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凿齿归隐地考证

2014-10-21 19:53邵阳
科学时代·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白梅南溪归隐

邵阳

【摘 要】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先后有过两次四地的归隐生活。一次是在宦海失意之时,一次是在避祸苻坚之时。前一次是隐居在习家池及谷隐寺,后一次是隐居在江西。而在江西隐居的时候先是在万载,而后迁居到了新余白梅。本文就习凿齿隐居地做一个介绍,以便对这位史学大家的生平做一个补充。

【关键词】习凿齿;归隐地

一、习凿齿简介

习凿齿(317- 383,一说328- 413),字彦威,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主要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晋书?习凿齿传》谓其“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曾被荆州剌史桓温“辟为从事”,后“累迁别驾”。习凿齿从荥阳太守任上回到家乡襄阳,在故宅习家池及谷隐寺潜心修史。前秦王苻坚寇晋,屡以书徵不仕;为避苻坚逼其所用,偕妻室子女从湖北襄阳,长途跋涉到南方。先是隐居于江西万载县赤兴乡书堂山(原名南溪)中.在此居住了八年,后是来到新余白梅隐居,直至终老。

二、归隐习家池及谷隐寺

习凿齿从荥阳太守任上回到家乡襄阳,在故宅习家池及谷隐寺潜心修史。习家池位于襄城区观音阁村,地处襄樊南大门,依山傍水,距城区仅5公里。史载为东汉襄阳侯习郁仿范蠡养鱼之法所建,习凿齿隐居于此,读史诵经,所著《汉晋春秋》洋洋洒洒54卷。后来,晋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常在军务之余到习家池饮酒为乐,自号“高阳酒徒”,因而习家池又名高阳池。舆地纪胜》卷82载:“谷隐山,在襄阳县东南十三里,晋习凿齿隐遁之所。有僧寺,曰兴国院。”岘山主峰的东侧有一个小山头,其名曰:谷隐山,俗称鸡笼山。以谷隐名山,源于晋代所建谷隐寺。清代同治年间李士彬编纂的《襄阳县志?寺观》载:“谷隐寺在县南十里。晋建。唐元徽之《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诗》‘贪过谷隐寺,留读岘山碑自注云:‘寺在亭侧是也。”清乾隆二十五年陈锷纂修的《襄阳府志》卷9《坛庙附寺观》载:“谷隐寺:城东南谷隐山。晋宁康中建。峰峦环抱,竹树萧疏,寺之清幽者也。习凿齿栖隐于此。唐元徽之诗云:‘贪过谷隐寺,留读岘山碑,即此。”又在《山川》中载:“谷隐山在卧龙山西南里许,山势环抱,有谷隐寺。”谷隐寺遗址尚存,位于阎家冲西部,习家池西南山麓。前些年,寺前的二株银杏树,还枝叶茂盛。一株枝叶向上生长,一株枝叶向下垂生,甚为奇特。当地村民称为“阴阳树”。

除告诉我们这里是习凿齿隐居之地外,还告诉我们山上佛寺叫兴国院。谷隐寺虽已不复存在,但在中国佛教史上,却也称得起是小有名气的古刹。因为当时在襄阳弘传佛法的高僧,是中国佛教的创始人释道安。他从北方带来了四百弟子,其中有象慧远那样的高徒。先住白马寺,因寺宇过狭,创建檀溪寺。据传,铁佛寺也是他创建的。看来,谷隐寺也很有可能是释道安修建的。加之习凿齿“栖隐于此”,更可说明此寺当与释道安有关。因为,习凿齿与释道安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三、隐居万载

前秦王苻坚寇晋,屡以书徵不仕;为避苻坚逼其所用,偕妻室子女从湖北襄阳,长途跋涉到南方。“淝水之战”苻坚大败后,晋朝廷曾又征召习凿齿修辑国史,其时,他已远避于外。先是隐居于江西万载县赤兴乡书堂山(原名南溪)中.在此居住了八年。习凿齿为人刚直,却与清淡之士友善有加,不畏权贵,不求荣禄。虽在野漂泊,却淡泊明志,并不因失官受挫而沉沦,而是白首之心,穷且益坚,躬耕田园,著书立说。其功绩已光昭史册,他的奇闻轶事,依然流传民间。唐朝诗人张子容在其《乐城岁月赠孟浩然》一诗中,曾这样写道:“土地穷瓯越,风光肇建寅;插桃销瘴疠,移竹近阶墀,半是吴风俗,仍为楚岁时;更逢习凿齿,言在汉川湄。"

习凿齿的品格,深深地感动了一个人.他就是万载书堂张氏的始祖张千嶽。“因慕晋贤习凿齿”而从现赤兴乡的下溪迁入南溪。并因习凿齿在南溪建有读书堂而将南溪改名书堂。张千嶽在书堂建起了习的祀庙。大力向其后代褒扬习的品格。此庙及其牌位直到50年代才被毀掉。清代许多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如郭大经、彭澄等名士都来到过这地方。留下了符坚的试剑石。符坚曾亲自到过书堂,后来留有许多关干符坚因寻找习凿而以剑劈石的诗句。

习凿齿在书堂张氏族人的心目中成了神,成了学习的楷模。这对明清时期书堂张氏的兴旺,成为“袁郡旺族,起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由单个宗族独自创建,但却不被视为族学的书院,典型如道光七年(1827)修建的彦威书院。书院座落于县城以西八十里的书堂,相传“晋习凿齿彦威避苻坚乱,结庐读书于此,故名曰书堂”,

四、卜居白梅

习凿齿后途经江西新余西北方一个叫缑岭的地方时,正值寒冬季节。放眼四周,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并见有一株白梅,傲雪怒放;喷珠吐玉;冰洁芬芳;且逾月不谢。习凿齿见状大喜,说:“即此老梅是吾宜家之兆也。”于是,便举家隐居此地,并取地名为“白梅”,开始在此生息繁衍,逐成为新喻习氏始祖。在江西新余之白梅村隐居下来后,“凿齿隐居于此,开办书馆,传经授史,抚琴引鹤,笑傲林泉,一邊躬耕,一边著书立说。”其中提到习凿齿开办书馆,便是以他的名号命名的“半山学舍”。白梅村“半山学舍”直至1957年被毁,现学舍遗址上新建成“白梅小学”,并在学舍廊柱上刻有这样的一幅楹联:“半折琴书陶性分,山林风景荡胸怀。”习凿齿殁于义熙八年壬子岁,高寿八十有五,葬袁州分宜枣木山梅仙洞海螺形亥山巳向。

五、结语

习凿齿辞官归襄阳后,初隐襄阳习家池及谷隐山,后避苻坚之祸,逐南下江西万载书堂山,最终隐居于新余白梅之史实。《梅田习氏族谱》中“集录志传”的《习氏遗事》中载:“襄阳府谷稳山,在襄阳县东南十三里。晋习凿齿隐遁于此。”。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著名学者、石门老人梁寅撰文介绍:“白梅之习,世为其)后,故其有凿齿祠,里近又有凿齿墓在分宜之枣木山,距白梅七公里许,自此距墓又百里有书堂山在万载西境山麓,旧有书堂,后因为祠,即凿齿避地授徒处,事载袁州郡志。”此外,明正统四年(1439年)翰林侍读学士、国史总裁兼经筵官泰和王直修序说明:“白梅习氏为习凿齿之后,盖其里有凿齿祠,分宜之枣木山有凿齿墓,距白梅百余里万载书堂山,乃凿齿授徒之处,旧有书堂,后因以为祠,其迹可考。??今考其墓与祠,俱棣白梅,白梅族为其后裔无疑。”以上种种史料都证明了习凿齿两次四地的归隐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猜你喜欢
白梅南溪归隐
干杯!
去北陵公园怎么走?
天宫院
浪漫一回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白梅凋零
白梅凋零
生死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