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4-10-10 03:10苏凤娥张荷玲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课余体育锻炼

苏凤娥,张荷玲

(1.山西大学 商务学院,太原 030031;2.山西大学 体育学院,太原 030006)

1 研究目的

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多种体育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高校课余体育锻炼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一直服务于体育课教学,在高校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体来说,国外大学生课余时间充沛,体育锻炼设施设备完善,体育锻炼制度健全,服务周到,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也较好;中国则相差甚远。近几年,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已逐渐被党中央和全社会重视,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体育锻炼资源不足等现实困难影响了中央规定落实的效果。此外,课余体育锻炼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也常常处于边缘化和被忽视的尴尬境地,课余体育长期以来得不到发展[2]。

笔者对山西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重点分析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推动高校课余体育锻炼的开展,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在山西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维普镜像等网站查询了中外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关注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与动机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梳理与归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是在本小组成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并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编制而成的。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本小组成员咨询了多名相关教师和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估,并最终予以肯定。信度检验运用了小范围重测法,随机抽取了山西大学的50名在校学生进行两次测试,间隔四周,重测信度皮尔逊相关系数R=0.921 4,高度相关(P<0.05),证明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对山西大学等7所高校的在校生发放,共发放问卷1 438份,回收1 340份,经过严格筛选有效问卷1 285份。问卷发放回收情况见表1。

表1 各个学校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情况统计表

2.3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整理以及图表制作,用SPSS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统计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3.1.1 硬件设施

近年来,各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愈加完善,但场地设施的人均占有量依然严重不足[3]。另外,众多高校因各类竞赛活动的需要,已经逐渐将学校体育的重点转移到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用于组建各类运动队,尤其是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运动队和各种参赛活动挤占了有限的体育资源,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行为,也制约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4]。

3.1.2 组织形式

有关调查显示: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活动、各种比赛、健身房和协会活动、早操、小团体活动和个人锻炼等。其中,班级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个人锻炼是学生体育意识觉醒的表现,是体育兴趣形成和发展、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和巩固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学校体育终极目标——终身体育的达成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1.3 大学生锻炼频率、时长和强度

表2 大学生周锻炼频率、时长和强度统计表

我国划分体育人口的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30min以上,每次活动达到中等强度以上[5]。一般来讲,在我国学生都被认为是体育人口。但是,如表2所示:只有56.79%的学生一周参与体育运动平均在3次以上(包括3次);只有63.58%的学生每次运动时间在30min(含)以上;有52.03%的学生体育锻炼完后感觉累,运动强度达到中等。由此可见,近一半的学生还不是体育人口。

3.2 山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锻炼动机分析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动机排名前三位的是“爱好锻炼身体”(占54.94%)、“展现自我风采”(占33.54%)和“学校要求”(占24.52%)。由此可见,要真正促成和强化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还应靠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认知和喜爱水平,切实落实学校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各项要求和措施。

3.2.2 制约因素分析

表3 制约山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如表3所示:影响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排名前7位分别是:没时间、没有场地设施、没人陪同、没有科学指导、没人组织、天气不适合和不感兴趣。仅没时间和没有场地设施两项就占81.92%,可见,没时间和场地设施缺少依旧是制约山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客观上讲,高校体育场所还是比丰富的,可能是没有适合自己运动项目的场地设施,或者是因为高校学生比较多而导致场地设施相对不足。有些学生所选择的“没时间”,很有可能与个人习惯和兴趣有很大关系。从调查来看,没人组织也占到了22.66%,说明组织在其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有效的组织,大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就会大大下降[6]。

3.2.3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

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73.46%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重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活动,80%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的重视对学生开展课余体育锻炼是重要的。由此可见,学校领导对于体育的热爱以及对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倡导,对于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2.4 班级活动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

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55.20%的学生表示一定参与班级活动;当没有班级活动时,仅有20%左右的学生还会继续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下降。班级活动是一项集体性的活动,对于班级成员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甚至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学生们对班级活动有较高的参与率。由此可见,班级活动可以为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平台。

3.2.5 各种比赛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

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校运会关注度为65.05%,对自己喜欢的体育比赛关注度高达81.57%,他们也都表示自己的课余锻炼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比赛影响。例如,今年山西大学篮球队首次打入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16强,即使学生没有去现场观看比赛,但是一场场的胜利还是让山西大学的学子们激情澎湃,校园全明星篮球赛开展得如火如荼,更胜于往年。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目前,山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将近一半达不到体育人口的标准,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没时间、没有体育场地设施仍然是制约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2)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认知和喜爱能调动他们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并转化为锻炼行为;学校领导对于体育的热爱和积极提倡、班级活动和各种体育赛事,都能提高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率,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

4.2 建议

(1)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视和引导。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7]。学校应当自上而下地形成一种关注、重视课余体育锻炼的氛围,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宣传部、团委、体育教学部等职能部门,再到辅导员、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个人,都应该将课余体育锻炼纳入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学习生活之中[8]。学校领导,特别是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应该身体力行,在课余体育锻炼方面发挥表率作用;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举办运动会、体育文化节、校内体育竞赛或校际友谊赛等,来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班主任、辅导员、体育部领导和教师应该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学生更好地参与课余体育锻炼[9]。

(2)加大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投入力度。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需要学校软硬件设施的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当前场地器材设施依旧是制约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该相应地加强对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切实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提供便利[10]。同时,鼓励与支持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与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的引领功能,带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不断强化其锻炼行为[11]。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知识丰富、能力均衡的体育师资队伍或体育指导员队伍,在学生体育社团和日常课余体育活动中,发挥指导作用,促使学生科学健身。

(3)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次调查显示,“爱好体育锻炼”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第一动机,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体育锻炼的内心需求,才能真正促进其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的养成,这需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方法来实现[12]。教育培训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其形式和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如可以开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让学生集中学习体会,也可以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13]。宣传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身心发育特点,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安翠翠.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杨春江,刘微.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力量素质的作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5):74-78.

[3]郭廷安,霍少华.对高校课外体育的分析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2):49-50.

[4]张文瑞.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J].体育世界,2012(2):94-95.

[5]王哲,舒盛芳.上海市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心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3):65-68.

[6]杨春艳.河南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时空,2009(7):169-170.

[7]高谊,霍焰,王玉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38-41.

[8]严华,李蓉蓉.略论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J].湖北体育科技,2012(3):346-347.

[9]胡小妹.加强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引导若干思考[J].体育世界,2011(6):41-50.

[10]王海英.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2012(24):152-153.

[11]李俊,张惠红.生态学模型在我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中的应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5):33-36.

[12]程维峰.大学生体育锻炼中断行为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36):119-121.

[13]赵超.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1(11):184.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课余体育锻炼
丰富的课余生活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精准定位,强化服务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
宁夏大学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研究
山东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