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文本彰显文学性提升人文性

2014-10-16 15:34魏垂忠
职业·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高职语文人文性文学性

魏垂忠

摘 要: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应该立足于高职语文课本,以课程标准为科学依据,以提升人文素质为终极目标,以文学连接文本和人文,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语文课程各项具体教育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高职语文 文本 文学性 人文性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高职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学生开放的、以人文性为基底,并呈现实用性、工具性、职业性特征的公共基础课。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审美意趣和人文精神,同时将专业、时代特点、口语表达及实用写作知识融会于人文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职业、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就业竞争力。

笔者通过初步研究,发现关于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凸显了三个统一:一是人文性与实用性、工具性、职业性的统一,即高职语文课程具备四种性质;二是综合素质与语文各种运用能力的统一,即以语文各种运用能力培养为抓手,同时兼顾审美意趣和人文精神;三是语文知识与职业、专业、时代的统一。

一、立足于文本

语文教学的基本态度应该是立足于文本。所谓文本,是指高等职业学校现行语文教材,即此刻高职语文老师们正在课堂上精心教授的一篇篇课文。文本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概括与提升。

在所谓语文教学改革的一次次的浪潮中,对文本的定位与态度,实在让从事高职语文教学的笔者无法苟同也无法保持沉默。他们对“文本”缺少科学的认知,遑论敬畏。他们并非贴近文本,不是认真地探讨文本的体系构成、编纂理念,而是任意处置文本,随心所欲,发“课改”之幽情,思“创新”之契机。其中有两次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一是高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二是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20世纪末,提倡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所谓改革,很多教师都积极响应,包括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也跃跃欲试,尽管他们连文本都未做相对具体深入的研究。《项链》本是高职语文文本的名篇,可以说,如果想把文学视野扩大到世界范围,想让高职学生们了解法国文学的崇高地位,认识与掌握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精髓,包括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创作技巧及对中国以及世界文学的影响等等,莫泊桑及其《项链》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正因为如此,对《项链》的思想、艺术、技巧、影响,早已有了公认的、客观的、准确的定位。

但是部分主张改革者没有意识到贴近文本、敬畏文本。关于主题,他们否认了一向公认的、以批判那个年代充斥于整个法国资产阶级社会的“追慕虚荣、纵情享乐”社会现实的非常严肃的创作旨归。路瓦栽夫人的“一夜风光,十年艰辛”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而他们却生生能够总结出主人公“不怕挫折,信守承诺 ,勇于偿还债务”的近乎滑稽、偏颇的主题来。

不仅如此,他们还“大胆作为”,利用教材做发散思维训练,为“可怜的玛蒂尔德”(《项链》的主人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所谓结局,与作者、文本背道而驰,越走越远,反而置作者有力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罪恶所表现出来的深邃思想和在艺术方面的独运匠心于不顾、甚而削弱,这除了“本末倒置”“主次颠倒”还能有什么别样的结论?

2.关于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高职语文教学原本不是什么坏事。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直观的、形象的帮助,有助于阅读和理解文本,也必然是可取的。问题在于国人一向喜欢“一哄而上”,顾此失彼,强调了多媒体,必然忽略了文本。既忽略了学科文本的差异(数学、物理等),又混淆了具体教材的特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语文课改则变成了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大比拼。

前不久,学校组织观摩了市内一家据说在课程改革方面一直处在领先地位的兄弟学校的公开课,讲授的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教者年富力强,在现代诗歌教学、写作领域于市内、省内均占有一席之地。综观其所有的教学过程,基本是脱离了文本,只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分别让两位学生读了诗歌。需要文本的地方,都是以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和体现的。对此,笔者非常赞成有专家提出的“在语文教育中对多媒体教学保持警惕”的意见,不能过分地追求华丽好看的课件和浮躁热闹的课堂气氛。

所以,高职语文教育中的任何课程改革,都必须以忠实和贴近文本为前提,教学过程中的任何方法和手段都不能脱离文本。许多现代语文教育的大家,为我们贴近、忠实甚至敬畏文本做出了表率,他们的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方式去研究、去践行。

二、彰显文学性

不管是哪一种语言的母语教科书,都是将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材料的主体构成。从现行的汉语语文教材系统看,不管是哪种教材,文学作品都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高职使用较为普遍的“苏大版”或“凤凰版”教材,都是如此。因此,从语文教学的材料看,要求语文教师应该以文学的方式对待它们,以保持态度与对象的统一性。

事实上,我们已经生活在泛文学时代,文学无处不在。文学已经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关联,文学已经与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密不可分。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与传媒,重视信息与传媒方式中语言的呈现方式,我们的生活已经整天处在文学的环境之中。而实用语言的文学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趋势。

文字是美化程度最高的方面,我们的一切文字表达无不在如何美化上努力,广告、招聘、求职、策划书、纪实报道、即时新闻,以及几乎所有文字出版物,连同原先严格规整的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表达都莫不如此。

面对如此格局,我们怎能无视文学?对个体而言,不管是否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是否以文学“谋生”,都会主动或被动地与文学发生关系。而一个对文学不敏感、对语言无法进行美化的人,注定是适应不了今天的语言生活的。当我们沉浸在文学的审美愉悦中时,语言的知识以及语言所传递的知识也都在其中了。endprint

任何民族的语言文本都是以文学为主要内容,都是以自然、社会、人生和灵魂为诠释和描摹的对象。一个国家的文学史就是该国家、该民族历史烽烟等人文文明的简史,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关乎灵魂与肉体、自然与人生,关乎生生死死爱恨情仇的具象展示。

且不说古希腊文学《荷马史诗》那人类童年时期的“寓言”对至真、至善、至美的渴求,也不必说罗马文学对希腊文学精神的进一步张扬和传承、发扬光大,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以文学为载体,彻底动摇和颠覆封建神权,真正彰显了“人”“人性”的莫大功绩就值得世界各国研究、书写与铭记;汉代文学的泱泱之风及恢弘大度,唐代诗学的高蹈风范至今令后人难以企及。

诗人与作家的呼号与呐喊至今依然震撼人们的心灵,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的减弱!当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必定会把你带入一个恬静怡人,幽雅环境,远离了污浊的官场,沉浸于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的种种真谛已寓含其中;当第一次看到鲁迅先生借助“狂人”之口而喊出“从来如此便对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时,心灵会因之共鸣,为之震颤;当读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时,之前对有关战争的、富有诗意的印象会荡然无存;当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定会为杜甫的悲悯情怀所打动、所鼓舞;当读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噙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和“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时,你真的就无动于衷?

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境界,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向往,这便是诗歌的韵味、小说的品质,而美的感受正蕴含在无尽的向往和韵味中。

人文性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范畴,既有知识层面的基本要求与体现,又有方法与思想层面的掌握与提升,还有精神与素质层面的养成与内化。所有这些,都在文学发展的进程中得以充分展示,所以说,人文性主要体现于文学性。高职语文课改要达成目标,实现课程标准设定的人文目标,就必然要彰显文本的文学性,这是实现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不二法门。

三、提升人文性

提升人文素质要走出“半个人”时代,做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早在1948年,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就讲过,我们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不能培养只懂科学、不懂人文,或者是只懂人文、不懂科学的毕业生,这样的人不能够成为“大家”。

提升人文是针对笔者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而提倡的,也是针对目前的社会现状而提出的,是“有的放矢”。提升人文性对高职生现在的学习、未来的职业活动与生活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口号本身具有前瞻性,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现行高职语文课程标准重视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在人文性中,文学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是彰显人文性的主渠道,高职语文课改应该遵循“贴近文本、彰显文学、提升人文”这一主线。

“人文”相对于科学而存在,人文性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范畴,既有知识层面的要求,诸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又有方法与精神层面的诸多内涵。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的,努力培养出既懂科学又富人文的并行不悖的优秀学生,努力培养出爱生活、爱自然、爱文学,既有健康体魄又有丰富思想内涵,既立足现实又怀揣美梦的“诗意地安居”的公民。

参考文献:

[1]汪政.享受文本,享受阅读[J].名作欣赏,2012(1).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语文人文性文学性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