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说诗词的俗化

2014-10-14 17:03刘梅
新学术论丛 2014年5期
关键词:诗词小说

刘梅

摘 要:诗文结合是我国古代小说一个传统性的艺术特色。诗词进入小说后,形式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内容特点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归因于小说诗词地位的变化,小说诗词地位的从属性导致了其内容走向俗化,这也要求人们不能以衡量文人诗词的标准来衡量小说诗词。

关键词:小说;诗词;俗化;从属

小说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体,可以纳入其他多种文体,调动它们共同为刻画人物、叙述事件、渲染场景、抒发情感服务,从而形成其独特的综合开放的文体特征。因此,在古代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里可以看到大量的诗、词、曲、赋等文学样式。但这些文学样式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作为小说的一部分,成为小说创作的工具,这也使它们最终走向了俗化,这其中以诗词最具有代表性。

一、小说中的诗词

从文学的角度看,诗是一种文体,词是一种文体,小说也是一种文体,各种文体并存于文学的大花园中,共同繁荣。依照文学的发展规律,各种文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渗透。

在小说产生之前,中国就有了诗歌、散文等文体,因此小说的产生不可能不受到这些文体的影响。这首先表现为内容上的影响,例如,《诗经·公刘》不能说它对于史传文学和历史小说没有影响;长篇叙事诗《为焦仲妻作》直接影响到后来小说的创作主题。这种影响不断加深,唐宋传奇的优美动人的故事被移植成戏曲,促使戏曲由比较孤立的单调的唱词,发展到由完整故事和复杂剧情构造的“歌剧”;而戏剧又被小说家移植成为小说,增加了小說情节的戏剧性。各种文体在内容上相互影响、借鉴和渗透,它们各自吸取着它种文学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发展着自己。

在内容上相互充实完善的同时,小说又将各种文体作为创作工具运用到了创作过程中,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长篇章回体通俗小说对诗词的运用。魏晋六朝时诗歌就出现于小说,如南朝的《述异记》中就有不少的诗。此时小说只是属于起步阶段,自身尚末完善,所以诗歌在小说中并未发挥太大的作用,只是文人创作过程中不自觉的运用,但自此把诗歌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来增强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魅力的作法被逐渐推广开来。至唐人小说文人诗词便频繁出现,如《游仙窟》、《莺莺传》,但此时,文人诗词尚未进入通俗小说领域。此后,从唐宋的讲唱文学到宋元话本体这些民间文学样式,都是运用民间的俚俗诗歌,最具代表性的是《快嘴李翠莲记》。直至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章回体通俗小说诞生以后,文人诗词才开始进入通俗小说的领域。

文人诗词进入通俗小说后,从形式上看,它们与唐诗、宋词没有什么区别,它们具备着各自文体应该具有的样式和特点,并且有一定的数量写得还很好。但从本质上看小说中的诗词已不同于别的诗词,因为小说诗词是作为小说创作的一种工具被引进到小说中来的。可以说,诗词进入小说后虽然还保存着文人诗词的外形,但本质发生了改变成为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小说的一种表现手段,成为小说的一种艺术技法了。

二、小说诗词的从属地位

诗词进入小说,这标志着诗词在小说中失去了独立的地位,而成为小说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从属于小说。这种从属性的地位决定了小说中的诗词不能脱离小说而独立存在。例如在《水浒传》第二回,史进在仲秋之夜备下丰盛的酒席,请少华山的好汉朱武、陈达、杨春饮酒赏月。其中有一首写月夜的诗:

桂花离海峤,云叶散天衢。彩霞照成里如银,素魄映千山似水。影横旷野,惊独宿之乌鸦;光射平湖,照双栖之鸿雁。冰轮展出三千里,玉兔平吞四百州。

这首诗放在众多的写月夜、赏月的诗词之中,无论它的音韵还是意境,都是极其平淡的。但放到《水浒传》史进反出华阴县的具体情况中,却起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在宁静的仲秋之夜,月色天光,呈现出一派升平的景象,赏月人正浸沉在喜庆的节日欢乐之中;突然,如同晴天霹雷,县衙捕快包围了史家庄,激怒了史进,杀都头,反上梁山,这种烘云托月的方法,起着反衬对比的艺术效果,将史进走上落魄之路的原因既简单又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诗词进入小说就必须服务于小说,借助诗词简洁、凝炼、含蓄的特点将原本平淡无奇的事物表达的生动形象,一副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的诗: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这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感动得诸葛亮同意出山辅佐他时的一首诗。诸葛亮要离家跟刘备走了,他嘱咐他弟弟,要他在家好好种地,不要使田地荒芜了,等他辅佐大业回来之后,还要继续过隐居的生活。作者针对他的话做出了这一番感叹,道出了诸葛亮没能实现其归隐愿望的原因,即是“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如果我们不读《三国演义》的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和第一百零三回“五丈原诸葛禳星”和第一百零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那么就不可能理解这首诗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内容,诗词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

可见小说中的诗词必须要服从服务于小说的故事情节,这也决定了诗词在小说中的从属地位。也正是这种从属地位决定了小说诗词内容特点的变化——逐渐趋向俗化。

三、小说诗词的俗化

自从文人诗词进入通俗小说的领地后,小说诗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本的变化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小说诗词的描述功能多样化了,一方面是文人诗词为了从属于小说而被俗化了。为什么始终保持着自命不凡、性格孤傲的文人诗词一进入小说领地就被俗化了呢?小说有什么力量能改造得高踞大雅之堂的文人诗词入俗呢?其主要的原因是文人诗词和小说的社会功能不同。

从诗的发展史来看,最古老的《诗经》里的那些诗,究竟是怎样创作出来的,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且从先秦的楚辞开始,直到明清的二千多年间,诗是文人抒情寄怀的一种情感自我调节的工具,即不是为了写给别人看而作诗。词,原来是演唱给别人听的,但是后来的文人填词随着词与音乐的分离,其主要功能不再是为了演唱给别人听;词实际上成为诗的另一个品种了,和诗共同发挥着壮景抒情的功能,所以又被叫做“诗余”或“长短句”。自五代至宋,词成为文人自抒情怀的一种时髦的新形式。所以,文人们或感事作诗词以述志,或别友思亲而寄情,或游山玩水以寄兴,作诗填词,无非是宣泄个人的心思情趣。忧者诗亦忧,喜者诗亦喜,即使是诗人的唱和赠答,也只是好友之间的一种沟通感情的儒雅闲情。至于三五文人雅士,或在玩花赏景之时,于饮酒作乐之际,题诗联句,像《红楼梦》里的公子哥们和小姐太太们那样,饮酒赏菊便作菊花诗,吃螃蟹吃得高兴了又作起螃蟹诗来,诗词在这种场合可以说是被当做酒肴助兴了。还有,结诗社,传诗题,这些又是作为一种风流韵事而成为上层社会儒雅生活的一部分。总的说,诗词都是为个人情感的抒发服务的.

写小说与作诗词是截然不同的。写小说,在动笔之前,必须先明确一个目的——小说是写给别人看的。且不说魏晋小说家因为皇帝好神仙之事而编写志怪小说,单说唐代的小说家,他们写小说的目的,多是为了显示个人的才华,以求得达官贵人的赏识,当时叫做“温卷”。这无疑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写的。宋元话本,就更不必多说,那是为说书给别人听而写的。自明代后,写小说,刻小说,明确的以卖给读者为目的,甚至是为了挣钱谋生而写小说。

既然小说是为了写给他人看,自然就希望看的人越多越好,这就使小说的服务对象开始面向广大平民百姓,去迎合他们的需要。于是文人的那种情感凝炼的、被高度浓缩了的诗词,进入小说以后,只剩下一个形式的外壳了;它要伴随小说的社会功能,以小说的“畅晓明白”的特征而为读者所接受。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文人诗词原有的那种高雅必须加以俗化。这种俗化,既是文人诗词被演化为小说诗词的过程,又是小说诗词有别于文人诗词的重要特征。所以,小说诗词,既是从属性的诗词,又是俗化了的诗词。

被俗化了的诗词,一方面是小说的一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以小说的“为大众” 的通俗性改变着文人诗词原有的那种为少数文人欣赏的文雅的属性和功能——文人诗词的以凝炼的内涵直接去感染读者的功能,转化为小说诗词的以其为故事情节服务的功能间接地影响读者。

四、衡量标准的变化

被俗化了的诗词,性质变了,作用变了,衡量其文学质量的标准也随之改变。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多数是民间文人写的。他们才华有限,文笔欠佳,功底不深,虽然能编造个故事,却未必会写出好诗来。而且小说诗词,多属于信手拈来,既未经雕琢,也不见得都是作者的真实感受,多是为创作小说服务。这是小说诗词的文学质量普遍低于文人诗词的不可否定的原因。就这原因来说,要求小说诗词的文学质量更高一些,是合乎情理的。可以这样说,作者的文学水平高低,与小说诗词质量如何是成正比的。例如,文人写的文言小说,文学功力浓厚的作家写的小说,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经过文人修改重编的小说《三国演义》,这些小说中的诗词,质量就要好得多。而相比之下,在此之前的许多小说诗词因作者的水平较低而不能登大雅之堂。

所以衡量小说诗词的好坏,不能单以它的独立的意境为依据,而是要看它在小说中对表达所起的作用。有许多小说作者直接把文人创作的诗词引入小说中来,这也要依据它是否起了在小说表现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来判断其好坏。例如冯梦龙编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开篇先引南宋林升的名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讽刺宋高宗赵构沉迷于歌舞而不思国家安危的诗,用到这里作为开篇题回诗,显然是与作品主题相去十万八千里。尽管它是一首好诗,但用在这里却不能称得上好。

我们再看这首诗:

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

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

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

恋妻不纳陈官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这是《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写吕布临死时的那首诗。我们可以这样想,不看《三国演义》,是不会明白这首诗的意思的。并且如果把这首诗单独拿出,那简直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但是把它放在小说里,便如鱼得水,立刻欢跃起来。这首简单的七律概括了一场两军大战的过程,前四句叙述了曹操打败吕布的用兵之计:他水淹邳城,又使奸细盗走了吕布的赤兔马,盗走了他的方天画戟——猛将失去了坐骑和兵器,便如一个人失去了左臂和右膀,只得俯首就擒了。后四句则将吕布被擒后那懦弱丑态描述地淋漓尽致:他被绑之后要求松绑绳并且责骂刘备见死不救,将一个贪生怕死地形象勾勒了出来;然后又明确指出了吕布失败的原因,是贪恋女色,不肯听从谏官陈宫的主张。八句诗,概述了复杂的战役过程,总评了一位“无敌将军”的悲剧,在小说中起到了叙述、描写、议论三重作用,加深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可见将这首诗放在此处是非常成功的。

诗词在小说中地位的改变必然要求以新的标准加以衡量,能否很好地服务于小说就成为判断小说诗词质量好坏的新标准。

诗词入小说带来了文体的丰富性,小说作者借一篇篇诗词抒发胸臆、褒贬人物,创造出了精彩丰富的故事情节,带给读者其他文体无法带来的心灵享受。同时,诗词进入小说后不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而是从属于小说,小说作者作诗词的不规范导致小说诗词失去了一些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必须应具有的特点,这也最终导致了小说诗詞的俗化。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3].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周绍良.唐传奇笺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 罗贯中. 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6]. 施耐庵.水浒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 曹雪芹.红楼梦.济南:齐鲁书社,1994

猜你喜欢
诗词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诗词书法作品
报刊小说选目
【诗词篇】
倾斜(小说)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