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行”的理念贯彻于小学语文课堂

2014-10-21 20:08张艳
学园 2014年34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习作情境

张艳

基础学科的教学向来重视对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更不例外。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活动,方能习得方法,获得技能,积淀素养,提升能力。

一 依赖实实在在的“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心理学理论中,“知”即认知、感知;“情”即情绪、情感;“意”即意愿、意志;“行”即行動、行为。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知、情、意、行的过程。其中,“行”的作用尤为重要,不可忽视。“行”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可以理解为各种各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通过“行”来形成、巩固和发展。积极主动的学习实践活动,对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其身心发展,提升语文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行”,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卓有成效的指导,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作载体,离不开充裕的活动时空做支持。为此,教师要善于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应用语文知识、巩固语文能力。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潜心阅读、品味、欣赏;习作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构思、精心选材、练习表达,要将在阅读课上习得的写作方法应用于习作实践中,做到活学活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排演有趣的课本剧,锻炼学生的口才与勇气,增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效的“行”,体现了学生真正地参与。学生只有持之以恒地参与,才能获得切身的体验,才能促使语文能力实现螺旋式的上升。教师应摒弃知识本位的教学观,更新自己落后的思想,拓展自己狭隘的视野,高瞻远瞩,推陈出新,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定位在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发展上。

二 鼓励学生做“行”的主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实践出真知”,实践亦出能力。实践是学生语文能力得以发展的沃土,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是“行”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中的任何包办代替,都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衡量一节语文课的好坏首先要看教师是不是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是得到了激发?是不是将“行”落实到学生的眼前、口中及笔下?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是有了提升?等。如教学《三亚落日》一文,为了让学生充分领会文中一些比喻句的特点,笔者引导学生从寻找本体和喻体二者之间的相似点开始,来欣赏比喻之准确、之精妙。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会用自己的行动收获属于自己的发现与探究成果,对如何增加语言的文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会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能顺利向前时,教师不要急于亮出答案,而要适时点拨、顺势而导,启发学生去读、去思、去说、去写,引导学生去感知、去比较、去辨析、去欣赏、去内化。这样,学生在一次次的“行”中完成语文学习需要探究的任务,实现能力上的提升。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某种语文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原点出发,帮助学生体验发现与成功的喜悦。

三 丰富学生“行”的方式,增强语文学习实效

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如默读、朗读、吟诵、口述、交流、写作等,来帮助学生内化语言、体验角色、探究主题与表达方式、尝试与构思写作……从而不断地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能力,提升素养。如《螳螂捕蝉》一文,大故事中镶嵌着一个小故事,向读者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该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沉潜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在有感情地朗读之后,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地思、畅所欲言地说、全神贯注地听、有理有据地说、惟妙惟肖地演……学生“行”的方式可谓丰富多样,在这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了充分的对话与互动,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总之,“行”的方式要拒绝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而要追求推陈出新、灵动多样,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学生参与的动力,使语文学习的过程充满趣味与挑战。

四 营造“行”的情境,开放“行”的空间

“行”,也需要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作依托。语文教师要善于创建开放而又灵动的情境,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源源不绝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在生生之间组建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的学习共同体,引导、鼓励学生将自己阅读、写作或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感受到的,都说出来跟大家交流、分享,以实现比学赶帮、资源共享、共同进步之目的。课堂上,教师无论是教学课文,还是指导学生写作,都应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让学生带着期待与热情投入活动,并且采取有效策略,开放“行”的空间,以调动学生的情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如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课上除了进行自主阅读外,还可以采取赛读等形式,指导学生读书。作文课上,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去观察、采风。如教材中有一篇习作资料是介绍银杏树的,教学此次习作,我就指导学生来到校园里的银杏树下,驻足观赏,获取体验。

综上所述,在语文学习这个舞台上,学生要有情感地投入,要有思维地参与,要有能力地生成,要有个性地发展。为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指明“行”的方向,并结合课程标准理念与目标施以“行”的指导与评价,提高学生“行”的质量。

〔责任编辑:庞远燕〕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习作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习作展示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