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14-10-21 20:02张蓓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改革措施高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张蓓

摘要:当今社会,受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文化价值观念冲突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压力大、幸福感低、情绪波动大等各種心理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面临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和繁杂的社会环境,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校园已打破了原有的平和宁静,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尤为重要。本文以“新形势下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为研究论题,主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阐述,在分析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措施

2014年,美女大学生雪域高原出家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而在此之前,中山大学80名大学生在院长及老师的组织下,深入寺院,体验以“放慢脚步,善待心灵”为主题的宗教生活,在学生看来,这是大学课堂的延伸,更是一种心灵的调节,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院长肖平说:“这个活动并非为了宣扬宗教生活,而是让同学们在纷杂的社会下通过对宗教的了解,更深层次的学会如何调节心灵,因为他们压力太大了”。其实,近年来,这种宗教夏令营的活动屡见不鲜,这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为何大学生群体正值青春年少之际,却要通过宗教等活动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素质,减轻心理压力,即使这是治愈心理疾病的一种手段,可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在学校接受科学教育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身心素养,可是这并不能缓解心理危机的发生,反而面对更多机遇与挑战,高校出现了大学生休学、退学、自杀以及犯罪等现象,这不禁对高校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只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高校管理者还应同时重视学生心理的变化发展,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健康的社会栋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①。我国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有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多种提法,还有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即道德教育。

(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社会环境急剧发展,经济体制的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就业压力与学习压力,我国的一些留学人员回国后倡导在高校建立心理咨询室,自此,高校兴起了心理健康教育。1985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随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到1986年底,全国已有三十多所高校建立了心理服务中心。1987年,浙江大学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课,成为我国首例开设心理课程的高校,迄今为止,大部分高校基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相关课程。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的开展,政府及教育部门也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90年代后,颁发了一系列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②。1995年11月,国家教委出台《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③。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得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④。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提出了具体要求⑤。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硬指标”⑥。由于政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纲领支撑与明显发展。

与此同时,全国各省市陆续建立了省级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也在各大高校相继展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内容的著作、教材、文章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场景,这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让社会大众及家长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科学的认识,对我国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了重要参考。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他的四名舍友,这件令人发指的案件让全中国为之震惊,究其原因,仅仅因为被害人在一次打牌中与他人发生口角,经专家分析,马加爵从小存在感强,易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因为家境贫穷,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入大学后由于差距的加大导致他心里不平衡,造成了其敏感多疑的性格,这种心理情绪的长期堆积,容易产生心理危机,而打牌事件,是他犯罪的导火线,在剥夺他人生命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耻辱的句号。而发生在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又一次震惊了全国,受害人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经法院判决,因涉嫌故意杀人罪将其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名校、投毒,这两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案件新闻迅速引起全社会关注,对两个家庭来说,没有赢家,都是一场人生悲剧,这些惨案值得令人深思,是什么原因致使部分所谓的高材生频频制造出一幕幕使人匪夷所思的闹剧呢?而这样的案件,在近几年里时有发生,就现状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且比例呈上升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部分的高校,几乎每一年都有因为打架斗殴或触犯校规而被处分或勒令退学的学生,还有很多同学因为不适应高校的环境、生活习惯、和同学关系、失恋、对所学专业排斥、对高校教育模式或校领导不满等原因,最终走向退学、伤害他人或自杀的绝境,在四川、上海对在校学生所做的心理状况调查结果中显示,在校生30%左右的有心理障碍,严重心理障碍者的占在校生的10%左右,这也反映出高校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已成普遍现象。

2、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呈现出多样性,且没有寻求心理治疗的意识

在信息化市场经济时代,学生面对的社会和事务复杂繁多,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长期遭到某种心理障碍或是心理异常的折磨,导致他们患有不同程度的心里疾病,而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或是害怕求助,最终导致更为严重的精神危机,如高发症状神经病、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以及神经衰弱等,而且在人格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病态表现,如反社会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回避型人格、依赖性人格、表演型人格等。

三、对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7—24岁之间,处于青年中期,接受了很多教育,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群体,而且研究显示,大学生属于高智商群体,平均智商约在110分左右,对自己有着更大的抱负,自我评价高于同龄其他群体,但是,高智商不等于高智慧,由于自我中心较强的这种存在感,他们反而更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加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缺乏实践经验的他们更易受挫,这也就造成了心理危机出现的因素。

2、缺乏必要的独立能力与适应能力

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育,首先来源于他的家庭,而当代家庭结构模式的特殊性往往使家长忽略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对于初离父母亲人的孩子来讲,面对陌生的校园、生疏的新群体,意味着今后将开始独立生活,但他们因为没有受到这种教育,会在生活中导致挫败感,而且长期的家庭生活,已经习惯了以往生活习性的他们很难适应新的环境,若这种能力得不到改善与加强,也成为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性因素。

3、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学习环境

初高中阶段,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会给孩子贯穿一种思想,即你再努力奋斗這几年,等考上大学你就解放了,这可以说是一种误导,从孩子成长理论来说,他们在青年期阶段对事物的认识主要受外界的影响,因此,这一误导性的言语可能影响到他们选择怎样开始大学生活,使他们在接受大学教育前就不能客观认识大学,无论从学习态度还是方法上来说,他们都不能对自己做一个完整的规划,若长期保持盲目的态度,会使他们在学习成绩上形成恶性循环,引发心理压力。

4、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阶段的交友,已像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个体独立地面对新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由于对新事物的新鲜感使他们尝试人际交往,试图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以为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但因为此前接触人群简单,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会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引起的苦闷与焦虑,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5、“围墙效应”

校园曾被看作是“世外桃源”,一道围墙把大学与现实社会分隔开来,孩子们在校园里安心接受教育,加之目前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与现实社会明显脱节,使得他们的心理越发脆弱,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道围墙被冲击,学生们面对新的景象躁动不安,如果学校未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孩子心理的变化,那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将面临艰巨的的挑战。

四、促进我国高校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借鉴西方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涉及内容极其丰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目前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许多不足,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价值体现,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很多改善空间。

1、增加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数量和专业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虽加强了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但没有涉及到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训体系,从实际情况来看,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结构、水平与层次方面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整体偏低,其质量和数量远远低于学生的需求,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一些学者还建议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提出在国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及硕士点、博士点设置的过程中,给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以宽松的政策;鼓励与支持有实力的高校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本科专业招生人数;根据各校师资力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点⑦。这一方面有利于理论的深化与研究,从源头上提高了教师质量,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出更高层次的师资队伍,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2、以学生为出发点,确定学生的需要并给与援助

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承担咨询师和修复者的角色,他们通过干预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其手段主要是指导和咨询,教师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首先应消除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感到不安或自卑的情绪,然后再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学生进行心理治疗的意识差,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且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过于目的化,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治疗的同时,更要以预防为主,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将全体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通过课外指导、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等形式,使学生能正确面对心理疾病,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进行治疗,最终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3、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倡导“积极心理学”或“快乐心理学”

这一观点是2012年9月凯瑟琳.埃克勒斯通在论文《教育研究》中提出的,她使用“感情的和心理的健康”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包含了广泛的、能发展的“可构建”体系,包括恢复能力、坚韧精神、乐观的世界观、融入的能力、满足感、感情控制的技巧、情商,还有同情心、在困境中保持镇静、关心他人等新品格,在平时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或“快乐心理学”,这意味着帮助学生能正确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日常生活压力,学会自我适应,妥善处理。

4、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当学生不能妥善处理自我问题时,心理则会产生包袱,需要及时宣泄,因此高校要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忘却烦恼和忧郁,同时扩大社交圈,增加与同学老师交流的机会,通过倾诉与倾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与价值感。

五、结语

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全社会都应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尽可能减少社会中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应注意到这个过程的漫长性,要根据学生在校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

參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段鑫星,陈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张建华,邵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陈楚瑞,耿永红.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健康教育[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5]陈琴,何静春.大学生心理课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6]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马邵斌.心理保健[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8]教育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N].人民日报.1993.

[9]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大纲(试行)[N].人民日报,1995.

[10]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1.

[1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5.

[1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N].人民日报,2011.

[13]唐春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湖北社会科学,2013(6).

[14]杨颎.高等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困境与化解途径[J].求索,2013(3).

[15]程美华.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2012(1).

[16]潘柳燕,韩仁美.专业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发展取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0.

[17]丛波.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探索,2013(5).

[18]张淑琴,王睿.高效整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重要性及其措施[J].万方数据.

注解:

①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②教育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N].人民日报.1993.

③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大纲(试行)[N].人民日报,1995.

④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1.

⑤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5.

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N].人民日报,2011.

⑦潘柳燕,韩仁美.专业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发展取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0.

猜你喜欢
改革措施高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