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静为动,以多化一
——地方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014-10-20 04:56潘明福
文教资料 2014年16期
关键词:文学类文学作品诗词

潘明福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转静为动,以多化一
——地方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潘明福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地方高校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如何走出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积极探索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作者经过多年探索,找寻到当前地方高校文学类课程的一些有效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故事新编’”式教学方法、“文学名作排演”式教学方法、“文学经典续写”式教学方法、“经典诗词美诵”式教学方法、“文学作品‘微电影’编剧与拍摄”式教学方法等。

地方高校 文学类课程 教学设计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纯教学模式也正在向多元化、多层次、高效率的综合型教学模式转化。在高校教学模式改革进程中,各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由于各类课程的性质、内容、教学传统等不同,其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相对于许多理工科课程注重动手能力、注重实验求证和理论探索的多样性教学方法而言,高校文学类课程大多依然秉承古老的“课堂讲授”这一教学方法。在课程课时量压缩、学生课堂听讲兴趣下降、校园读书风气不浓的现状下,如何用多样性、富有新鲜感的教学方法唤起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去除学生对现行课堂教学的厌倦情绪,进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的大学生虽然对文学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感到厌倦,但对文学作品各类形式的改编、排演、续说、网络应用等却情有独钟,很多文学作品经过大学生的改编和排演,一方面使学生对文学原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使这些作品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文学类课程由于文学作品本身的故事性、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因此,在吸引学生对其进行改编、排演、续说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高校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如果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这些优势,充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优势,合理地利用“文学故事新编”、“文学作品排演”、“文学文本改编”、“文学人物新造”、“文学作品续写”等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积极拓展和创新教学方法,必将为当前的文学类课程教学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文学类课程课时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必将大大增强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推进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在当前的高校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普遍关心的问题,许多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都站在特定层面或特定学科的立场上,对不同教学层面和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些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将目光放在文学类课程上,在探索不同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或多或少的进展,为当前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不可否论的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立足于某一特定学科或某一专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忽略对文学类课程共通性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与探讨。因此,当前对于文学类课程总体性、融通性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

笔者近年来联合多位从事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对所在高校的文学类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积极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找寻了许多切实可行、受学生普遍欢迎且效果明显的教学方法。现将这些教学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文学作品“故事新编”式教学方法

本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模式是让学生在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文学作品中自行选取各自喜欢的作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和思考,然后在解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故事进行改编或新编,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延伸描写”或重新塑造,从而形成新的文学作品。其要求是必须对原作有充分的解读和深入的认识,改编或新编的作品必须合乎逻辑,思想健康,具备一定的文学性。此教学方法从近几年的操作情况看,虽然学生对文学原作的改编或新编有良莠不齐的情况,但通过这种方式,仍促使学生阅读、认识、接受、思考文学原作的教学目标确实很好地实现了。某些学生的优秀改编和新编作品,如《孔雀东南飞新编》、《诗经故事现代版集成》等,在学生中产生较大反响,很好地推动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

二、“文学名作排演”式教学方法

本教学方法主要针对文学类课程中的戏曲作品或者具备较强戏剧性的作品施行,具体操作模式是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主选取教学大纲范围内的某一部或某几部戏曲作品,在深入、细致解读原作的基础上,自导自演,将自己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本身不是戏曲但具有较强戏剧性的作品,则首先要求学生在认真解读原作的基础上将原作改编成剧本,然后加以排演。不同排演小组之间展开竞赛,任课教师则依据其对原作解读的深度、准确度和排演的具体情况进行打分,计为学生该课程的平时成绩。这一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作品的热情,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力,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自导自演的 《雷雨》、《西厢记》、《哈姆雷特》等,成了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成功范例。通过形象、生动的表演,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顺利实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文学经典续写”式教学方法

本教学方法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加强对经典作品的品读,加深对文学经典的认识和接受。本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先集体讨论,选定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然后设定一些续写方向或者不设方向,让学生对这些文学经典进行续写,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部文学经典进行续写,续写的要求是以原作为基础,故事或情节的发展要合乎逻辑。“经典续写”这一模式所选择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篇幅较长的小说或戏曲作品,如“四大名著”、《西厢记》、《牡丹亭》等,这是和“故事新编”式教学方法不同的地方。学生对这一教学方法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很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学经典续写之作。这一教学方法解决了以往学生不愿意阅读长篇文学作品的难题,据笔者初步统计,在“经典续写”这一教学方法实施以前,笔者所在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过或者部分读过 “四大名著”的仅占每个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将这一教学方法引入到课程教学以后,通读全部或者其中一两部名著的学生人数到达班级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这切实说明“经典续写”式教学方法对于推进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是完全有效的。

四、“经典诗词美诵”式教学方法

文学类课程虽然名目众多,但不同课程的教学文本中都有一些经典诗歌或词作,对于学生而言,对诗词最好的理解和接受方式就是吟诵,而且在当代大学生中,有许多在诗词吟诵方面很有天赋且热衷于诗词吟诵的学生。为此,我们在文学类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经典诗词美诵”式教学方法,以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诗词篇目作为选择范围,在所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开展“百篇经典诗词美诵”活动,对于修学文学类课程的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要求有一定的诵读量。每学年定期开展“经典诗词美诵”大赛,对学生的具体诵读情况进行评比,并记入相关课程的平时成绩。“经典诗词美诵”这一教学方法的推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诗词的兴趣,诗词诵读蔚然成风,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很好地实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五、“文学作品‘微电影’编剧与拍摄”式教学方法

当代大学生是“新新人类”,对新兴事物有极大的兴趣,对现代科技的掌握和运用也快人一步,我们在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的这一群体优势,将传统文学作品与当前新兴科技和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推行“优秀文学作品的微电影编剧与拍摄”这一教学方法,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热捧。要成功地完成“微电影”的编剧和拍摄,首先需要学生深入、准确地“吃透”相关文学作品,提炼其中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完成“微电影”剧本的编写和“微电影”的最终拍摄。这无疑又是学生了解、认知和接受文学作品的一种有效途径。

当然,高校文学类课程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不同上课风格的教师根据不同风格的作品,可以探索出更多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推动高校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向更丰富、生动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本文为湖州师范学院2013年教学改革项目《转静为动,以多化一:我校文学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项目编号:JGB13029q)的研究成果;浙江省2013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g201317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学类文学作品诗词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文学类
诗词之页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