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4-10-21 20:02卫薇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卫薇

摘要:从语文教育界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讨论起笔,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性的失落、人文视野的狭窄这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由此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多项措施。

关键词:人文精神;中学语文教学;培养

自1981年以来,语文教育界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就持续不断。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坚持工具性,一是坚持人文性,一是认为工具性、人文性并重。在20世纪末,形成了大致相同的观点:语文教育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在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物欲横流、人文精神的失落等问题,人们开始对教育进行反思。语文学科肩负着人文教育的使命,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本论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中学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

一、当代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流失

(一)人性的失落

如果说,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纯技术性、操作性的知识训练使受教育对象丧失了个性,不能提高其人文素质。那么,另一个事实是,现在的语文教学,除了束缚人的个性,还忽视了一些正常人应有的感情,并没有充分肯定人性的价值。如在曹禺的作品《雷雨》的教学中,对周朴园人物形象的分析,无论是作为教的主体的老师,还是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都千篇一律地认为周朴园是阴险、冷酷、凶残、狡猾、虚伪、自私自利的资产阶级人物形象的代表,却没有看到人性是多元的、复杂的。可以说,周朴园的人生历程中,也有过青春,同鲁侍萍有一段真挚的感情,对侍萍并非是个人意愿的始乱终弃。对侍萍的怀念,周朴园并不完全是虚伪的,里面有真情的成分,如果仅在外表上保持屋内的摆设,就没有必要在柜子里保存绣有梅花的旧雨衣。语文教学过程中,缺乏了这样的分析,也就丧失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宽容。

(二)人文视野的狭窄

这里谈到了对人类的关怀和宽容,也应谈谈对本民族的认识,尤其是对本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思想认识。当前语文教育使学生的阅读面十分狭窄,知识面也并不宽阔,对我国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的思想认识十分有限。他们能阅读的只是那几篇枯燥干巴、被截头去尾、任意删改的文章。现在的语文教学通常只注重单纯的语言训练,“科学地”肢解文章,使学生缺乏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写作思想上对文章主题力度和深度的把握不够,以致于人文视野的狭窄。如今,我们的中学生有几个能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吼声?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措施

(一)树立“大语文观”,生活教学相结合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把生活的活水引到教学中来,会激活语文课堂教学。长春五中肖礼老师在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时,为了激活课堂,她各找一名男女同学到前头做游戏,游戏的内容是蒙住眼睛,用手摸玩具,说出其形状,同学们积极参与,肖老师让同学们参与游戏,实际提供給学生一个亲身体会失去光明感受的机会,为了更好配合理解作者海沦·凯勒那浸透在字里行间中对光明生活的渴望之情。这真是一个巧妙的教学设计,如果不是学生亲身感知,怎能产生同情关爱他人之情?原来爱心也是能感受到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需要老师的创造性引导。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联系生活,挖掘其内涵;来激发学生美好情感,实现语文人文教育。

(二)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

开设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是培养语文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现在学生普遍爱看武打、言情小说,不愿读语文课本。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原因是选文没有引起学生兴趣,脱离生活实际,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学课本所节选的名著部分学生读不懂。试想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怎能理解林黛玉进贾府时那种处处留心、寄人篱下的心情?没读过《水浒》,又怎能体会到林教头隐忍苟生又忍无可忍,最终被逼上梁山的境遇?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影响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这不仅不利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学生品格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开设经典品读课,采取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设立兴趣小组,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写作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内容,要鼓励学生写“放胆文”,充分张扬个性,流露真情。

(三)在课堂管理与师生互动中渗透人文精神

每个学生都是有自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他们。另外,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语文课堂由封闭的“一言堂”变为开放的“群英会”,教育者是做人的工作,教师面对的是刚刚张开稚嫩的眼睛或刚刚在社会试图迈步的学生。合格教师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人文关怀。教学是门艺术,教师除了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善于用眼睛传达情感,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以后能补上,但一个孩子在课堂上受到心灵的伤害却是难以愈合的,有的甚至是一生。课堂上人文气息的养成,不是靠我们说教,靠的是老师言行的感化,是爱的滋润。课堂是宽容的,而学习是民主的。容忍学生说“我认为”“我不同意”;也允许教师大胆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在教导学生学习语文技能的前提下,更多的重视人文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的同时,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的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版。

[2]张立刚:《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先秦儒家人文教育的启示》。

[3]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版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