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读写探因

2014-10-16 07:04牛运亮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读书无用铭记头脑

牛运亮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进一步解释说:“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由此可知,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从逻辑因果关系来看,未必读得越多就写得越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一般写作较好的人他的阅读量一定不会少,而且所涉猎的文章范畴也会比一般读书人要广泛。也就是说,阅读量大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而写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人阅读水平的充分条件。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写作。”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读书无用,作文难写,甚至有学生感叹道:“读书过万卷,就是不会写。”可见,学生日常的阅读效率不高,以至感到读书对写作没有太大的作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此现象皆因学生“读书肤浅”所致,而非读书无用。一般说来,学生“读书肤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而不铭记

学生日常的阅读量并不少,除了教材中的诸多经典篇目之外,《读者》《意林》《疯狂阅读》《最小说》等也是案头、手头常见之书。但是,问题在于,没有受到阅读指导的学生,其读书的方式大多是泛泛而读。学生读书之后,既没有积累到“思想材料、事例材料、文章样式材料”,甚至连一些优美词句的“文辞材料”也没有积累到。或者有所记忆,但是记忆不深,达不到“铭记”的程度,在写作运用时回忆困难,不能得心应手。学生积累的素材少,头脑空空,写作时便无从下手。

二、读而不梳理

许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有一定的积累意识,但常常是随读随记,随意性比较大,没有归类梳理,知识在头脑中杂乱无章,记忆缺乏准备性,因而写作时无法分类提取、鉴别比较。这就好比一个大仓库,里面堆满了很多东西,每一样东西原本都是有价值的,但是由于堆放无序,难以查找,久而久之,它们或者过期作废了,或者混杂无用了,或者散发消失了,等等。反之,读书之后有所思考,根据材料性质或者主题进行归类,使之有系统性、条理性,头脑中的知识便容易检索,容易运用了。

三、读而不深思

现在的孩子,读书最大的弊病在于读而不思。常常见到的现象是,学生读的书往往是流行读物,快餐性质的,注重故事情节,其阅读的动机在于课余消遣,打发时间,因而阅读时往往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以至养成这样的坏习惯后,即便是阅读经典名著也不能够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没有深刻的思考,就不会有清晰的材料积累,更不会有可以广泛联系、灵活运用的思想、见解、观点、认识;写作时就不会有独到的见解,久而久之,只能人云亦云,甚至难以下笔了。这就好比一日三餐,进食颇多,却只尝滋味,囫囵吞枣,不去细嚼慢咽,结果只是满足了口舌之乐,无法化为成长所必需的诸多营养,而致身体瘦弱,精神萎靡。

四、读而不仿写

读书要有系统的收获,就必须仿写,这是由读到写、学以致用的开端。这里所说的仿写并非指单纯形式上的模仿,而是连思想、手法、文辞等一起,在细心阅读、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创作倾向的仿写。这样的仿写可以随时插入到课堂教学、文本学习之中。比如,读了《故都的秋》,仿写一篇《家乡的秋》;读了《祝福》,仿写一篇《鲁镇人命案》,等等。在仿写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可以尝试续写、补写等多种与仿写相关的写作形式。这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此读书,写作何难?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问题的症结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也就容易摸索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通过铭记、梳理、深思、仿写等手段,指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读书,读写结合,使学生读书真正能够“破万卷”,从而“下笔如有神”。

总之,阅读是理解,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表达,又得益于阅读,两者密不可分。“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既要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又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荡起双桨,乘风破浪。

(责任编辑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书无用铭记头脑
一生铭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Watch the Performance and Keep the Mission in Mind 观看演出铭记使命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山河铭记
奉献,来自铭记于心的职责
不是读书无用 而是你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