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英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2014-10-21 20:02张曼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原诗许渊冲韵律

张曼

一.引言

随着各国交往的频繁和密切,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想要了解中国,因此,大量的中国艺术作品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翻译。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中提到:“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许渊冲,2006:1)由此可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互相交流和沟通。然而,尽管译者遵循各种原则,应用不同策略,但是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就需要译者进行补偿。尤其是对于古诗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其精炼的语言、大量的专有名词和典故以及严格的格律给译者带来很大的挑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利用文化补偿策略,使译文尽可能地忠实原文,而且可以被译文读者所接受,达到与原文相似的表达效果。许渊冲,作为中国诗词翻译的领军人物,其译文和翻译思想受到中外学者的推崇,因此,笔者在拜读了许先生的《唐诗三百首》之后,以其中几首诗为例,从不同方面探索古诗英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二.文化与翻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了解一个民族必须要涉及的方面。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影响并制约着语言的发展,可以说两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整体。因此,翻译在转换两种语言的同时,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无论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如何精通,如果缺少对另一国文化的了解,在译作中就难免会丢失某些文化信息,而往往文化信息的损失会大大影响译文的可读性。奈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背景中才有意义。(Nida,2006)因此,译者必须熟悉两种文化,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对缺失的文化进行补偿。

三.古诗中独特的文化现象

古诗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积淀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朱徽,1996)古诗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背景使其承载的文化现象也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首先是大量的专有名词的使用,尤其是人名、地名、朝代以及中国传统节气。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黄鹤楼”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古诗中使用常用来表达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这在汉语中是常识,但在英语文化中并没有达成共识,另外,上述古诗中的“孟浩然”是人名,在汉语文化中无须解释就可以理解,但对中国文化不熟悉的外国读者可能无法体会这个人名在此的特殊含义。古诗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诗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引古博今是诗人常用的写作手法,因此在古诗中会出现大量的朝代名词和时间节点,如在王昌龄的《出塞》中有这样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此句中的“秦”和“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是不与其他国家共享的特有文化。还有一类专有名词是中国的传统节气,如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清明节和重阳节等。

其次,是典故的使用。由于古诗有固定的格式和字数限制,因此诗人需要用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完整的思想感情,这就得益于典故的应用。如李商隐的《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中,短短十四个字却蕴含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两则寓言故事,而要理解這两则故事的寓意则需要认知中的潜在知识,即两则故事的原意是要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的深思。因此,如果此句的翻译不进行补偿,就会造成译语读者的困惑。

最后,是古诗独有的韵律。押韵是中国古诗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其称之为古诗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唐诗,唐诗皆为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张凡,2012)但是英语诗歌的韵律和中国古诗不尽相同,因此在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保留原诗的韵律,还要考虑译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尽量地传达古诗的形式美。

四.常用文化补偿策略——以许渊冲的唐诗翻译为例

在我国翻译界,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文化补偿策略,如虚实互化,增译达意,加注补义(屠国元,1996);音译、直译加注,增益,释义,归化(乐金声,1999)等。许渊冲的“三化论”——等化、浅化、深化和“以创补失”的翻译思想也可以应用到文化翻译中,对古诗翻译中缺失的文化进行补偿。下面,笔者将以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唐诗为例,从诗歌翻译的不同方面分析补偿策略。

1.对专有名词的补偿策略

如上文所述,古诗中大量的专有名词是其一大特色,由于这些词语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因此可以采用浅化的翻译方法。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唐诗就灵活运用了这一策略。下面举例说明: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译文:Knowing the hermits life and way, I love his solitary dell / His hermitage not far away, I hear at sunset but the bell.

原诗中“远公”指晋代的高僧慧远,“东林精舍”指高僧慧远的禅舍,这两个人名和地名的专有名词蕴含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在翻译时需要进行补偿才能被英语文化背景的读者所接受。许渊冲先生将“远公”译为“hermit”,“东林精舍”译为“hermitage”,采用了浅化的策略,用泛称(general term)来代替专有名词(specific term),将对于读者比较陌生的“远公”和“东林精舍”转换为易于理解的概念,而且这一转换保留了作者使用这两个专有名词的意图,即表达对慧远高僧弃绝尘俗的倾羡与仰慕。

2.对典故的补偿策略

中国的古诗中用典是经久不衰的传统,也是一种经典的表现手法,典故是诗中引用的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承载着大量的文化联想意义,其凝炼深受本土读者喜爱,其庞杂却易使外国读者迷惑。(陈子慕,2005)因此典故的翻译更要注意文化的缺失,并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这也是译者不断探索的难点。褚雅芸主张典故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同时辅之以其他补偿手段,包括音译,直译加注释,释义。(褚雅芸,2000)但我认为直译和音译并不能消除外国读者对典故的疑惑,因此根本达不到文化交流的效果,直译加注释会破坏诗歌简洁明了的特点,读完直译再去看注释,会影响视觉效果和理解程度,而释义法则只需要理解词句在原诗中的意义,再用译语文化再现出来,既表达出了典故的深层含义,又不会像注释一样繁冗复杂。这种方法在许先生的翻译中也有多次体现: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译文:Your writings forcible like ancient poets while / Mine is in Junior Xies clear and spirited style.

原诗中“蓬莱文章”和“建安骨”为两个典故,前者出自于《后汉书》,借指李云的文章,后者是指汉末建安年间的“三曹”和“七子”,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这两个典故即使是原语读者都很难理解,更不用说不熟悉中国历史背景的译语读者了。因此,许先生对其进行释义,译为“ancient poets”,这样就准确传达了原文的联想意义,而且使译文在译语文化中也能够被接受。

3.对韵律的补偿策略

中国的古诗对韵律有严格的要求,韵律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但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两种文字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即使是严格对照原文进行直译,也会削弱甚至丢失韵律,造成文化的缺失。译文中是否保留原文的韵律一直是译者争论的焦点,许渊冲先生认为“用韵虽然可能因声损意,但不用韵也会损义,这就是说,不传达原诗的‘音美,也就不可能充分传达原诗的‘意美。”而他在唐诗的翻译过程中也是这样做的,不仅讲究“意美”,而且追求“音美”,虽然他并没有明确提出过翻译时对韵律的补偿策略,但我认为他的“以创补失”思想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用创造的方法弥补古诗翻译中丢失的东西。如: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译文:The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许先生的译文采用了抑扬格,音韵上是aabb的形式,押/aii/和/auz/的音,不仅再现了原诗中的意象,而且发挥译者主体性,使译文极具韵律美。译者这一创造性的文化补偿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给相当不好拿捏的韵律再现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五.结语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记录并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翻译已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国的古诗短小精悍,形式工整,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由于古诗中存在的大量的专有名词、典故和严格的韵律等文化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文化的缺失,而且没有固定的补偿策略可以处处适用,因此鲜有翻译家涉足中诗英译领域。许渊冲先生可以说是古诗英译的标杆人物,他在翻譯过程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补偿策略,以译出较完美的作品。对译者而言,补偿策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最恰当的方法。

猜你喜欢
原诗许渊冲韵律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书的国度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峨眉山月歌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偶感
改诗为文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