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的核心思想内涵

2014-10-21 20:02韩蓉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天道天人合一中庸

韩蓉

摘要:《中庸》意蕴丰富,义理深刻,微言大意,并且逻辑严密。值得注意的是,《中庸》不仅具有伦理层面的意思,更加具有哲学层次的表述和概括。《中庸》提出“天道”、“性”、“教”“中庸”、“中和”,“诚”等核心思想,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严密论证“天人合一”的可能性,进一步呈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深切关怀。

关键词:中庸;和;天道;性;诚;天人合一

《中庸》一书详细论述了中庸思想,义理丰富而深刻。一方面,“中庸”在历史长河中遭遇到不断的误读,成了保守,平庸,折衷主义的代称。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中庸》文本,可以发现《中庸》微言大意,并且逻辑严密,不仅具有伦理层面的意思,更加具有哲学层面的高度概括。《中庸》提出“中和”、“诚”等概念来突显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中庸》的核心思想内涵,下文将按照原文的篇章顺序来详细论述。

一、《中庸》之“中庸”

孔子虽然推崇“中庸”为至德,但“孔子尚未从哲学上进行理论的解释。”而对“中庸”思想从哲学高度进行论述的是子思及其后学,以《中庸》一书为集大成,全面论证了“中庸”思想。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孔子之孙。《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子思作《中庸》。《中庸》一书在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上,以人的道德修养为核心,关注从心性层面诠释儒家深层内涵,运用“中庸”、“性命”和“诚”等概念来突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中庸”的道德范畴上升到哲学范畴,这样一来,“中庸”不仅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而且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法则。

《中庸》开宗名义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人非人能為,天所生也。性者,生之至也,禀于天气以为神明,非传于父母以为体魄者,故本之于天。”也就是说,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它由天所赋予,不同于父母所给予我们的形体。中庸作为一种美好的德性,自然就是授命于天的。遵循这种本性去行动就是“道”,如何践履呢?就要通过教化,按照道德的原则,加强自身修养,通过修道进而达道,实现“天人合一”。

“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性,首先具有道德伦理的意义,它规范了人的性情,例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内心虚静淡然,不偏不倚,这就是“中”,是人最本真的状态,本当如此,即人的天赋本性。人的情感表露出来以后要符合常理,像亚里氏多德所主张的那样:“在应该的时间,据应该的情况,对应该的人,为应该的目的,以应该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情感。”才能够中正和谐。但“中庸”不只停留于道德伦理层面平衡平静的心理状态。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就与《中庸》首章中的“性”“道”相呼应,因为,“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所以,“中”兼具道德伦理和哲学本体的内涵。人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中”之天性,使万物之间能够达到“和”的状态,才有可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中虽没有明确表述“庸”的含义,有关庸的解释也有很多,例如,东汉郑玄云:“庸,用也。”又说:“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程颐说:“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则解释为:“庸,平常也。”无论庸的具体含义是“用”、“定理”、还是“平常”,都能体现“和”的内涵,正如:陈慰中等认为庸并不是用来折半以取中,而是用来致中和,故庸者“又和也”。“庸”的一些定义都没有冲突。不仅如此,“中”与“庸”也是分不开的,中庸属于同一个概念,其目标是“中和”。

二、《中庸》之日用伦常

中庸之道深深根植于天赋本性之中,但它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并非是难以企及的玄虚之道。相反,《中庸》强调,天赋本性是一种可以体验的真实,即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所以,“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一方面,君子之道广大无涯而又精微奥妙,但是另一方面,普通人虽然愚昧不贤,他们也可以知道并实践浅近的道理。对于那些至高的道理,即使圣人也难体会其中的奥密并进而实践。所以说 “道不远人”。即中庸之道并不远离人们。那么如何去接近中庸之道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怨,亦勿施于人。” 能够做到忠和恕,尽己之心并能够推己及人,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行为,也一定不要加给别人,这样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

中庸之道普遍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中,所谓“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要实践这五达道,就要运用三种美德,“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达德才能达道,关键在于专一诚实。这样的美德和达道并不限于圣人贤才,只要付出努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并成功实践。所以,《中庸》进一步强调:“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中庸》虽然承认,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内在的德性,但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有的人生来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得通过学习,还有些人得经历困惑,有的人安于实行大道,有的人是为了利益,还有些人是勉强而为之,但无论如何,最终他们成功的时候,就都是一样的。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道了这三点,就是知道了如何去修身进而能够,“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政治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是《中庸》思想的一个特点。“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在下位的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才能取信于朋友,凭此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进而参与百姓治理,而所有这一切的根本就在于自身的“诚”。这就引出了《中庸》思想里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诚”。

三、《中庸》之“诚”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就是天之道,做到诚就是人之道。用杜维明的话解释就是,“天道之实然与人道之应然”,“诚”沟通了天道和人道,先“诚”然后就能达德达道,实现中庸之天赋本性。在这里“诚”不仅自然蕴含着真实、真诚的意思,还上升到天道的高度,和《中庸》首章遥相呼应,所以杜维明又说:“诚确定地指向了人的真实存在,这种真实存在不仅是自我认识的基础,而且也是人同天合一的根据。这似乎意味着,使一个人能够充分实现自己并进而理解所谓天的东西,就内在于他自己的本性之中”。天生就诚的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圣人生来不用勉强,不用思考就能从容不迫的达到中庸之道。更多的人虽然也有天赋本性,但是必须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发掘并进而发挥之,“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说的就是,普通人要做到诚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坚定不渝的实行。具体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样去努力就是明晓了道理,所以,《中庸》进一步总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明晓道理就是在实践人之道,天性原本就诚,诚则自然而明,通过教化,可以由明而诚。这样一来,诚明相通,天人合一,与《中庸》首章接洽的天衣无缝。诚就是天道,天赋本性,率性修道,教化而明,由明达诚,是一个完美的循环,也是中庸之天赋德性的真正内涵。将这一德性发挥到极致,就是至诚,然后就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诚乃天道,做到至诚,也就是完善人道,充分发挥天赋本性,与天道相接,天人合一。能充分发挥天赋本性,就能发挥天下众人的本性,这是因为“至诚的人具有转化他人的能力”正如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人又是“万物”的一部分,充分发挥人性有助于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对此,杜维明解释的很到位,“由于人与万物本体论的统一,人性的完全实现也就必定导致诸多事物的实现。所以诚一旦自我完成,它就不局限于个人,也不局限于人类这个领域”。最终实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四、结语—《中庸》之“天人合一”贯穿始终

《中庸》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深刻,不只具有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具体含义,例如,“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和“适度”,更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而是突出强调了“天人合一”。由以上的分析可知,中是天下之大本,可以理解为天命授予的性。庸可以体现日用伦常,在日常生活中真实体验天命。通过学会良好的控制和把握,尽力做到发而皆中节,从而达到和的境界,和,然后无限趋近于中,中,然后寻找到天命之性,遵循本性而潜心修道,注重教化,自明而诚,沟通天道人道,最终实现与天地参,赞天地之化育的极致和谐。因此,“天人合一”才是《中庸》的深切关怀。

参考文献:

[1]蔡爱仁:《<中庸>研究》,第9页。

[2]陈慰中:《中庸辩证法》.学苑出版社,1989.105-106

[3]杜维明著 段德智译.《中庸》洞见(中英文对照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2008.10重印)经院哲学与宗教文化丛书

[4]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康有為.孟子微[M].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189页

[6]刘文英主编.中国哲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第134页

[7]亚里氏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4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9

猜你喜欢
天道天人合一中庸
早春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天道
得心应手
漫画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