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探析

2014-10-08 05:26张红艳陈广亮
学理论·上 2013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教育

张红艳 陈广亮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客观真理,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民主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一些错误思潮也传播到学校,对成长中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少数辨别能力差、抵抗力弱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大学生的信仰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找准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路径是当今时代的命题。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97-03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谈道:“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1]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赢得主动、优势和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人”,尤其是青少年。当代大学生是中国青少年的主力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败。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坚持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现21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符合时代和国情的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首先,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实现现代化的后继力量和生力军。因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与否、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的当代青年社会成员的奋斗。而只有使当代大学生保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健康成长,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其次,只有坚持并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正确处理和解决当代全世界发展中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从而保持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稳步发展。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不仅社会领域经济危机不断,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恐怖袭击、地区战乱、官员腐败层出不穷,而且在人与自然发展中也面临着生存资源日益短缺、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科技发明异化等。如何科学正视以发展中面临的全球性社会与生态问题,并有效规避而使当代中国社会保持健康、快速、稳步发展,同样有赖于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的当代青年生力军与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有效结合。

再次,坚持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正确处理和解决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问题的重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科学指导。尽管各种调研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显示的信仰比例并不完全一致,和其现实吻合度存在着差距,然而伴随当代世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个体自主意识的多元发展,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的当代青年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出现逐年下降状况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而如何使当代大学生在处理和解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问题时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信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显而易见了。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形成原因

1.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缺乏立足现实的根基

大学生大部分有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仰,但不知道怎样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行动。部分大学生,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想事、行事不从现实出发,理想远大,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务实。如一些大学生成名心切,一进大学就想做个“官”,于是乎,把社会上那一套请客送礼的做派带到学校,在竞选演讲中不着边际地大谈自己的“施政”方案,可是一到实际中,则发现自己的方案是虚无的,在现实中完全行不通;还有的大学生,家境并不好,一心想着出国,崇洋媚外,认为只要能在国外镀金,身价就会倍增;还有的学生注重专业,不注重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学习;等等。这些现象表明,当代部分大学生生活在马克思谈到的彼岸世界,而不是从现实出发的此岸世界,所以一回到现实世界,就感到苦闷、彷徨。

2.学而不深,空虚迷茫,缺乏远大人生抱负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是理想,一是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一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3]109-130然而当今部分大学生出现两极分化,要么像前面谈到的理想空而大,要么没有理想。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未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思想上表现出对大学生活的严重不适,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总认为大学课堂没什么新的内容,甚至比高中课本上的知识更死板、更老套,于是不知所措,导致学习态度和目标不明确。特别是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心理焦虑,情绪低落,心无所依,志无所托,为了排解郁闷,一些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吧;一些大学生对高尚的东西视而不见,对低级趣味庸俗的东西迎合附和;有的沉迷于谈情说爱,沉迷于陪聊,校园周围常常被人们称为堕落街等等。马克思说: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上述部分大学生的不良倾向是受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所致。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在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的同时,网络上的黄、赌、毒,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也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而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生理成熟期、心理不成熟的阶段,免疫力低,有些大学生不自觉地就染上了社会上的不良病毒而不能自拔,从而失去自我。

3.缺乏社会责任感,政治弱化,人生错位

当代大学校园里大部分学生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有小部分大学生十分冷漠和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日常生活中只关注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关注他人及社会的利益,认为社会和他人只不过是他实现目的的平台,缺乏社会责任和团结协作精神,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就不择手段地索取。平时不关心政治,用自己的自我发展观看待政治,对政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表示出冷漠,一上政治课就逃课,有的即使到了课堂,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还说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是老掉牙的东西;还有的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入党只是为了就业和将来自己的政治前途,等等。

前面笔者也谈道:当今社会是多样、多变和竞争激烈的世界,其变化之快、之深、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各种社会思潮也乘虚而入,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之际,竭力向中国民众输出各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信仰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种负面影响伴随着我国对信息化社会建设的强力推进已呈逐步蔓延之势[4]。致使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产生了错误认识,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正确性,忽视信仰在社会中的价值功用,对个人在社会中碰到的不公平,一概归责于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无限放大,进而否定改革开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许多大学生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在此信条下的行为表现严重背离了国家、社会、人民和家人对他的期待。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路径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持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1]党的报告对青年寄予了厚望,因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实现。因此,只有找准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才能达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立足现实进行信仰教育,将外化的理论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行为

现阶段,我们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习近平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一次会议上谈道:中国道路,一头连接着国情,一头连接着理想。这就告知我们理想与现实的结合。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谈道:“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5]13因此,在信仰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的鲜活的、真实的案例告诉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条道路开始是布满荆棘的,是无数先烈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贞,抛头颅、洒热血,逐步开辟出来的,从而使他们以社会主义精神的境界观察和审视自己所属的这个世界和时代,将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主体利益多元化的复兴之路上,我们要关心他们的现实的利益诉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6]103当代各个高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自的家庭境况不一,他们的利益诉求是寻求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平台。作为学校,在学生各项利益方面要做到公正而合理,让每个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他们从这些感受中领悟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

2.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环境,向当代大学生输入马克思主义的精、气、神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谈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目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好的,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对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给他们一片清新的空间。为此,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环境。

一是国家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7]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维护社会公平,给每个大学生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平台,让每个大学生在社会上都有出彩的机会;二是高校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以高尚的理论塑造大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郝立新院长在《大学使命与文化强国》一文中提出,“以正确的价值观为灵魂,统摄和引导大学的各项使命。”[8]他针对当前大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本真的价值:“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造就‘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之才,倡导正确的价值理念,引领社会风尚;探索世界并创造出满足人民和社会需求的思想成果或精神食粮,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8]概而言之,大学是培养国家、民族卓越人才的宝地,这块宝地要拒绝平庸保持光洁,拒绝浮躁、浮夸,保持真实丰厚,并守护宁静与清贫。三是家庭环境是和睦和谐的。家是人生的港湾,家庭在给予爱的同时,更多的是要给予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父母要正身律己,建立学习型家庭,营造健康的文化娱乐家庭生活,树立尊老爱幼、邻里关爱的道德品质,树立勤政廉政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高雅的交往作风,以自己的行为为表率,引导已经迈入大学的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和价值观。

3.以马克思主义职业观、幸福观为指导,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它的闪光的思想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朝着既定目标前进。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有了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一文中写道:“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9]458在该文中,他分析了选择职业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指出职业选择的标准就是责任和目标。少年马克思这种在人生探索中对理想职业和幸福的向往对我们指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幸福观很有价值。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是社会的担当者,一定要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幸福观,以心系天下的情怀,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记得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在2008年学生毕业典礼上谈道:只要民族没有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贫困中。大学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将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历史责任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以社会精英的境界观察和审视自己所属的这个世界和时代,形成和树立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历史责任。”[10]

总之,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高校要以责任担当的使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勇于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G]//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专辑.沈阳:辽宁党刊集团,2013.

[2]杨欣艳,范晓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学理论,2012,(32).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4]徐俊,刘魁.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现实依据与实施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习近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EB/OL].[2013-02-24],www.gov.cn/ldhd/2013-02/24/content_2338937.htm.

[8]郝立新.大学使命与文化强国[N].光明日报,2012-12-26(1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徐平.大学人才培养的五大功能[N].光明日报,2011-02-23(16).

[11]华罗庚诗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12]丁祥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今日南国,2009,(6).

[13]谭培文.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对话[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14]托福阅读:奥巴马就职演说译文第二版本[EB/OL].2013-01-25,edu.sina.com.cn/yyks/[2013-01-25]/1452370080.shtml.

[15]谭培文.马克思《波拿马雾月十八日》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毛泽东与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2).

[16]徐茂华.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1-03-27(7).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