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革后高考改革方案述评

2014-10-21 20:02陈迪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高考制度高中新课改

陈迪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着的两件头等大事。高中新课改是一项很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到很多方面,比如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而高考是对高中生所学课程的一种全面综合的评价,随着高中课程的变化,高考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本文分析了高中新课改的背景、历程、内容、目标,然后重点以高中新课改为背景,对课改后实行的五大高考改革方案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做出了简要评论,为以后的我国的高考改革方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新课改;高考制度

一、高中新课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高中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课程问题是高中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需要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适应科技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需要;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各国都在推进教育改革改革,高中新课改也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新课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益显露,高中新课改是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

二、高中新课改后的高考方案

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是教育与考试的关系,那么高考就必须得顺应高中新课改进行同步改革。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改革应该是以促进素质教育为目的,在统筹兼顾中确立多样性,多元化改革模式。那么在高中新课改后,我国主要的高考方案有以下五种:

(一)“3+X”方案

3+X方案主要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等问题,致力于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强调对学生个性关怀,提倡素质教育,注意地区教育的差异。“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这是每个考生必考的科目。“X”指的从物理、化学、生物、歷史、地理、政治六科中,或从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专科综合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的志愿,参加高校所确定的科目考试。此方案是目前全国应用范围最广,最成熟,人们普遍最为接受的。目前应用此方案的主要省份有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等。

(二)“3+X+1”方案

此高考方案主要应用于山东省和浙江省,以山东省为例,其高考方案实施如下:

“3”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X”指的是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和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理科综合指的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报考文史类、文科艺术类的考生必须参加文科综合考试,而报考理工医农类,理科艺术类艺术类,体育类的考生必须参加理科的综合考试。“1”指的是基本能力,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基本能力考试。伴随着2013年6月8日的英语听力考试和9日的基本能力测试开考,山东“3+X+1”高考模式正式成为了历史。

(三)“3+1”方案

2011年上海高考采取3+1+X模式,其中“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必考科目。“1”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分值各为240分。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报考文史类、艺术文科类考生须参加文科综合的考试,报考理工农医类、体育类考生须参加理科综合的考试。然后还要考一门“X”,这个指的是综合能力测试。为减轻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上海市2012年将取消统一高考科目设置的“综合能力测试”。

(四)“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评”方案

江苏省自2008年开始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评”。该方案一出台就饱受争议。

“3”指的是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学业水平测试”指的是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五门;“综合素质评价”指的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的评定。

根据新方案考试内容,语文、数学考试含高中新课程规定的该学科必修与选修的内容。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有七门,七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考生选定的两门选修测试科目之外的五门为必修测试科目。学业水平测试是对高中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测。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

(五)“3+综合”方案

该方案目前在山西省和广东省试行,以山西为例,其高考具体方案实施如下:

“3”仍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综合”分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含历史、政治、地理,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文科考生选考文科综合,理科考生选考理科综合。语文、数学、外语,要发挥其工具学科的作用,强调其基础性、通用性和工具性,突出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综合科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占一定比例(山西约占20一30%),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深人逐步加大。

三、高中新课改后高考方案的改革趋向

综上所述,新课程下的高考改革方案是在遵循序渐进的原则下稳步推进的,在充分肯定统一考试仍然是目前我国高考招生和录取最主要和有效的方式的基础之上,积极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紧迫需要,充分利用评价的观念和方法来改造考试,进而努力将以往单一考试逐渐转变为多元评价制度。就现有的效果来看,将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评价纳入高校的招生录取标准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以往的应试教育倾向起到了矫正作用,有利于素质教育全面深人的贯彻实施,对于即将在全国进行推广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也起了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同时,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探索符合各自特色和条件的自主招生考试试点工作,也是对统一招考的有益的补充,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更加有利于考生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http://wenku.baidu.com/view/756d6f1c0b4e767f5acfce2e.html

[2]张行涛.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专家视角,2008(4)

[3]于娟娟,谭菲.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改革方案的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2(7)

[4]田建荣.实现高中新课改与高考改革有机衔接[J].中国高等教育,2009(22)

[5]肖娟群.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改革[J].湖北招生考试,2012(6)

[6]李力.新课程视野下的高考改革方案述评[J].评价与测量,2009(12)

[7]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实施意见》的通知[z]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高中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高考 新机遇 新挑战——对福建省推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高考新政改变了什么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2017高考拉开帷幕 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