巨大的白布横额上写着:“精神不死。”表达了人民对廖仲恺先生的高度评价,以及继承其精神的决心。1927年,为纪念廖仲恺先生及遵循其扶助农工的意愿,何香凝等人筹办建立了仲恺农工学校,何香凝担任首届校长达15年之久。1940年9月,在抗日战争中,仲恺学校按照何香凝校长的指示,毅然迁到粤北山区的乐昌县西乡桂花村办学,长达3年9个月,度过了抗日战争时期最艰苦的岁月。1942年2月,何香凝到达曲江时,约见仲恺学校负责人陈颂硕,详细询问了学校的情况。最后,她语重心长地说:“我老弱多病,又要到广西去,前程未卜,故不能继续担任校长的职务了。学校校产仍由校董会管理,我还要尽校董之职责。学校总会有一天返广州复办的。不论校名怎么改,仲恺这个名字不能改。仲恺扶助农工的精神不死。”后来,仲恺学校的校名几经更改,由“仲恺农工学校”到“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直到今天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仲恺”二字始终是校名的核心,“仲恺精神”始终是学校的灵魂。那么,什么是“仲恺精神”,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与发展“仲恺精神”?

一、“仲恺精神”的核心内涵

什么是“仲恺精神”?不少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表述。蒙光励教授认为,邓颖超曾讲的一段极为精辟的话语是对“仲恺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科学表达——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他们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是高尚的,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①。曾学龙教授认为,廖仲恺精神品格,指廖仲恺先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为拯救中华而不断图强进取的革命精神及人格魅力,其核心是爱国为民。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强国爱民、图强进取,执着追求、矢志不移,勤奋实干、廉洁奉公,坚韧不拔、不怕牺牲②。王安利认为,仲恺精神是一种赤诚的爱国精神、坚定的革命精神和顽强拼搏的实干精神③。细细比较,尽管学者们的表述有所不同,但他们发掘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可以认为,其他精神品质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有学者甚至认为,爱国精神是仲恺精神的核心所在,仲恺精神就是爱国精神④。笔者在此无意于为“仲恺精神”的内涵再增一条表述,而注重发掘其精神核心——爱国主义。对廖仲恺先生爱国精神的论述,已有不少学者作了详细的论证,并且大部分着眼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廖仲恺先生为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中而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具体内涵。笔者对此不再重复论述,而注重发掘其爱国精神的具体内涵的发展。廖仲恺先生的爱国精神无疑是应当大力继承与发扬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爱国精神的具体内涵应当赋予新的内容。实际上,“仲恺精神”的一些具体内涵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以下笔者主要谈谈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与发展“仲恺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与发展“仲恺精神”

(一)由“救国”走向“强国”。

廖仲恺先生所处的时代,社会积弱,国家贫穷,腐朽的封建王朝及张牙舞爪的帝国主义,让旧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对当时爱国的仁人志士而言,当务之急是救亡图存,需要的是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廖仲恺先生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投身于救国图存的革命事业中。纵观廖仲恺先生的一生,从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到支持辛亥革命、反袁护法、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一直到1925年为革命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一切都与他的“救国梦”紧密相连。因此,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要是“救国”,是反帝反封建,谋求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今天,新中国成立已六十多年,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早已完成,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新中国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显然,现今的爱国不再是救亡图存,不再需要像廖仲恺先生那样抛头颅、洒热血,而是谋求国家的繁荣富强,实现中国人民的“强国梦”,需要的是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拼搏精神与进取精神。因此,当代大学生新时代践行“仲恺精神”,由实现“救国”梦走向“强国”梦,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二)由“扶助农工”转向“服务农工”。

仲恺学校是为了遵循廖仲恺先生“扶助农工”的意愿而成立的,“扶助农工”是廖仲恺先生的爱国途径之一,也是具体体现。实际上,在成立之初,学校“对学科的设置,本拟分农科、工科。但苦于经费有限,先办农科”⑤。当时,先设了蚕桑科,后又增设了农艺科。此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的专业设置一直以农科为主。1951年,新设高级兽医科和高级病虫害科。1955年,增设土地规划专业。1978年,农业部指示要把仲恺学校办成全国重点农校。1984年,仲恺学校升格为本科,改名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直至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及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为契机,仲恺学院于1993年上半年六易其稿,制订了《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综合改革方案》。方案提出“总目标是:加快改革与发展,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办学……把学院逐步建成农工经贸文相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同时,方案还提出扩展学科门类,调整专业结构,扩大办学规模⑥。今天,仲恺学院已成为“一所以农、工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本科大学”。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⑦。可以说,从学科设置的角度,直至今天,仲恺农工学校“扶助农工”的内涵才真正得以实现。现今,仲恺学院的学科设置不仅仅限于农、工科,更是以农、工学科为优势,兼顾其他学科协调发展。同时,办学宗旨由“扶助农工”转向“服务农工”。1996年,《仲恺学校简史》出版时,时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朱森林题词——服务农工,注重实践,很好地概括了仲恺学院的办学宗旨与办学方针。由“扶助农工”转向“服务农工”,由“扶助”转向“服务”,是理念的转变,同时也有其客观原因——主要是农工阶级地位的转变。在旧中国,农工的社会地位较低,知识贫乏,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我国农工占人口十分之九,农工阶级受经济压迫,无路谋生,他一天做十数小时的工夫,且不得两餐[饱]食,何有余力教育子女呢?全国国民十之九无受教育机会,知识当然落后,国何能强?若要中国强,必须提高农工地位,引导他有政治知识,方有希望”⑧。现今,被唤醒的中国农工阶级不仅是战争年代的中坚力量,还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实力大大增强,工人阶级更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

(三)注重实践,反对脱离实际、填鸭式的学习,成为具有真才实干的人才。

仲恺学校成立之初,何香凝从当时的国情及扶助农工的实际出发,制定学校的办学方针:“不徒骛高深学理,而注重实验,以训练中级技术人才。”⑨1929年,仲恺农工学校编印的《本校概览》记载道:“决议先招蚕科二班……注重实验,而兼受以学理……管理务求完密,训练务求精严,冀养成谨慎耐劳有真实学识之实业人才,供国家建设之用。”⑩何香凝极力反对脱离实际的填鸭式、学院式教育,鼓励农工到生产实践和战争中学习。1938年12月,她发表《从战斗中学习》一文,极力抨击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几十年来中国学生的教育方式,我不想否认,那是强迫青年学生去吸收一大堆无用的,冗赘的知识;它困累了青年的脑筋,把他们都变成了一批一批的书呆子,社会上的高等游手好闲者,对于解放民族和建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毫无益处……现在我们应该不再重复错误,惟有坚决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号召热情勇敢的青年从血的斗争中学习,才能适应当前的抗战需要和战时环境。”当代大学生更不应该重复过去的错误,要坚持从实践中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成为具有真才实干的人才,而不是被埋没。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实践教学,健全实践教学制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要学好课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投身到实践中,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

注释:

①吴映萍.“纪念廖仲恺先生,弘扬仲恺精神”学术研讨会简述[J].历史教学,2006,(2).

②曾学龙,周晓燕.论廖仲恺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价值[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

③王安利.大力弘扬仲恺精神,办人民满意的大学[J].高等农业教育,2007(5).

④吴映萍,曾蔚阳.仲恺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1).

⑤余德富,刘信荣.仲恺学校简史(1926—1996)[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8.

⑥余德富,刘信荣.仲恺学校简史(1926—1996)[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86.

⑦不断前进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http://www.zhku.edu. cn/xxjs/xxjs.htm.

⑧何香凝.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追悼廖仲恺陈秋霖大会上的演说[C].尚明轩,余炎光.双清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21.

⑨何香凝.我的回忆[C].尚明轩,余炎光.双清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954.

⑩廖仲恺何香凝研究——廖仲恺何香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3:302.

[1]吴映萍.“纪念廖仲恺先生,弘扬仲恺精神”学术研讨会简述[J].历史教学,2006,(2).

[2]曾学龙,周晓燕.论廖仲恺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价值[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

[3]王安利.大力弘扬仲恺精神,办人民满意的大学[J].高等农业教育,2007,(5).

[4]吴映萍,曾蔚阳.仲恺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1).

猜你喜欢
仲恺廖仲恺何香凝
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术馆开馆25周年展
流水高山写新图
——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一道竞赛求值试题的探究
何香凝
强强联合 仲恺高新区波士顿孵化器迈进2.0新时代
中华革命党时期廖仲恺在日活动的若干史实考辨
廖仲恺夫妇诗画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