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观的发展

2014-10-08 05:26翟列妮
学理论·上 2013年12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创新教育

翟列妮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四位领袖人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非常重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如何带领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思想。同时,每一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都是对前一位领导观点的继承和创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在中国发展道路上与时俱进的表现。

关键词:科学技术;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60-02

1949年10月1日的号角声响彻了整个中华大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标志。曾经有这样一句歌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新中国中的历史性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一种革命策略

毛泽东同志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的文化构成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的结合,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同志结合当时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应用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去,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奠定了我国科学技术政策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同志的科学技术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科学技术双重性质的观点,另一方面是关于科学技术双重功能的看法[1]。毛泽东明确地指出:“自然科学分两个方面,就自然科学本身来说,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谁人去研究和利用自然科学,是有阶级性的。”[2]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首先自然科学是人对于自然的有意识的能动活动,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科学技术则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也是生产力的体现。因此,科学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其次自然科学的产生、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产物,它是人类在把握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的一种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科学技术具有社会属性。毛泽东同志把科学技术作为一项革命策略提到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高度,也是基于他对科学技术双重性质的科学划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社会发展规律也就表明了科学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紧密联系的,二者的关系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毛泽东同志对于科学技术功能的研究主要是从哲学角度上去分析的,他提出:“人们为着要从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里得到自由。”[3]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对科学技术进行分析,揭示了自然科学具有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功能,在这里更加强调的是认识自然的功能。他认为自然科学的主要作用在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人们赋予的,是利用自然规律或者社会规律去实现的。因此对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就是科学对于自然的认识,技术对于自然的改造,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毛泽东同志制定科技政策的目的,就是要用科学技术武装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最终让科学技术造福于全人类。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谁掌握了核心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关键。邓小平同志继承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不可估量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是他的科学技术观的最精髓的体现。

科教兴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科教兴国一方面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提出并坚持主张“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肯定了教育作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石,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同志继毛泽东同志发起的“文革”之后,于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标志性的决定,也是给予那些报国无门的莘莘学子一个契机,更是中国教育开始步入正轨的开端。邓小平同志认为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由之路。

科教兴国另一方面是为正确处理教育、科技、经济三者的关系指明了道路,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中国发展战略的首位。邓小平同志全面把握了中国国情与国际局势之间的关系,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人才为依托,人才作为教育与科技的载体,就产生了人才强国的战略。人才强国与科教兴国都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政策体现。

三、科学技术是动力资源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4]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武装的人才资源是新时代最具杀伤性的武器,要想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确保本国的人才资源不外流,同时吸引国外的人才资源。

新时代国际力量之间的竞争,并不是冷兵器时代武器与人数的竞争,而是科技与知识的竞争,因为科技与知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中国致力于打造一个创新型的国家,但这一理念是建立在人才强国、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的,把发现、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把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作为科技管理的根本任务[4]。结合中国实际,各高校中研究所的设立以及研究项目的科研经费的审批,表明了国家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对于对军事或者社会有重大贡献的研究人才,国家更是给予积极的鼓励与支持。

江泽民同志的科技观中明确包含了科技文化是属于最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思想中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才资源去实现。没有科学文化的知识积累,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就无法推动先进文化的前进,就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科学技术是社会推动力

胡锦涛指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5]。胡锦涛同志这一观点出自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大会上讲话的内容。他明确地表达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就言明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在此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四个要点。第一,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这就必须形成教育、人才、创新的发展脉络,教育作为基础,人才作为桥梁,创新作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终极目的。这就需要努力打造属于社会主义中国的科研团队,形成更多的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第二,坚持走统筹规划的跨越式发展道路。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统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把科技发展作为重点努力攻破,从而提高经济竞争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高军事竞争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坚持走服务群众的融合发展道路。服务型政府的打造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决定的。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发展,服务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第四,坚持走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特别是一些战略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6]。

2012年11月8日到2012年11月14日十八大的召开,胡锦涛同志做了重要讲话,其中明确地指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创新型国家不仅是管理的创新,更多的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创新,但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提高,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科学技术观历来都是领导人所关心的问题,从毛泽东同志到胡锦涛同志,每一届领导人的科技观都是对于之前的继承与发展,承袭了精华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只有与时俱进地对于科学技术观的继承,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刘则渊.论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10).

[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毛泽东.在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N].新中华报,1940-03-15.

[4]徐冠华.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科技思想[N].人民日报,2006-09-01.

[5]胡锦涛.坚持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EB/OL].中国新闻网,[2011-12-16].

[6]胡锦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巨大作用 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N].人民日报,2004-12-29.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创新教育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