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上班的时候,李娟在做什么

2014-09-29 02:50风声
新晨 2013年12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李娟牧场

风声

说来也奇怪,直到这个最冷的冬天,一个刮北风的夜晚,我随意地捧起了李娟的这本《冬牧场》,一翻开就放不下了。

似乎是去年刚开始的时候,李娟的名字渐渐走入我的视野范围,看过她的照片,也买过她收获赞誉的《我的阿泰勒》,但终究没能读进去,其间解释,估计只能用“缘分未到”来形容吧。

说来也奇怪,直到这个最冷的冬天,一个刮北风的夜晚,我随意地捧起了李娟的这本《冬牧场》,一翻开就放不下了。

《冬牧场》的好看,并不是破天荒的,它不是天书,不是地书,不是冠以类似“奥斯卡”荣誉的百年经典,它的好,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可以这般说——“真诚的叙述,节制的表达”。

这也许是一片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去经历的土地,李娟用生活化的口吻、扎实地叙述风格,将新疆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通过点点滴滴的日常琐事写了出来。我非常喜欢她在文中时不时表现出来的一些小幽默,这种小幽默不是学究型的,是完全从生活里来到生活里去的。比如李娟写到她和嫂子一起去挖雪、背雪的情景,人家都是快刀斩乱麻的风格,只有李娟还在挑三拣四地磨叽,当然这种磨叽自然是有原因的,因为一个外来人初走进冬牧场的生活是无法预先体会艰苦的生活带给他们的智慧和坚韧。李娟背回来的雪虽然少,但是是最干净的,极少的粪球和浑浊体,这份结果遭到了居麻的赞赏,足可见其艰苦程度。

既然是冬天的游牧行为,自然离不开动物。在《冬牧场》里,李娟带着我们将注意力放在了那些动物和人的关系上。在这寒冷荒凉的牧场里,有骆驼、牛、羊、狗和李娟最爱的猫。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李娟在赋予这些动物生命的时候,都是在刻意地隐藏着我们在写文章中司空见惯的“理所当然”主意,她仿佛在用一个全新的眼光和爱的情怀在重新认识这些动物,比如骆驼经常走失,马时刻都要吃草,赶羊等等,都提及了它们的生理本质。从动物的生理本质出发,再赋予动物人的情感,这样的刻画思维,让人倍感亲切。至于还有人,那就更不用说了,牧民们与这些动物与生俱来的生存环境,也许真像李娟说的——不是上大学就能学到的,甚至你研究生毕业了也未必学到。毫无疑问,李娟在这里强烈地表露出她对于哈萨克族这种传统生活的尊敬,抑或还可以扩展到她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

看完《冬牧场》,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除了冬牧场各种新奇的事物外,还有李娟这个人。李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姑娘呢?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一个写诗很棒的师姐,还有一个写小说很好的同窗,她们都是女性,都在文章中表现出一颗似乎时不时就出现的15岁少年的心,一如新疆上空的风,那么顽皮富有生命的活力,且是那么的纯粹。但李娟可能会比她们更孤独吧。想想看,一个快30岁的女孩,远离城市,回到故土,来到冬牧场,和牧民们一起过着古老的生活。每每当我看到李娟将某个渺小的东西置身于苍穹之下,我好像就看到她裹着厚厚的衣服,穿着长靴,走在雪地上。

有人说,李娟像三毛,是也不是,因为两者在写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我的感觉,三毛更内心更浪漫一些,李娟则多了点逍遥的感觉。

散文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主流之一,先秦诸子散文、汉大赋、唐古文等等,都影响深远,到了现在,出现的这个“非虚构写作”,其实在技巧上也是对散文的一个“恢复”,因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遇到的散文越来越矫情,很多作家动不动就烂抒情,想想杨朔模式还有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吧,在越来越追求形而上的追求中,对当下土地的认识反而越来越陌生。

李娟的《冬牧场》并不能说完全避免了这些东西,特别是在第四章开始,有点无话可说又硬要凑字数的嫌疑,但就通读的感觉而言,《冬牧场》真的做到了还原生活的一些气质,有满足,也有忧伤。

同时让我继续期待她的作品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我们在上班的时候,李娟在享受生活啊!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李娟牧场
老虎萌萌的幸福生活
新疆哈萨克族鹰舞
适彼乐土
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与饮食结构分析
Analysis on China’s real estate bubble by Oct.2016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程序框图题盘点
牧场里的马
叮当牧场
Gift Ho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