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香菱学诗》课堂教学中涉及的问题

2014-10-21 20:02夏蕾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语境

夏蕾

摘要:现今《红楼梦》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选段为《香菱学诗》,笔者是从“教”与“学”,小说语境以及课程安排三方面,浅论《香菱学诗》课堂教学中涉及的问题。

关键词:《香菱学诗》;语境;课程安排

《香菱学诗》作为《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的节选,编入教材。笔者发现此文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以及沪教版高中一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对于此文,笔者查阅了教学实录以及与之相关教学启示,以入选沪教版的《香菱学诗》为依据,浅析其中涉及到的三大问题。

一、“教”与“学”的问题

从沪教版《香菱学诗》中,一目了然的信息就是林黛玉乐意教授香菱学诗,且从理论到实践言无不尽地指导香菱。在《香菱学诗》漫谈一文中,作者从香菱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就得出此新奇包括语言与内容两方面,①笔者觉得这有待斟酌。须知课文的语境,当时黛玉与香菱探讨的还在“词句”这个层面,到后文黛玉所说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才涉及“立意”即内容这个范畴。

黛玉以一句“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起头,从三层次细细论述。依次为诗歌基本声韵格律的运用、语句的斟酌以及立意的创新。且黛玉明确告知香菱,要做到“不以词害义”。从中,可以概括为“立意的创兴>语句的斟酌>格律的恪守”。此点也在笔者所查阅的文章中多有体现,笔者认为刘金龙的论述值得我们课堂教学借鉴。②

当黛玉讲完作诗的理论后,香菱以一句自己喜爱的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引发了黛玉的一段以“断不可看这样的诗”起头的议论,并开具书单,让香菱在阅读实践中,更具体地说是在精读中提升鉴赏能力。黛玉开具的书单,先后顺序依次是: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诗、一二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绝句。笔者查阅的《香菱学诗再论》中,作者就此书单展开了议论。所学体裁角度,“看五律、次七律、再次七绝。体裁由浅至深而读。”所学诗人次序,“先学王维、次学杜甫、再次李清照、再次汉魏六朝诸名家。学习王维,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以及典型的作诗之法。学习杜甫如何遣词造句,自如地表达各种感情。再学李清照用法似无法,诗歌趋于清丽自然的境界。”③笔者认为,在此,课堂教学中不妨将“对黛玉给香菱开具的书单,选取王维五律诗歌,简要分析。”作为一道课后练习题,此举可以调动学生的已有信息:即熟知的《山居秋暝》、《终南山》等,再结合香菱还书时与黛玉的一番有关王维诗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的议论,以期达到让学生归纳总结出王维诗歌的三方面特点:诗如画卷、景中含情、诗赋禅意。同时,让同学们更充分认识到正是有了黛玉对香菱的严要求高起点,给她指对了方向,使香菱进步神速。

香菱最后完成了一首被人称道的诗,黛玉功不可没。笔者认为黛玉之所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除了懂得教学的内容,更能把握教学的进度,以及一改平日较傲慢的态度对香菱进行指导、鼓励。

黛玉在教会香菱诗歌创作的理论以及开具好书目后,只是借了香菱一本王右丞的五言律诗。待到香菱还书来访,并与之交谈,觉其有所领悟后方出题让其作诗。一步步因势利导,使香菱对诗歌愈发热爱,对诗歌创作充满期待。在笔者查阅的资料中,《精华灵秀的女子——《香菱學诗》教学设计》中提及了黛玉指导香菱学诗注重精读、创作的要点,④笔者认为如能在此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意识到黛玉要求香菱精读与创作的时间差,让其认识到两方面的过渡衔接,以此会更能体现王芳在《《香菱学诗》说课稿》⑤中给予黛玉“教之星”的称号。

香菱前后共做三首诗,香菱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创造诗歌拥有持续的动力,与黛玉的正确指导与鼓励分不开。看了第一首后黛玉告知符合作诗的格式要求,但仍需大量精读,使自己的语言更上一个台阶。就香菱所做的第二首,黛玉指出其过于重视语言的精炼,以至于有些跑题。一步步指导香菱的创造,使其愈臻完善。笔者查阅论文,王琛所写的《香菱学诗》教学案例中对此有所讨论,指出了在教学写诗的过程中,立意以及真情实感的重要性。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黛玉教授香菱的过程,依次可以概括为诗歌理论的讲解、阅读书目的开据、学习心得的交流、诗歌创造的点评。有规律,有计划,带动香菱从最初的兴趣引导到对诗歌内在神韵的孜孜不懈地钻研。《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摭谈》中就重点从黛玉教授诗歌的角度切入,从四方面论述提供学生学习古诗词以及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此文中所论及的四方面分别是:“一、道规律——平仄、对仗与用韵;二、明真谛——强调“不以词害意”;三、倡积累——五百诗篇装肚里;四、重感悟——领略滋味方能长进”。⑦笔者认为这四方面仅仅是黛玉教学的理论架构,如黛玉的教学止于培养香菱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那香菱诗歌创造方面的进步也将不复存在。故对本文中最后所述,《香菱学诗》中黛玉指点学诗门径概括为“道规律、明真谛、倡积累、重感悟”不认同。笔者认为碍于时空的限制,可以将这12字要诀作为学生学习古诗鉴赏的方法和写作的理论基础。对于写作,更要让他们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

故笔者认同张梅在《《香菱学诗》对作文教学的启示》一文中对黛玉教学四方面的论述,即:一、广泛积累:从体裁到题材;二、仔细品味:静心思考,化为自身所需;三、大胆尝试:学以致用;四、反复训练:在修改中不断完善。

从以上四步骤中,我们可以得出黛玉努力调动香菱在学诗过程中的积极性,使香菱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处于学诗的最佳心里状态。除此,更离不开香菱学习的过程。《香菱学诗》中也重点为我们描述了主人公香菱学诗的过程。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四步:拜师请教、大量精读、消化感悟、创造修改。

从对诗歌理论体系知之甚少到最后创造出令众人啧啧称奇的诗歌作品,一方面黛玉的指导功不可没:她增强了香菱学诗的兴趣,并推动了香菱从对诗歌的欲读到阅读再到写作,水到渠成般的衔接。正如此话所言: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故另一方面,香菱在此期间持续不断且方法得当的努力显得更重要。在笔者查阅的相关论文中,对香菱的自身努力过程进行了探讨,并不乏提出现今学习诗歌值得借鉴的方法。

在《香菱学诗的上课实录》中,学生针对老师的提问,回答出香菱学诗的成功在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这一点后。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发现文章除了正面刻画香菱学诗的动作、神态,也从宝钗等旁人的语言描写中侧面表现香菱的刻苦。⑧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此处追问必不可少,因为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而正、侧面描写更有利于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让香菱的苦学形象更栩栩如生。

在《感受一个苦难的灵魂——《香菱学诗》课堂实录及点评》一文中,老师引导学生从读诗、论诗、写诗简洁地来概括香菱如何学会作诗,并引入课文的出处《红楼梦》原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提取关键词“苦”,并由此切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此点的句子,并继而对香菱学诗的认真执着态度有个初步的了解。⑨笔者认为作者在此处巧妙地引入回目,即是为整体的课堂教学设了个跳板,让更多学生能够快速地跟上课堂教学的思路,又能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的兴趣。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学诗而两耳不闻窗外事、废寝忘食的香菱。同时,我们也从课文中注意到,香菱的成功除了她的苦學,更来自于她的善学。此特点最明显的是香菱与黛玉的一番有关读诗滋味的谈话。香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向黛玉诉说自己读诗的心得体会:“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詹丹从香菱能够结合自己感性的生活体验来鉴赏诗歌,联系到我们现今诗歌教学,阐发如下观点:“诗歌鉴赏的方式应该有多种途径,特别是如何突破理性分析的框架,以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促进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作为诗歌教学的目标,还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⑩不言而喻,此为我们诗歌教学又添加了一种新方法,同时也要明确利用感性体验鉴赏诗歌,最终还是为理性逻辑思维表达服务。正如香菱虽觉得领略到的滋味是“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但她利用想象和联想最终还是实现了自己的表达。在诗歌教学课堂中,教师除了可以运用新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妙处。更要训练学生将自己感性的体验转变为理性的语言。

宝玉听完香菱有关“诗的好处”的一番议论后,夸奖香菱获得了诗歌的“三昧”。接着,香菱逼黛玉换出杜律,并要求命题,让她作诗。于是,我们看到了香菱所做的三首有关月亮的十四韵的诗。更让我们看到了香菱不断进步的学诗的过程。詹丹所著的《从说开去到说进去——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香菱学诗”》中将此概括为写作的“骂题、跑题、切题”三个过程。B11

笔者查阅的论文中,有对第三首诗进行提纲挈领的分析。香菱在黛玉的循循善诱地指导与自己的不断领悟中,在梦中做出了以下八句: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王斌才在其论文中,对此首诗有详细的分析。他认为首联除了即点题抒发对月光的赞叹之情,又包含自己虽处低位,不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态。颔联则化用李白诗句,以互文方式用典表达闺中怨女在月光下,内心深处孤寂而又无奈的心境。颈联延续颔联情景交融的模式,一联中呈现游子与思妇互相思念的情境。继而,尾联顺理成章地向月中嫦娥发问为何不使相思之人团聚。整诗从月起笔,最后巧妙地落在“团圆”二字上。将主人公思念亲人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B12

詹丹也对第三首展开了分析,他认为此诗的最后一句,“做到人与物完全协调统一,而这个人所暗示的思妇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香菱自己。”B13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突出此点,继而引发学生思考,香菱学诗的动机和原因有哪些?

在司保峰的教学片断中,就涉及到了此点。学生在回答出儿时的熏陶,自身较高的审美情趣后,更加认识到是周遭环境的影响使之希望自己学会作诗,参加海棠诗社,融入大观园的生活。B14进而激发学生了解课文中未选录的内容:香菱的身世以及遭遇。继而获知:香菱认同传统的价值观,故在薛蟠被打而出远门学做生意时,在梦中无意识地将自己与思妇形象等同。

香菱的学诗的过程,笔者认为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她在此所表现出的三种精神状态即:由本来的呆头呆脑,到苦学诗歌而入了魔,最终在梦中想出佳作并通过钻研诗歌获得如仙人般高雅脱俗的气质。

香菱因专注读诗、写诗,而被宝钗等旁人总结的前两者状态,在笔者查阅的李翠香和王芳的论文中有所涉及。对于香菱的第三种状态,詹丹的论文给予了详尽的论述。除了第三首佳作是梦中得出的外,詹丹还引入第八十回,香菱和夏金桂就其名字的探讨来说明香菱所获得的超凡脱俗的气质。香菱认为菱角有谈谈清香,并在语言解释融入诗性的意蕴。B15笔者认为,由于选文的局限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此点。不妨,将此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业,即让学生对此篇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又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曹雪芹写作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风格。

同时,詹丹对于课文中众人拉着正处于诗魔状态的香菱去惜春家这一细节,也做了深入的分析。香菱对于学诗、写诗的刻苦与惜春画画的悠闲形成对比,也显现出两人对艺术创造两种不同的态度。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只是自己的性格使然。B16笔者认为,可以将此处两人对艺术创造的不同态度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此处写惜春用意何在,品味《红楼梦》小说情节的严密性。继而激发他们自主阅读原小说。

二、小说语境的问题

《香菱学诗》作为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节选,不能避免的舍弃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信息。笔者认为,在此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整理些与之相关的资料,供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思考。

笔者认为,供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讨论的资料应该包括:此篇课文的原出处的回目、香菱的生世、香菱与薛蟠的关系、香菱进入大观园的途径,香菱与夏金桂一番有关菱角之香的讨论。

提供此三类资料,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香菱学诗的原因:命运的不幸,生活的悲惨不能阻挡香菱少时受其父的熏陶,而对高雅气质和精神的追求的热切要求,她渴望入园后用诗歌给生活带来少许的亮点。故她的学诗更多是出于自己的性情、兴趣,并非功利。故如若将香菱作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的典型,就不妥当了。

同时,学生也能够解答一个疑惑,即为何与宝钗关系更亲近的香菱是向黛玉学习作诗之法。宝钗虽实现了香菱进园的愿望,却婉拒了当香菱老师的要求。从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宝钗与黛玉之间不同的性格。宝钗是大家闺秀,她善解人意,能够抓住机会,帮助香菱入园。同时,她举手投足恪守当时的礼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自己作诗仅是为了融洽人际关系。而黛玉相比之下,则更显小家碧玉。她在贾府中的弱势,需要扬才露德给予自己安全感。所以,她会答应香菱的要求,并始终给予其指导。

正如笔者在前文所述,《香菱学诗》让大家只看到了学诗以及做出佳作的香菱。学诗这件事情本身对香菱的影响因为篇幅的限制,不得而知。如果在课堂中引入香菱与夏金桂一番有关菱角之香的讨论。更能让学生了解学诗对香菱气质的提升。

课后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引入有关香菱的判词,薛蟠做诗的细节,以及香菱三易其名不同的生活遭遇。更能引发学生关注香菱的悲剧性,结合课文中香菱的“笑”,感受作者以笑写悲的手法。

《香菱学诗》作为《红楼梦》的节选文章,不可避免地会丢失些信息,使課堂教学的解读曲解了作者原意。在教师自己仔细研读、理解其真正用意的基础上,方能引导学生读懂;同时,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阅读全文了解香菱以及书中各个人物。

三、课程安排

在笔者查阅到的论文中,更多的是对《香菱学诗》的解读,即旨在让教师理解其真正用意。教师吃透文本,这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必要保证。除此,课堂教什么,如何教,同样值得精心安排。

在王琛的《<香菱学诗>教学案例》中将教学目的设置为“赏析香菱所写的三首诗;学习诗歌赏析法;尝试写诗”,将教学重难点设定为“赏析香菱所写的三首诗;学习诗歌赏析法。”笔者认为此类从诗歌欣赏角度入手未尝不可,如若根据沪教版教材的单元安排,则目标的设定需进行修改。

沪教版教材根据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主题单元式的课程设置蕴含着格式塔的整体认知理论,简言之就是学生相较琐碎、分离的知识,更容易掌握课文与课文之间彼此有联系,能归为一类的知识。且沪教版教材每一单元均有与此单元相对应的导语,既是对此单元所选课文的高度概括其共通性,又为老师的教授指明了方向。

笔者查阅到,沪教版高一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为“明清两代,我国古典小说的成就达到了最高峰。文言小说出现了借狐妖鬼魅讽刺世事的《聊斋志异》;白话小说更是异彩迭现,有历史演义《三国演义》,有英雄传奇《水浒传》,有神魔小说《西游记》,有人情小说《红楼梦》等。这些小说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让我们走进这多彩的世界,感受其非凡的艺术魅力。”

故笔者认为,考虑到沪教版到学时的安排,进行课堂有效性,可以将“教”与“学”的问题的讨论作为此课的教学重点,以此了解香菱学诗“骂题、跑题、切题”的三个阶段,从中看出香菱学诗的刻苦与专研。除此,从黛玉细心教授香菱与宝钗婉拒教授香菱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在当时,女子学诗不被传统文化认可,香菱学诗的动力来自于自身的兴趣进行艺术创造,而非现如今提倡的为升学而进行的刻苦努力,进而说明文中引入惜春画大观园处为体现的是艺术创造的两种状态。最后,从香菱最后成功做出的诗歌中,得出此可划分到闺怨诗香菱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着;将涉及到的小说语境的了解,例如:香菱的身世。作为选修课讲授的内容或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再利用时间进行点评。

四、结语

《香菱学诗》作为《红楼梦》的节选文章,在缺少完整的语境下,不可避免地会丢失些信息,使课堂教学的解读曲解了作者的原意。故就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严要求:在自己仔细研读、理解其真正用意的基础上,设定好教学计划,最佳状态是:学生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思考,教师的此次课堂教学引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更全面地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了解香菱以及书中的各个人物。各加具体优质地完成此主题单元的目标。

注解:

①马露萍:《<香菱学诗>漫谈》,《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第4卷第9期,第66页。

②刘金龙:《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摭谈》,《湖南教育(语文)》,2008年第9期,第12—13页。

③参见 张平仁:《香菱学诗再论》,《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6辑,第214—216页。

④参见 李翠香:《精华灵秀的女子—<香菱学诗>教学设计》,《阅读与鉴赏 学术版》,第80页。

⑤参见 王芳:《<香菱学诗>说课稿》,《文学教育》,2007年第7期,第56—57页。

⑥参见 王琛:《<香菱学诗>教学案例》,《江西教育 中学教学》,2008年第9期,第25页。

⑦刘金龙:《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摭谈》,《湖南教育(语文)》,2008年第9期,第12—13页。

⑧参见 《香菱学诗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⑨参见 李明:《感受一个苦难的灵魂—<香菱学诗>课堂实录及点评》,《语文建设》,2010年第6期,第19—22页。

⑩詹丹:《从说开去到说进去—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香菱学诗”》,《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一辑,第118—132页。

B11詹丹:《从说开去到说进去—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香菱学诗”》,《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一辑,第118—132页。

B12参见 王斌才:《寓诗论于人物描写之中—品读<香菱学诗>》,《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6年第8期,第41页。

B13詹丹:《从说开去到说进去—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香菱学诗”》,《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一辑,第118—132页。

B14参见 司保峰:《香菱学诗为哪般》,《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第35—36页。

B15参见 詹丹:《从说开去到说进去—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香菱学诗”》,《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一辑,第118—132页。

B16参见 詹丹:《从说开去到说进去—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香菱学诗”》,《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一辑,第118—132页。

猜你喜欢
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七:学校生活(1)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试析语境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让“说”变身
跟踪导练(三)2
语境对阅读教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