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学习模式在职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q

2014-10-16 15:28刘海梅
职业·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微学习移动网络

刘海梅

摘 要:产生于移动信息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微学习概念孕育着一场新兴学习革命,日益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在职业教学中注重微学习,能改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文章在剖析微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微学习在职业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构建了微学习在职业教学中的构架设想,并探讨了微学习在职业教学中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微学习 职业教学 移动网络

随着移动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知识在迅猛增长的同时,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这种状况使得传统学习模式远远跟不上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步伐,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学习模式——微学习,现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微学习,亦可理解为碎片化学习,是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微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突破传统被动性学习;在学习内容上,微学习强化知识的细微性、碎片化,有别于传统系统化的知识构建。微学习的这种特征赋予了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不受时间、空间、内容及教学的限制,实现了学习者想学就学、学一点是一点的终生学习理念。微学习这种范式不仅在社会学习的理念上引起了重大关注,而且在教学理念中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如何突破传统职业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摆脱时间和空间束缚,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性日益成为当下职业教学重点关注的话题。

一、微学习---信息时代赋予的特殊内涵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线学习方式日益改造了传统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微学习”等一系列新名词开创人们学习的新思维。自2000年以来,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首次提出数字化学习概念以来,学者林德纳(Lindner)又开创性地提出“微学习”的概念。林德纳认为“微学习”就是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生活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形态。在微学习的概念中,林德纳非常注重“新媒介生活系统”“微型内容”“微型媒体”三个关键性词语。随后,相关学者在此基础上,继续阐释深化微学习的概念外延。微学习的实施得益于小块学习内容的开发和日臻完善的通讯技术,从而使学习者在特定场合(如休息时或在途中)轻松获取学习内容;微学习以数字网络新媒体为学习环境,更加关注新型的知识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把知识分解为小的、松散的但相互关联的学习单元,其学习活动便于人们在日常交流和工作中进行。由上述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微学习具有三个方面的核心内涵:其一是微内容,即指相对较小的碎片化、松散性的但又相互关联的学习单元,如微英语、微百科、微诗词、微小说、微历史、微时政等内容。其二是微活动,即在微内容的基础上演绎“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时间短、学习灵活自由,显现出向“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泛在学习”发展的趋势。其三是微媒介,主要是指学习手段和学习工具的微型化,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微型工具。

二、微学习在职业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职业院校推行微学习的学习方式,这是网络学习时代赋予学生的一种全新的个性化学习形式,这种方式也是移动计算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和软硬件技术等多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一般而言,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他们专业职业规划比较清晰,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因此在学习上主要围绕职业相关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展开。随着心理上的成熟、社会实践经验的丰富性,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网络是备受青睐的学习工具,他们可以从网络等媒体中轻易获得各种文化信息,扩大知识面和开拓视野。因此,在职业院校实施微学习方案,学生可以利用MP3、MP5、手机、PDA、智能手机等方式,嵌入到教学的任何环节围绕课程内容来搜索信息、观看微课件,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在职业院校实施微学习方案,更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很多的空闲时间,如何引导学生在空闲时间中加强学习是职教领域的一个难题。据相关研究,非正式学习占个体所学知识的75%以上,学生可以在吃饭、睡觉、逛街等闲暇时间,随时用手机学习一个知识片段,聚少成多,既轻松又能积累知识。因此,在职业院校推行微学习,让职校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不仅是对在校期间课余时间的充实,更将对他们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

三、微学习在职业教学中构架设想

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是由若干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单元有机地结合起来。微学习动态系统性表现在职业教学中,就必须考虑各个环节和要素:微学习主体、微学习客体、微学习工具和微学习环境。微学习主体不仅表现受众主体——学生,也表现传播主体——老师、教学组织和服务商家。微学习客体,即指学生学习的各种对象和内容,不仅表现在传统意义上教材、讲义,而且更多表现在社会领域的各种知识的集成,表现于文字、图片、音频、动画和视频的各种形式。微学习工具即指微学习媒介,它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不仅包括诸如电子词典、PDA、手机、平板电脑的硬件设施,而且也包括诸如网页、微博、微信等各种形式的应用软件和网络开发平台。微环境即指微学习外在影响因素,其不仅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更是指微学习存在的各种社会依存关系,如教学个体、教学组织、服务厂商及学习者的关系,这一关系决定微学习资源的开发性和持续性。

要实现微学习在职业教学中的构架设想,职业教学必须注重以下三个环节:

其一要注重微学习环境平台建设,即注重网络的空间平台转换建设,实现有线和无线的充分对接,充分实现线上与线下资源共享,从而为学生创造无限学习的可能。

其二要要注重细微性、碎片化的微学习资源的建设,即微学习教育构架要注重微学习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建设。微学习资源既要注重资源的共性特征,也要满足个别学习者定制型需求,因此微学习要注重利用小型文本、图形、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形式效果来开发微英语、微百科、微诗词、微小说、微历史、微时政等栏目,以丰富微学习资源的场景布局和可视化效果,从而引起学生的高效情感体验。endprint

其三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传统教学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以及学习时间和地点的相对固定性,但是微学习则强调学习时间零碎化、学习内容片段化。与此同时,传统教学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而微学习则注重学生运用可携带性、无线性、移动性学习工具自主进行学习,这是传统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

四、微学习在职业教学中发展策略

在社会化网络时代,学习不再局限于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个体间相互交流贡献知识的时代。加拿大学者西门思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知识的重新联合,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人们在移动网络空间,通过微工具传递知识片段,这一过程通过相互间的沟通交互作用,使得微内容以进行结构化联结和重组,微知识得以显现。与此同时,现在学习也不仅仅表现于正式学习,更多地表现于非正式学习,即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任何途径获取信息或知识的过程,且这些信息并不是指那些规范的学习材料或具有完整知识体系的内容。现在社会发展表明,“自发的、自主的、多样的、协作的、社会化”非正式学习方式日益成为成年人学习的主流方式,越来越深刻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中。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微学习要想达到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必须要实施如下策略:

其一,注重构建自我学习空间,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微学习移动性特征及知识碎片化、松散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精力容易分散,注意力很难集中。因此,职业院校学生一定要正确认知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有意识地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其二,注重微学习内容的有机关联,最大限度实现知识有效整合。微学习在支持学习者进行随时随地学习的时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学习者的“移动性”是和注意力的“分散性”相关联的,因此导致了移动学习者无法进行连贯、系统的学习。虽然微学习内容注重了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及关联性,但微学习资源也是把知识板块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分割、细化。因此,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进行微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做到学习内容的有机关联,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

其三,善于利用零散时间,做到知识的厚积薄发。微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利用零散时间的“视听学习”。微学习内容的短暂性、细微性及碎片性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为学者系统学习的有效时间不足产生的。学生们可以利用乘车、逛街、排队等消费休闲的零碎时间来进行学习,做到随时学习一个知识片段,随时解决一个疑难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必能厚积薄发。

其四,参与到微学习情境中,在移动社会化网络实现自我。微学习构建了一个移动虚拟空间,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形式装饰这个空间,并且空间中有各种学习个体、学习群体及学习组织,这些共同组建了一个移动社会网络。因此,学生不仅要注重学习,而且还要参与到这些群体中去,进行沟通与交流,在移动环境中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 Martin Lindner,Peter A.Bruck.Micromedia and Corporate Learning: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ning 2007 Conference[M].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

[2]Gabrielli,S.The Design of microlearning experiences:a research agenda[A].Proceedings of Microlearning 2005 Conference[C].Australia,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5.

[3]Bruck,P.A.What is Microlearning and why care about it?[A].Proceedings of microlearning 2006 conference[C].Australia, 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6.

[4]Siemens G.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5,2(1):3-10.

[5]方海光,毛莹,刘军,王红云.移动学习的系统支持环境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3):15-20.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学习移动网络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微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移动网络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创新研究
论中学生沉迷手机的原因与危害及应对措施
学工党支部“微学习”工作法刍议
微学习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