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

  • 归去来:不一样的陶渊明
    .00 元陶渊明归隐之前曾断断续续地当了多年小官,归隐之后也只是一位地方名流、社会贤达,文坛上并没有太高的地位,他的诗风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时尚。但是后来地位越来越高,从“隐逸诗人之宗”一变而为东晋之忠臣和遗民,一位传统政治道德的 标兵。本书在两卷十二章的篇幅里,以诗文补史,讲述陶渊明反复出仕、反复归隐的人生轨迹,分析其思想的庞杂性、委运任化的人生哲学,以期还原出“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一个生活在人间的切近历史真实的陶渊明。只有把陶渊明请下神坛,而我们自己

    月读 2023年11期2023-11-18

  • 事业不进,立身无地
    ,而是介于入世与归隐之间,这可以从他有着儒释道的多元思想文化,刚直不羁的个性,家道中落、生活困顿及屡举不第的坎坷人生经历,临川优美的自然美景、浓厚的人文底蕴及北宋后期动荡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分析。正是受这几方面的影响,谢逸的形象更为丰满,其生活态度、生命韧性及随缘自适的能力也具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意义。关键词:谢逸 人世 归隐 之间 原因北宋初期“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得宋朝文化蓬勃发展,士人地位提高,但到了后期,社会统治黑暗、党争激烈,这使得士大夫们人心惶惶,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4期2022-05-13

  • 苏轼与张志和“西塞山”诗
    张志和 西塞山 归隐张志和,字子同,鹜州金华人,始名龟龄,十六岁擢明经,进策干谒唐肃宗,受重赏,命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赐名志和,后坐事被贬南浦尉,会赦还,以亲既丧,拒绝出仕,浪迹江湖,自号“烟波钓徒”,因著《玄真子》,也以此自号。张志和传最早见于颜真卿《颜鲁公文集》卷九《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铭》a,《新唐书·隐逸传》里载有张志和传,事迹以颜真卿文为底本,虽然南唐沈汾《续仙传》有《玄真子》篇,但该书属于道教仙传类作品,在史实基础上附会神异故事,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1期2021-11-30

  • 王维诗歌中的归隐书写新变
    以前的文学作品将归隐与政治和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王维的诗歌将归隐的含义提高到主客体存在的哲学高度。通过精练的意象、创新的图像建构和与佛教义理的结合,王维在诗作中开创了一种更加形而上的归隐书写。一、王维之前的归隐书写概述最早解释“归隐”概念的文本出现在《周易·蛊辞》:“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在儒家的经典中,也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的表述。儒家话语中的归隐,可以被认为是“仕”的对立面,作为“放弃介入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4期2021-07-29

  • 陆小吨的诗
    能听懂独白像太阳归隐星空像月亮归隐黎明像露珠归隐薄雾像雨滴归隐河流像花朵归隐果实像草木归隐旷野像云朵归隐蓝天像落叶归隐泥土这些沉寂的事物已安放好自己连同我对它们说出的全部心事责任编辑:李学智

    金沙江文艺 2021年3期2021-05-12

  • “矛盾分析法”在《归去来兮辞》中的运用
    辞》,探究陶渊明归隐背后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志不获骋的深沉悲哀,但最终陶渊明在归隐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实现了自觉归隐,成为后世士人的精神支柱。关键词: 矛盾分析法;归隐;抒情表意;不获骋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分析、观察社会现象,以达到认识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与机制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探究创作的目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爱思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4期2020-09-13

  • 失意伤别的悲叹与共鸣
    张山人归嵩阳》 归隐白居易母丧丁忧期满以后,于元和九年(814)深冬回到长安,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之贼,于元和十年(815)八月被贬为江州司马,离开了长安。他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实际时间,大约八个月左右;当时所居之处,在长安修行坊西的昭国坊。在此期间,他写下了《送张山人归嵩阳》这首杰出的叙事诗。在中国古代,所谓“山人”,是指身处山野林泉的隐逸之人。此诗中的“张山人”,应是诗人的布衣之交,名字、生平均不详。当张山人困守长安数年,一无

    名作欣赏 2020年8期2020-08-25

  • 隐逸之路与不隐之心
    摘 要]陶渊明的归隐之路有着曲折的历程。他并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隐逸诗人,在他的归隐之路背后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的隐逸与他的生活时代自然观和人生哲学密不可分,儒家积极入世的传统人生价值观与陶渊明“质性自然”的个性冲突,导致其痛苦挣扎,对现实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终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田园。然而,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内心并没有真正平静过,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惑和艰辛释然的人生道路上,陶渊明最终完成了对儒道两种人格理想的超越。[关键词]陶渊明;归隐;人格理想陶

    黑河教育 2020年7期2020-07-20

  • 郑梦周汉诗中的归隐意志考察
    明,随后考察了其归隐意志在汉诗中的具体体现,最后对其汉诗中的归乡因子进行了究明以更贴合诗人的内心世界。关键词:郑梦周;归隐;归乡作者简介:刘怡娟(1994.8-),女,汉,陕西省西安人,本科,研究方向:韩国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4--021.绪论郑梦周(1337~1392),字达可,号圃隐。高丽末期著名文学家、性理学家、外交家。纵观其一生,在政治、外交等各领域均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4期2020-06-08

  • 陶渊明归隐心理的变化对其田园诗风格的影响
    看破世俗追求心境归隐,有的虽身体归隐山林,但心不隐,甚至有些自称隐士却故作清高地借此明哲保身。而陶渊明所追求的是身与心的全面归隐,是自我形神层面的深度归隐归隐讲求的重要方面便是心境的超脱,笔者从陶渊明归隐的不同时期入手,分析陶渊明漫长归隐生活中的心理变化及这种变化在田园诗风格上的反映。关键词:陶渊明 归隐 心理 田园诗钟嵘在《诗品》中将陶渊明评价为“隐逸诗人之宗”,正是在这样之高的文学评价下,之前并未得到关注的陶渊明也由此被推向了中国文学史的主流。陶渊明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2期2020-02-04

  • 语淡而情深
    平淡,清新自然。归隐之情却呼之欲出,随作者与故人在田园的交往分层次逐渐展开。从欣赏、羡慕再到认同隐者,归隐之情逐渐增强,成为诗歌的核心。【关键词】:孟浩然 《过故人庄》 归隐孟浩然(公元689年至公元710年),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山川景色、田园生活,意境清新自然,风格恬淡静远。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 ,诗人在《归园田居》中描绘了一幅美丽、宁静的田园风景画。细细挖掘,归隐之味,情深意切。诗人受邀被动走入故人的田园,在欣赏田园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2019-10-21

  • 伦理与自适:《归去来兮辞》小序中所揭示的陶渊明归隐原因分析
    词赋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的意境,寄托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理想。关键词:小序;陶渊明;归隐;田园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按照《归去来兮辞》小序中的自述,有以下几点:一是“风波未静”,国家动乱;二是“心惮远役”,害怕太远不能照顾家庭;三是“质性自然”,不愿违心;四是“深愧平生之志”,对平生志向十分愧疚;五是“犹望一稔”,庄稼熟了要回家收割;六是“程氏妹丧于武昌”,为妹妹奔丧。这里面从第二点和第六点我们看到陶渊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1期2019-10-21

  • 简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思想和艺术
    主要从探究陶渊明归隐的思想及赋文所呈现的淡远潇洒的风格两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品读这一代佳作。关键词:归隐;淡远潇洒;疏放拙朴一、内容概述《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与上层社会分手告别的宣言书。作者叙述了他弃官归田的心情,回家后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是一篇述志之作。托意深远,出语天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较为深远的一篇赋文。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钦佩之情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5期2019-10-21

  • 陶渊明思想论析
    明崇尚和谐,志于归隐,侠义豪放的思想。关键词:田园 自然 和谐 归隐 豪放引 言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混乱动荡,政治黑暗的年代。他没有像历代文人墨客一般致力于仕途功名,而是将身心投入自然,在山水田园间寻找“真我”。现实的不尽人意被隔绝在丰足的精神世界以外,虽然生活清贫,但内心宁和舒适。尔虞我诈的官场,在陶渊明心中远没有农家小园那样让人愿意亲近、有归属感。和谐与自然在他的思想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愿意听从本心出世隐居,并且敬仰着如荆轲一般的侠士。我们可以从他的作

    西部论丛 2019年5期2019-03-08

  • 陶渊明的归隐与积极
    媚摘要:陶淵明的归隐无疑是积极的。他将朴素的欣悦通过朴素的语言展现地淋漓尽致。他心里想着桃花源,却知足于每一天。他害怕生老病死,却最终旷达淡然。他亦官亦隐,却是源于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意义。关键词:陶渊明;归隐;积极;人生关于五柳先生的归隐总能引起众人的争论。有人说,这是他无力改变现实后的逃避。也有人说,这是追求内心渴望的壮举。与我而言,陶渊明的归隐无疑是他找到人生真谛的积极之举。心之所向,即为积极。陶渊明无疑是向往田园的。那么

    中国绿色画报 2018年8期2018-12-15

  • 论王维《渭川田家》中的“归隐”思想
    评价。这首诗以“归隐”为主题思想,产生的根源在于王维较为复杂的仕宦经历。他在诗中对田园农家生活美丽的描绘,也是对复杂多变的仕宦生活的衬托,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这种简单纯朴的农家生活的深切向往。关键词:王维;《渭川田家》;归隐;仕宦王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盛唐著名诗人。因晚年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渭川田家》是他晚年隐居时期的代表作,是一首意境相当深邃的五言田园古风。所以明代王世贞《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其“田家本色,无一字淆杂,陶诗后少见”,《唐诗

    北方文学 2018年20期2018-08-28

  • 从孔孟、老庄浅析儒道两家的“归隐”思想
    可谓凤毛麟角的“归隐”思想,并将之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进行比较,得出一“被动”一“主动”的结论。在此基础之上,尝试深入探寻其根源,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儒家是从情感和人性出发,发展出积极有为改变世界的“入世”思想,道家是从具有本体论和生成论意义的“道”出发,发展出“无为”“任自然”的出世思想。关键词:孔孟;老庄;归隐人们通常说儒家学说具有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认为这是儒家对社会与人生的责任感的重要表现,而与儒家相对照,道家学说则常被看成是消极而出世的。

    东方教育 2018年9期2018-05-28

  • 《归园田居(其一)》
    读此诗。关键词:归隐;家国情怀;政治抱负;教学内容;确定多数教师对于《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历来比较统一,也比较单一:诗人陶渊明用淳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写出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之情。从某种程度上说,《归园田居(其一)》确是一首隐逸者之歌,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正是围绕着“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而展开。然而,笔者在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归去来兮辞》时,在翻阅大量资料后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实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期2018-02-27

  • 论元代玄教道士朱思本 诗文创作中的儒士情怀
    天下情怀,兼济与归隐情怀成了朱思本道士生涯中的主旋律,朱思本也因此被称为一代“玄儒”。 关键词:玄教;朱思本;天下视野;天下情怀;兼济;归隐元代玄教道士朱思本自幼学道龙虎山,追随玄教宗师张留孙、吴全节,为王事、教事行役四方。丰富的宗教实践经历锻造了他的“天下”视野和“天下”情怀,这样的视野与情怀充分体现于朱思本的学术著作和文学创作之中。一、朱思本的宗教生涯与宗教书写朱思本(1273—1331年以后),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人。作为玄教著名道士,其宗教实践

    江汉论坛 2018年11期2018-01-25

  • 论陶渊明的归隐及其思想成因
    摘 要:陶渊明的归隐,是对儒家道家思想之间徘徊和选择的过程,是理想与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在天下无道,官场黑暗的现实面前,儒家固穷安贫的精神成为他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而他自然守真的追求也蕴含着深刻的道家玄学的意味。关键词:陶渊明;归隐;思想成因说起陶渊明,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钟嵘在《诗品》中说他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1],南宋周紫芝有诗:“少陵有句皆忧国,陶令无诗不说归。”杜甫是入世的,陶渊明是出世的。《晋书》、《宋书》、《南史》,都将渊明列于《隐逸传》。

    小说月刊 2017年11期2018-01-03

  • 浅析陶渊明归隐中的人格精神
    一位田园诗人,在归隐中找到了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塑造了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品格,陶渊明在归隐中实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分析认为,正是因为陶渊明的淡泊明志的人格精神,陶渊明的对自然、山水的喜爱的人格精神的体现,才促就了陶渊明的归隐和自在。关键词:陶渊明;归隐;人格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我国在东晋时期的著名大诗人陶渊明,一生有许多流芳千古的好的诗歌作品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7期2017-10-24

  • 当代武侠小说侠隐结局的人类学考察
    惊人的一致性,在归隐与死亡的宿命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齐一化。然而这种独特的归隐宿命并不常见于更早期文本中的侠客,他们不仅可以建功立业追随王权,也可以功成名就娶妻生子。归隐或死亡的宿命归结于江湖世界的独立本体化。而身处其中的大侠也由草莽一跃而成为权力肩负者。身处独立江湖的侠客拥有了早期神话和史诗中神祗和英雄的特征及其使命,大侠必须以武功为手段行使他们安定江湖世界的伟大职责,最后以死亡或归隐的方式完成这一职责。关键词:江湖;归隐;死亡;大侠;神性;权力中图分

    华文文学 2017年4期2017-09-06

  • 积极与消极非归隐与避世
    要比消极好;而“归隐”与“避世”二者的语境也是前者优与于后者。同时,人们往往认为避世是消极的,而归隐则是较之更优的。因此,本文以“归隐”与“避世”为限,举古时文人志士之例一二,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主要分析对象;阐释二者之联系、差异、缘由、意义。以别二者,以忌逃避。关键词:归隐;避世;消极积极;魏晋时期;陶渊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老夫子这一观点的影响是愿意也好、不愿也罢,始终坚定地存在于我国古时文人志士的价值观念之中。或言之,这影响至今仍旧持

    神州·中旬刊 2017年2期2017-07-14

  • 归隐渔耕的精神修养与文学探微
    特有的精神绝唱。归隐渔耕并非都是消极避世,也往往包含着对平民生活的自得其乐,甚至自信。归隐渔耕和向往神仙生活不同,所感染的读者也有差别。关键词:归隐;文学;精神修养伏羲神农开启了渔耕文明,也造就了文人心中的渔耕文化。隐遁渔耕成为文人心中的崇高追求之一。一、唐代之前的吟唱司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殷商末,伯夷、叔齐曾劝说武王不要伐纣。武王平定殷乱后,便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作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5期2017-06-02

  • 论宋代诗人对唐代诗人典范的推崇
    官半隐,晚年彻底归隐的人生道路。在人生境界上,宋代诗人积极实践杜甫、韩愈等人的模式,即:胸怀祖国,关心贫苦人民,大济苍生,奋斗不止。在诗学观念上,宋代诗人继承了唐诗平淡的风格和讲究苦吟的精神并把 “以文为诗”发展为“以议论为诗”。关键词:人生道路 人生境界 诗学观念 归隐 平淡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79-02唐代诗歌以其雄浑的气势,高昂的歌调和晶莹的意象展示了唐代诗人丰富的心灵世界,表

    中文信息 2016年12期2017-05-27

  • 元赵孟頫人物画《红衣罗汉图》考
    文人士子的理想是归隐山水田园。关键词:游牧文明 农耕文明 冲突 科举 归隐有元一代,蒙汉二元政治制度下的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蒙古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经常产生对立与冲突。如元朝实行民族歧视色彩非常浓厚的“四等人制”。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南人。蒙元统治者擅长骑射,重武轻文,科举考试停废多年。据学者研究,北方地区长达八十年无科举,江南也有四十年没有开过科,直到元仁宗时才恢复科举,而且是三年一科,到元亡时仅开过十六科,每科七十多人,南人仅

    魅力中国 2016年19期2017-04-18

  • 浅谈陶渊明自身性格对其人生境遇的影响
    冲澹 乐天委分 归隐 智慧陶渊明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生活于动乱的晋宋之际。他由仕而隐,成为我国历史上中最为著名的隐士,以极少的作品数量忝列古代大诗人之列。前人多以时代或家庭论其平生,不过我们觉得陶渊明自己的性格与其一生境遇关系很大。陶渊明所生活的晋末宋初,正是东晋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最激烈的鼎盛时期。除了统治集团之间的相互混战,当时由孙恩和卢循领导的东晋时期最大的农民起義运动也正在此时爆发。北方的匈奴、鲜卑、揭、氏、羌,自从汉末晋初进人中原以后,其势力不断

    文学教育 2017年4期2017-04-10

  • 出入之间:王禹偁的仕、隐取向及其抉择研究
    中也往往流露辞官归隐的出世之意,这与其贬谪后的失意,受道家隐逸思想的影响相关。在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躬行直道的信念以及维系身家需要等因素的压力下,辞官归隐终究沦为空谈,不足以撼动其入仕为宦的坚定诉求。[关键词] 王禹偁;入仕;归隐;儒学;道教;贬谪[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111-14王禹偁(954-1001)是北宋政治改革与古文运动的先驱,也是宋初直道著史的代表。对王禹偁的研究历来备受

    决策与信息 2017年3期2017-03-31

  •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他三次入世又三次归隐,尔后留下了一些自然质朴,耐人寻味的佳句。就他的归隐原因作一点浅显的分析。[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归隐;原因[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83-03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晋、刘宋之交的最黑暗的年代,他是改变玄言诗诗风而开创田园诗的伟大诗人;他有许多著名诗赋为后人所激赏;他的影响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出版过他的译文论著。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7年2期2017-03-18

  • 木增的归隐与山水诗创作
    物。他先仕后隐,归隐后潜心著作,成为纳西族历代作家中在诗文辞赋领域均有作品传世的一位。其山水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作品中展示了丽江的秀美风物,充溢着强烈的乡国感情,表现出回归自然家园以走出异化的情怀。木增将山水与田园融为一体的创作方式,既是对前人的继承,又是丽江纳西民族古朴生活方式的见证。关键词: 木增    归隐    山水诗    民族心理木增(1587—1646),晚明丽江府土司,十一岁继任丽江知府。在其土司任上,木增文治武功,重视文化发展

    文教资料 2016年29期2017-02-23

  •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将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大致分为三种:小隐、中隐、大隐,三者存在着轩轾之别,其背后存在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文人自身原因。【关键词】古代文人;归隐;具体表现;原因纵观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封建历史,可以发现在文人中,归隐是一种常见现象。他们大多是因为官场黑暗,生活浑浊而选择归隐。然而,具体的个人性格和社会背景不同,影响了他们归隐的方式又有所不同。“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本文就这三种归隐方式各自列举现象,分析原因。一、小隐隐于野小隐是指希望借助周围的环境

    青春岁月 2016年21期2016-12-20

  • 文人与文人画超越物象回归心性的气息
    :文人 文人画 归隐 心性化 内在精神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396-01陶渊明赋《归来兮辞》,他脱去的不仅仅是樊笼,还有伪装和面具;他载欣载奔所归向的,亦不仅仅是那个“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家,还有他的心灵。那个家是他的真心呈现的一个场所。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苏轼身上,苏轼定灵烂漫的灵性,也是在他被放逐到广州、广东、南海,过着不问世事的生活时,才有充分的展现。人释手只有从人群中分离出来独处时,才能

    中文信息 2016年6期2016-10-21

  • 从陶渊明看古代归隐现象
    华【摘 要】古代归隐是一种令人深思的文化现象。归隐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有的是受到老庄、玄学、佛教的影响;有的是以退为进,为入世作准备;有的是为了避祸或为一种功成身退,有的是一种质性使然,还有的是一种忠君思想。【关键词】归隐;社会原因;古代归隐现象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是东晋时期,而魏晋是一个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代,知识分子没有安全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受到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 “非汤武而薄周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5期2016-07-10

  • 儒为骨兮佛为肤
    响,来分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关键词:陶渊明;思想;佛教;儒家;归隐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062-01高中必修教材里面,有两篇关于陶渊明的诗歌,一篇是《归园田居》,另外一篇是《归去来兮辞》。当我们在进行这两篇课文的教学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两首诗歌有极高的相似性:开篇都写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如:《归园田居》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去来兮辞》之“归去来兮,

    亚太教育 2016年24期2016-05-30

  • 马富才:中石油老总的“归隐”与复出
    1998.4- 2004.4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2005.6- 2008任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副部长级),2003年任中石油总经理期间因开县“12·23”井喷特大事故引咎辞职2003年12月23日在重庆发生的特大井喷事故,使得马富才正演奏到高潮的企业家乐谱在次年4月戛然而止———马富才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自中央2003年开始“高官问责”后,马富才是第一个主动引咎而退的官员。“铁腕领袖”治下的中石油一提到马富才,这位2

    党史天地 2016年17期2016-05-30

  • 归隐,诗话的精神家园
    要:“过分诗化归隐,将其臆想成美好的精神家园”,既是对陶渊明、梭罗等的歪曲,也忽视了他们艰难的人生探索,更是对当代人的误导,弱化了人们在现实中寻求进步的热情。关键词:归隐;诗话;面对现实[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女教师辞去心理教师的工作,转向追寻心中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掀起一轮“归隐”狂潮。人们开始放下世俗纷争,憧憬着归隐田园、

    青年文学家 2016年6期2016-04-27

  • 浅谈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学精神
    包含了乐景精神、归隐精神、明志精神及悟道精神,引人深思,实属宝贵。关键词:山水诗 文学精神 归隐 明志引言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优秀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善于作诗、精通史学,最为后人所熟知的是他极其富有灵性的山水诗,世人称其为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公元420年,江山易主,在东晋时期处于政权核心地位的门阀制度渐渐失去其原本的地位,对当时的文学造成了一定影响。其中,身为门阀氏族后代的谢灵运继承了先辈的热血与雄心,却受动荡局势影响,终不受重用。复杂时代一方面给谢灵运带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9期2015-06-10

  • 无言的忧伤:走在归隐的路上
    》是陶渊明为自己归隐所作的解释,也是后来人解读其归隐的密码。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以洒脱、轻逸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平淡怡然的田园生活图景。诗人仿佛徜徉其中的蝴蝶在万花丛中享受着满园春色。是的,回到自己渴慕已久的家园,他的心里自然应当是满足的、快乐的。因为从此以后他就可以与自己钟爱的大自然倾心畅谈了,再也不用违背自己“性本爱丘山”的志趣,不用再为那“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了。然而,当他怀着雀跃的心情急奔回家时,内心却升起一股忧伤:一股撕心裂肺的忧伤

    中学语文 2014年30期2014-08-15

  • 马云“归隐
    庞清辉2013年1月4日,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以下简称华谊)副董事长马云和著名导演周星驰坐在了一起,“天马行空”地畅谈华谊投资、周星驰导演的新电影:《西游·降魔篇》。这也是马云在2013年的第一次公开露面。《中国新闻周刊》从阿里巴巴内部得知,马云今年将从阿里巴巴退休,管理层的交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他已经基本不参与阿里巴巴的工作。作为精神领袖,他只管大方向。阿里巴巴越做越大,涉及的很多专业性领域也超越了他本人的能力范围。”接近马云的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2期2013-05-14

  • 论陶渊明的回归意识对现代人的启发
    渊明 回归意识 归隐一东晋时代,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声长叹“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其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和铮铮傲骨,几千年来引领了中国文人的时尚。他在作品中,常缅怀古之先贤、圣人,多以伯夷、颜回之志自勉,以他们的行为规范自己的生活准则,从而树立起自己人格的丰碑,对后世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1]关于回归的原因,诗人在

    文教资料 2010年34期2010-03-16

  • 从元代散曲归隐题材看文人的生命意识
    元代散曲中,关于归隐题材的居于绝大多数。这些归隐题材不仅是元代文人逃避现实生存困惑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他们追寻其个人生命价值,实现内心价值过程的一种方式。关键词: 元代散曲 ;归隐 ;生命价值中图分类号:I207.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9-0119-02“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元之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现存的元人散

    理论导刊 2009年9期2009-11-28

  • 陶渊明的入世和归隐
    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归隐。在归隐之前他经历了几次入世,在入世与归隐之间流离的他最终归隐,本文从外在因素对陶渊明的入世和归隐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认为在当时多种思想的碰撞以及社会环境下对陶渊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与走向归隐,但在归隐中又以儒家文化作为立身之本。[关键词]陶渊明:入世:归隐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文人毕生的追求“学而优则仕”,希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尽一生去实现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但是现实和理想总是存在着差距,在现实中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5期2009-08-25

  • 压抑、克制下的“闲远自得”
    析,得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的心态是痛苦与平静互相交织,终其一生。[关键词]陶渊明 归隐 心态陶渊明自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彭泽令,至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柴桑,20余年一直隐居田园。前人在论及陶归隐后的心理状态时,不外乎有以下两种声音:一是认为陶渊明在归隐之初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心调适,最终达到心灵的平静;二是认为陶渊明始终没有真正达到心灵的平和从容,只是在一段时期里能够“委运任化”。这两种说法都不乏真知灼见,但又有简单化倾向。漫长隐居生活中的快乐和安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7期2009-08-14

  • 同旨异调的“归隐宣言书”
    远的影响。他们在归隐之前都有归隐宣言书,但是由于身世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他们的宣言书有着同旨异调之感。关键词:陶渊明 孟浩然 归隐 宣言书在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领域中,陶渊明与孟浩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二者的人生轨迹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真正隐居的诗人,在大体相似的年龄之后隐居不仕,而且在隐居之前都曾作过诗篇来表明隐居的心志,但是由于作者心理倾向及写作缘由的不同,同一题旨的诗作在他们手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诗歌风貌。孟浩然是终生未仕的诗人,其经历以40岁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5期200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