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引导深度阅读

2014-10-11 04:02李勤昌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阅读深度

李勤昌

摘要:要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有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到具体的文章阅读,学生要能“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关键词:用问 深度 阅读

学生要具备独立“读懂”“品味”的能力,需要有“主动”和深度阅读的习惯,善问是 “读懂”、获得阅读乐趣、愿意深度阅读的关键。

语文的“问”是有规律可循的。常规发问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写的?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这个模式可以运用到所有文章的深度解读中。具体落实到不同的文体,可以采用发问的变式模式。

例如,叙事写人性文章,在整体感知阶段,教师都可以用“写了什么事和人?写这些人和事的作用是什么?”来引导阅读,可以在阅读前问,也可以读文章后问。到具体的段落教师也可以用这两个问总体感知,然后加入“写这个人写这件事,从哪些方面写的?用了哪些写法?有什么作用?”来引导学生具体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和词语的时候,可以继续用问引导,如果是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句词,教师可以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想?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外貌描写,教师可以这样问:外貌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写出了人物哪些特点?人物变成这个样子的原因是什么?由此看出作者写外貌的用意是什么?

整体感知《孔乙己》教师可以追问导读:写了什么人和事?写了孔乙己两次到酒店喝酒受到捉弄和嘲笑的情形。作者写孔乙己被捉弄嘲笑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涉及到了小说的主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继续问:酒店的人为什么要嘲笑和捉弄孔乙己?由此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孔乙己为什么会被嘲笑捉弄?由此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最后再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酒客们嘲笑捉弄不幸人的习惯?是什么造成了孔乙己成为笑料的命运?

该文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内涵深刻,善于发问能排除理解难度。孔乙己给钱,第一次是“排出九文大钱”,第二次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第一次他为什么要“排”而不“摸”?第二次为什么要“摸”而不“排”?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人物语言的含义往往具有更大的隐秘性,更需要我们学会问。《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问金氏妇女:“你姓什么?哪个客店里歇?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哪里住?”鲁达在打郑屠时问道:“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打死郑屠后,鲁达又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理解鲁达这些语言的作用,可以问:鲁达为什么这样问?为什么这样说?从中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欣赏作者对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同样少不了问。林莉的《小巷深处》这样写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母亲外貌的?母亲的头发怎么会“凌乱而花白”?脸怎么会苍老?眼睛深凹、手枯竹似的布满青筋的原因是什么?竹棒为什么是“又光又亮的”?这些问是完成对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人物什么特点的理解。第二步就问:从中看出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三步问:我看到母亲这个样子是什么感受?第四步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些问学生就能深入理解作者的外貌描写在刻画母亲和“我”两个方面的作用了。

写景咏物文章的问也只是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稍微变化就可以了。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写小雪下的山一段,可以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妙处?我们同样可以用这些问读朱自清的《春》。在理解一些句子的含义时,可以用读小说的问引导思考,比如理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可以问:作者为什么希望下小雪而不是大雪?

记叙文涉及的内容很复杂,教师只要培养起了学生善问的习惯和能力,学生读懂记叙文、培养起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就容易了。

阅读说明文和议论文,问的变式没有叙事性文章那么复杂,整体感知到局部阅读,都可以用基本问的模式进行简单的变式,说明文中,“写了什么内容”变式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写的”变式为“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的”,“用了什么写法”变式为“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议论文则依次变式为“论述的问题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可以变式为“这些说明方法”“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古诗词,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只要善于发问,读懂就容易了。比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反复写孙权,可是赞颂孙权却不是该词的写作目的。如果学生养成了问的习惯,首读该词就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孙权?甚至可以问:曹操为什么要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有了这些问,学生就会去查阅资料,就会认真听讲,从而对该词在写法上的妙处留下一辈子难忘的印象。又比如秋瑾的《满江红》,也可以用阅读小说的方式发问帮助理解。为什么要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她为什么会“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这里说的是谁?为什么这样说?“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她想找什么样的知音?为什么要找“知音”?这些问归结起来就是“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的发问模式。

在教给学生发问方式的同时,教师也要教给学生探寻答案的方式。语文阅读问题的答案也是有“规矩”可循的,比如联系前后文的方式怎么用,分析写人方法、写景方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修辞方法、古诗赏析步骤等,都有“规律”可循的。学生自己的提问和答案,均可用铅笔批注在书上。在此基础上解读文章整体或者典型段落的结构时,教师可以引导培养学生列教学“板书”式的阅读提要,这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思路的清晰性和构思的巧妙性。

发问、答案、提要,是深度阅读的催化剂,问是敲门砖,只要学生善于问了,掌握了寻找答案的方向和方法,就能形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就能获得读懂读出美味的快感,爱上语文。

善问,是走进阅读殿堂的钥匙,是找到文本宝藏的铁镐。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阅读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提升深度报道量与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