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2014-10-20 15:44唐裕开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凡卡课文语文

唐裕开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激趣教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几千年文字记载史蕴含丰富的文化艺术,语文教材内容本身就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就如一颗蓝宝石,它不仅有外在美,还有内在的美。它是无边的芳草地,是大海上的的朵朵浪花,是我们发自心底的长歌。所以,我们应还原语文激趣教学的本真,把语文课的“美丽”教给学生,把“乐”带给学生,让语文教学在激趣中展现活力。

一、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歌曲在演唱之前,都有一段精短的过门,它指明了歌曲的节奏,展示了旋律的特点,奠定了演唱的基调。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挖掘课文的趣点,巧妙地设计课堂的导入形式:或是宜人的音乐,或是优美的语言,或是精彩的表演,或是有趣的谈话,或是吸引人的谜语,或是动人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堂教学作好情感铺垫。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利用故事导入,先向学生介绍故事情节,又在关键处设置了悬念:“诸葛亮要想借箭成功,他使出什么‘高招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这样恰到好处地激趣导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多样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这种“美”,就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往往采用反复的方法,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可采用指名读、引读、齐读、分角色来读方式。声情并茂、入情入境地朗读,既强化了记忆,又使学生与文本及文本的作者产生情感交汇,升华情感。例如:在《小抄写员》一课中,为了抓住父亲责骂叙利奥后的内心活动,笔者就让学生分角色体会课文中父子之爱。

在安排一堂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教的节奏,无论是教师的语言,还是课堂的节奏,都要做到有张有驰,有起有伏;时而舒缓,时而紧迫;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有激烈的讨论,也要有冷静的思考。例如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抓住桂林山和水的特点,先让学生自读思考,同桌讨论并小结,最后让一个学生读找出的句子,特别是几个排比句,其他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这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排比句的美,更让他们真正地体会到了漓江的水美,山美,人更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学习研究均证实: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使用语文的能力。

四、无限遐想,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常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对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留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让课堂维持一段时间的“宁静”与“矛盾”。教师可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辩论,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下,在激烈的讨论中加深理解,获得启迪,求得真知。

如在教学《林海》一课中,引导学生学习“林”这一小节时,笔者先让学生思考“林”和“海”有哪些相似之处,并画出相关语句,接着让学生讨论,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凡卡的悲惨命运,把课讲完后,笔者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对凡卡说的话,让他们写一写“凡卡醒来后,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样做既总结了全文,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语文是美丽的,学生是聪明的,教师是有智慧的。让激趣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学生有兴趣在课堂中展现自我,他们也会用心去体悟这种美,投入真情实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情脉。让语文课处处洋溢情趣,学生个个充满着乐趣,乐中求知,乐中求真,乐中明理。这种学习,岂不快哉?

猜你喜欢
凡卡课文语文
《凡卡》续写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克隆快乐
丰富情感,打造朗读底座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集中扫描动词,想象透视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