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中的表象、意象和意境

2014-10-14 15:59杨燕
文学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表象意境写作

杨燕

内容摘要:写作的过程就是在积累表象的基础上,通过作者审美心灵的想象等艺术构思使之从无生成的存在变为有内涵的意象,并依靠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用语象将之生成为作品,而那些最终生成了意境的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表象 意象 意境 写作

一.表象:无生成的存在

表象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每个人皆可见之,皆可因见之而有所感,作文者无不因见之感之而有所作。因此,表象乃是写作思维的基础。

自然和社会中的物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这种存在,人产生不了艺术感情,更发展不了这种感情,也没有基础去从事艺术创作。艺术中的美是人的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又高于现实。自然中的美,有时昙花一现,不是人人都能够遇到的,艺术却可以使之永久化。譬如一道闪电,一幅摄影作品可以将它保存,没有亲见的人也可以感受到它的美;有些美,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我们没有机会亲身体会,艺术却可以突破这些局限,使之再现于眼前;社会中的美,常常是分散的,或者司空见惯,容易忽视,艺术使形象集中而鲜明,使人感受到它强烈的魅力。方士庶《天慵庵随笔》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这里的所讲的“实境”,即是指未经作者心灵的表象,是写作的基础。

宗白华说:“风烟清寂的郊外,清凉山、扫叶楼、雨花台、莫愁湖是我同几个小伙伴每星期日步行游玩的地方。湖山的情景在我的童心里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种遥远的情思吸引着我,让我在森林里、在落日的晚霞里、在远寺的钟声里有所追寻。夜里,独自躺在床上,最爱听那远远的箫笛声,心中有一缕说不出的深切的凄凉的感觉,同说不出的幸福的感觉结合在一起,奇妙地搅动我的心。” [1]当我们在欣赏自然的时候,仿佛有一阵风或一场雨把一股清新的气息吹入我们的心胸,涤荡我们的情怀。而当我们把大自然当人一样看待时,大自然也仿佛在向我们呈现着它的喜怒哀乐,这就为我们对大自然的情感注入了新的东西。除了自然界,还有社会。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重山水的倾向,但这些幽咽泉流毕竟只是世界的一角,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美,比如人,富有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人也是我们阅读的对象。比如身边的人,包括熟悉的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甚至与你擦肩而过的一个人,还有历史中的人、文学作品中的人。当然,也包括自己。

种种这些世界的表象,是写作的基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善于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

二.意象:想象对物象的生成

表象是没有经过生成的客观存在,只有经过了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辗转反侧的构思,经由了作者那颗敏锐的心,烙上了作者的审美体验,染上了作者的人格情趣,表象才化蛹成蝶成为具有美感效能的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者短语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 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是用以下意象:“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等。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意象组成。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顾城的《生活》就一个字“网”,一个“网”字,就道出了错综复杂的生活百态,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戴望舒的《思想》:“我思想,故我是蝴蝶/百年的小花在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这首诗用“蝴蝶”“小花”这些意象,来表达诗人丰富的内心。蝴蝶、小花本是自然界中平常的物象,大家都能看见,未经诗人心灵时,它们仅仅是蝴蝶小花而已,但诗人敏感的心灵却可以让它们生出更为丰富的蕴藉来。明代高濂《四时幽赏录》说:“但幽赏真境,遍环宇间不可穷尽,奈好之者不真,故每人负幽赏,非真境负人。我辈能以高朗襟期,旷达意兴,超尘脱俗,迥具天眼,揽景会心,便得妙观真趣。况幽赏事事,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举足可得,终日可观,梦想神游,吾将永矢勿谖矣。”平庸的生活里,永远不缺乏美的存在,但离不开个体独特的体验。

朱光潜说“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的。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2]好的作品都是以对自然、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追求为出发点,加入了作者的用情而写成的。

三.意境:语象对意象的生成

表象进步为意象,但这一切仍都发生在人的心中。世间不缺敏锐的心灵,但能将这种种心灵事件用文字恰切地表述出来的,为数不多。我们称这些人为——作家,或诗人。他们就是能将文字玩弄于股掌之中,自如地表达的那群人,他们也是掌握了语象的人。所谓语象,就是语言文字,意境是语象对意象的生成,意境是意象的完整性生成。endprint

我们汉字本身就富含诗意,是有语感美的。比如“云游”,像白云一样飘荡,那么从容,那么淡泊。比如,中文中有字的重叠。“甜甜蜜蜜”好像比“甜蜜”要甜蜜很多,“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几个叠词就勾勒出了哀婉的氛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田田一叠,莲叶连天的景象顿现眼前。比如简单几个量词就活现一副画面:“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庾信《小园赋》)。再比如“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简单的重复也能表现出诗意。

语言的运用包括各种表现手法,譬如修辞,譬如在描写时运用诸如白描、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视听结合、正反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等手法,譬如在抒情时合理运用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

用语言勾勒出一种意境,即为写作。意境体现着充分发展的个性和个体意识,它具有对现实境界超越的根本特性,它能把内心世界和对象世界的最细微、最独特的东西传达出来。诗以意境取胜,词曲亦讲究意境,而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实质上也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好的散文都能在审美境界中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物我两忘,情景交融。就连小说也有意境:在小说的叙述中恰当运用诗词,加以烘托、点染,构成意境美,《红楼梦》就是将诗词曲赋自然地镶嵌到小说之中从而构成独特艺术魅力的典范之一。

古人对意象的运用对于我们的写作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可以学习诗人处理意象的方法,在写作时用意象来营造氛围、借景抒情、塑造意境,借助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形象来隐喻、传达、透射出自己的情思理想。

四.结语

清代画家郑板桥《题画》一文中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胸中之竹,并非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也。”虽然他讲的是画画,但写作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把“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一过程看做对写作过程的概括:“眼中之竹”向“胸中之竹”递进,就是自在的物象到意象的转化;“胸中之竹”向“手中之竹”转化,就是作者用语象把意象落实为作品的过程,而最终完成的充满意境的生成品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称为艺术品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无言之美.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122。

[2]美与人生.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74。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蓝缨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表象意境写作
表与里
表与里
春色满园
透过表象看公式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一朵花的意境
表象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