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多元绿色评价?提高音乐综合素养

2014-10-08 05:24倪玉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音乐课程综合素养小学

倪玉莲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绿色评价;多元化策略;综合素养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还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等。新课程已实施多年,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影响学生潜能开发的关键抓手,却依旧尚未建立。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不仅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及激励作用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评价与教学过程并行、面向多元的评价理念,尽可能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并记录学生的闪光点,能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热情。以多元化策略进行绿色评价,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与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相符。实施中主要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运用绿色评价

提及“评价”或“考试”,由教师主宰、学生应付的紧张局面顿现眼前,可见,传统评价难免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纲要》还指出,要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可见,新课程倡导的是建立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主体多元、评价项目多种、评价方式多样的发展性评价。“它是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教学评价”,它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期望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进而引领学生迈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人生之路”。 笔者把这种发展性评价称为“绿色评价”。观念制约着行为,要实施绿色评价,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绿色评价的理念。

1.体现人文关怀,树立评价以人为本的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绿色评价充满人性关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发掘个体的潜能,使之得到充分、全面、自由的发展。在评价中,对个体的学习反应给予细心爱护与及时反思,尊重学生对音乐形象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皮格马利翁效应”放之四海而皆准,教师充满“期许”的评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体验、感受音乐的主动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形象更深刻、更自主的理解与认识。

2.尊重个体差异,树立以发展为核心的理念

绿色评价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思想,促进个体发展,以最大可能地实现每个个体的自身价值。“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是全能的。即使是音乐尖子生,其音乐专长也各有侧重,不太可能是无所不精的全才。一个班级里,音乐综合基础特别优秀或薄弱的学生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的音乐素质千差万别。例如:有的舞姿优美,可唱歌“五音不全”;有的擅长乐器,可律动“同手同脚”;有的学生听音很准,可拍打节奏就是“踏不到点上”。所以,在评价中,我们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使之贯彻评价过程的始终。“在评价的技术手段上,要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3.注重纵向比较,树立评价与教学过程并行的理念

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不仅仅是指音乐本身的多元,还包括其思想文化和能力的多元。因而我们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也应该是多元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每个学期的音乐课程评价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点,而是学生在整个学习旅途中的一个加油站。“它是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以强项作为评价依据之一,用充满激励性的语言,以“因人施评”的动态评价替代 “一刀切”式的静态评价,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并行,关注个体自身的纵向发展。这样的纵比,不仅比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而且当教师以赏识的眼光发现并肯定其闪光点时,学生自然也有了提高其他弱项的积极心态,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优化评价方式,实施多元策略

1.“课堂记录”合理详尽,让评价更具即时性

音乐专职教师课多,所带班级多,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不可能对每位学生都了如指掌,但是又需要真实、准确的评价,因此,建立“音乐课堂评价记录表”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学期开始时,根据音乐课程标准(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和学段目标,设计一张反映学生平时音乐学习情况的课堂行为记载表,每节课抽出几分钟时间,记录每班几名学生的平时情况。记录中,采用鼓励性评价,用五角星或学生喜爱的图形标记出来。这样坚持记录的评价表,就能清晰地反映出学生一学期的平时情况,为期末总评提供详细依据。从而更好地为科学地评价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原始资料,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评价主体多元互动,使评价更具人文性

评价主体多元互动,是指在音乐教学中扩展了评价主体:学生自己、同伴、家长都成为评价的一员,师评、自评、互评联动,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对自己以及对其他同学的评价,不仅确立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不再感到评价是如此神秘、游离于自身,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音乐评判标准,提高其评价能力,尤其是自我反思和鉴赏的能力。只有成为一个积极的自我评价者,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比如,在一个学生独唱或独奏后,启发学生先评价一下自己的表演,在自评基础上,再鼓励同学们评价,要注意引导学生多采用鼓励性评价,这样更能培养学生表演的积极性。

以往,家长对孩子在校的音乐活动参与不够,时常游离于学校艺术教育之外。其实,孩子是家庭的宝,孩子在课外学一点才艺,哪怕只在音乐课上露一手,或参加一次校园电视录像,家长都会积极支持。一场平凡的展演,能让整个校园连续数月歌舞飞扬,坚定家长鼓励孩子继续学艺的信念。全校的笛子考核,面向全体;一年一度的艺术节“音乐达人”“校园小乐手”“校园歌手”评选,人人参与;身边伙伴的多才多艺和刻苦精神,激发着更多学生学艺的热情。从班级视频海选,到校级现场决赛,处处有家长参与评价的身影。初期交给班级的表演视频,有的没声音,有的不清晰,有的倒着拍,而最后展示的金奖剪辑片,已变成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家长反复拍摄的,有邀请市电视台制作的,丝毫不逊于学校的统一拍摄,甚至更专业、精美。家长的评分单,也显示了较高的鉴赏眼光。实践表明,家长参与其中,能促使他们为孩子的艺术学习提供更优良的家庭氛围,能更好地推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endprint

这样多管齐下的评价方式,能加深师生、生生、家长和孩子、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感情,使评价增添人性的魅力,更好地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更容易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3.开“班级音乐会”,让评价更具生活情趣

《音乐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明确指出:“班级音乐会”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在实践中可以这样操作: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左右,取得各班教师的支持,告知学期结束时要召开“班级音乐会”,要求人人参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选内容、表演形式、演出伙伴、时间排练、主持人和学生评委。演出时,邀请双导师、年级行政助理、家长等来参加音乐会的评比工作,并由他们担任颁奖嘉宾。根据每个节目的不同特色,评委会事先设立多种奖项。这是期末音乐学科的考评方式之一,这种以演出取代考试的评价方式深受学生喜爱。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个人音乐才艺的舞台,激发了学生表演的热情,营造了和谐、团结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同时也使评价更具情趣。

同时,通过这种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形成期末的学生音乐评价记录单。

三、建立“成长档案”,关注教育全程

《音乐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还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建立“音乐成长记录袋”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这是一种全程记录学生音乐学习历程的资料夹,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价,激励学生不断发展。“记录袋”内容有:“我的简历”、“我的收藏”(搜集到的与音乐学习相关的资料)、“我的作品”(聆听的感想与图谱、创编的歌词与旋律、自制的乐器)、“我的收获”(参加表演的照片、获奖证书、每学期的音乐课堂评价记录表、评价记录单)、“我的足迹”(学生演唱、演奏的视频上传的互联网网址)等。具体做

法如下。

1.文字描述,丰富情感的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在欣赏教学中,我总是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聆听音乐,而不去框定他们的思维。比如,欣赏娄树华的《渔舟唱晚》(筝独奏),我没有给学生介绍这首乐曲的名称和作者,也有没作任何暗示,只是让学生安静地闭眼聆听全曲,然后请他们用文字描绘。有的学生写到:这是一幅古代山水画卷,夕阳西下,欢歌飞扬……有的认为是:宁静的早晨,人们出海捕鱼,晚上满载而归;等等。学生的这些理解,难以评论谁的更准确。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首先要有完整聆听,产生独立的感受与理解,接着,再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速度、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进行深层探讨,使学生明白,音乐是通过组成音响的各种要素在相互运动的过程中塑造形象来表达情感。这样,欣赏教学就成为学生自由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从而能顺利达成引领学生自由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教学目标。

2.图谱设计,捕捉音乐的灵魂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绘图。”音乐图谱能将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化、简洁明了的图画或符号表现出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出恰当的图谱,就能捕捉音乐的灵魂。将它描绘成凝固的图画,能帮助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理解音乐结构、掌握音乐知识、识记音乐内容、表达音乐情感,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合理运用图谱,对曲式结构分析作用尤为明显。纵观我们的教材,外国音乐作品不仅风格迥异、数量庞大,有的乐曲结构还十分复杂,对于认知水平有限、西洋音乐知识很薄弱的中国小学生来讲,是不太好理解的,而通过设计简洁形象的图形符号,就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比如《打字机》是ABA曲式结构,根据其节奏疏密特点,先画出前两部分的图谱,再通过聆听比较,就能快速正确地选择出第三部分相对应的图谱,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音乐结构的记忆和

掌握。

3.合作评价,增强社会适应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新世纪人才必备的心理特征。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中的事例启发学生大胆参与合作表演、提高实践能力,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实中,不仅一首交响作品或一次合唱比赛能体现出合作的重要性、复杂性,一位成功的独唱歌手,也需要灯光、舞美、伴唱、服饰、伴奏等诸多工作人员与之合作。“一花独放不是春”,教师引领学生以“班级音乐会”等为载体,积极倡导“合作表演—相互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就会逐步得到加强。由于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协作表演的尝试:让学生根据歌词内容自由表演,教师积极鼓励,使之体会创造的乐趣;再请同桌分别扮演歌曲中的形象,比如《小雨沙沙》中的“小雨”“种子”,教师要及时肯定,大力表扬,促使他们萌发合作的意识;最后,再从一组组舞伴间的合作,逐步让多组组成一个大单元,乃至全体合作。教师在学生的演唱、表演、创编、演奏中,只要发现他们合作表演有点滴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积极的点评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其展示,使合作表演变成良性循环。实践中,加入同学们以鼓励为主的互评、加分记录,学生就会逐渐乐意主动地和小伙伴亲近。协作表演大活动,形成了凝聚力;率真热情的相互鼓舞,增强了每个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在教师的鼓励下,每个学生都有这样一个“音乐成长档案袋”:一页页小卡片,以或长或短的文字、用稚嫩可爱的线条图谱,记录音乐学习的全程,涂绘着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表达同伴对自己表演的肯定,定格了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美好时光。

总之,在小学音乐评价中,要善于进行多元的绿色评价,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的功能,把评价功能从甄别转向激励、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以主动评价代替被动评价,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嘉兴,3145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课程综合素养小学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童诗”也精彩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