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翻译中文化现象的翻译策略

2014-10-21 20:02苑临楠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文化

苑临楠

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剧本融合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文学体裁的特点,是戏剧表演艺术的文本基础。剧本的双重功能在于其不仅是舞台演出的蓝本, 同时也可单独作为文学作品以供欣赏阅读。同其它文本类型的翻译相同,文化现象的英译在戏剧翻译的整体层面上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巴恩斯的《日出》英译本为例,具体分析巴恩斯在处理文化现象时运用的翻译方法,探讨戏剧翻译中文化现象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戏剧翻译;翻译策略;文化;《日出》

一.引言

翻译活动不单纯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它还涉及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王佐良先生曾指出: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王佐良,1989:18-19)。Eugene Nida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Nida,1993:109)。戏剧翻译既有文学翻译的共性, 又有自己的特性。与其他类型文本相同,译者在翻译戏剧作品时要思考如何忠实传达出原著中涉及的文化现象,但是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舞台表演的瞬时性及实际需要。因此在面临和文化有关的问题时,戏剧文本的翻译比其他类型的文本受到更多的限制,对译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如何处理好戏剧翻译中的文化现象值得引起译者的关注。

二.《日出》英译本中文化现象的翻译方法

《日出》是曹禺先生的戏剧代表作,其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戏剧语言个性化,是中国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作为一个自由译者,巴恩斯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翻译了大量的中文作品,著有Chinese Through Poetry一书,并致力于教授中文。

本文将从称谓翻译、文化风俗和习语三个方面着手探讨《日出》英译本中文化现象的处理方法。

1.称谓翻译

姓名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个体差异的标志,既是一种符号的代表,又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精心设计人物的姓名,因为这些称谓语承载着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出身背景等信息,对小说主题意义的建构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巴恩斯对《日出》中出现的人名大都采取了直接音译的方法,如“Chen Bailu”(陈白露)、“Fang Dasheng”(方达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倾向于根据个人在家族中的出生排行给其命名,如顾八奶奶、黑三、胡四、金八等称谓,译者直接将其音译成“Mrs.Gu”、“Hei San”、“Hu Si”、“Jin Ba”,虽简单直接,但对于这些称谓的由来巴恩斯并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释,无法体现出人名的真正含义。“小东西”是一个刚到城里不久的女孩子,由于身材弱小、遭遇悲惨而被陈白露同情,在此译者将“小东西”意译成“The Shrimp”。shrimp一词在美国日常俚语中代指那些个子矮小的人或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译者在此处照顾到英美读者的目的语文化,使源语的成分变得更加亲切,人物的形象也更生动具体。另外在第三幕出现的妓女的花名,如宝兰、金桂、翠玉、海棠、黛玉,巴恩斯则把这些花名或玉石的具体含义翻译成Precious Orchid, Golden Cassia, Turquoise Jade, Cherry-apple, Black jade,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增加文本的可观赏性,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但是译者仍需考虑的是,在舞台表演过程中这些翻译能否直接简单地被观众理解,译者可根据不同的翻译需要适度改变译法。

2.文化习俗

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和戏剧语言本身的特点,剧作家经常省略一些对于源语观众不言而喻的语境信息,而这种文化缺省会成为目的语观众的理解障碍。Patrice Pavis 认为,戏剧文化翻译的最佳方法是使其译文是“两种文化的向导,即能处理文化亲近,又能调和文化疏远”(Pavis,1989:37-39)。译者的任务之一是要尽量在译文中达到一种平衡,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忠实地传达原文,消除文化隔阂。

例一 黑三 我们跑丢了一个小孩子,一个刚混是由的。

Hei San Weve had a little girl run away from us, a little first time girl she is.

例二 陈白露 我的顾八奶奶,要讲“三从四德”,你总得再坐一次花轿,跟胡四龙啊凤啊再配配才成呀!

Bailu But my dear Mrs.Gu, if youre going to start talking in terms of “submission and propriety” youll have to ride in the bridal sedan-chair again and have solemn and spectacular wedding, if you and Hu Si are going to get married!

例三 顾八奶奶…结婚以后那我不是破鞋,更提不上了么?……说什么我也是他的太太,拿花轿娶来的太太……

Mrs.Gu Id be no better than an old cast-off shoe! I was still his wife! And a wife whod been married in a bridal chair, too.

“混是由”在中国古代俚语里所蕴含的意思是出来混社会、初来乍到,在本剧语境下指的是小东西受到迫害而沦为娼妓苟且谋生,巴恩斯将“刚混是由”翻译成“first time girl”只侧重了时间段,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小东西混社会的身份含义。巴恩斯将“三从四德”简化译为“submission and propriety”,照顾到舞台表演的需要,并没有具体阐述三从四德的内涵,清楚直接。“花轿”在中国古代婚嫁习俗中是新娘子专用的,sedan一词意指轿子或轿车,巴恩斯在译文中做了语境信息的补偿,在sedan-chair前加上了bridal一词,简洁明了。“龙凤配对”一词也具有特殊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内涵,指婚嫁男女双方经历了一系列复杂正式的程序,如批八字、请媒人等才结合成夫妻。巴恩斯并没有把“龙”和“凤”直译出来,采用了变通翻译的方法,译成西方人所深谙的“solemn and spectacular wedding”,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更灵活,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或观众理解。“破鞋”在中文俚语中是侮辱性脏话,泛指作风不正派、不守礼教规矩的女子或丈夫死后又结婚的女子。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此处应指顾八奶奶二婚,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old cast-off shoe”这种直译译法明确传达出这个词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另外顾八奶奶說自己是“拿花轿娶来的太太”,即表示自己是明媒正娶,地位尊贵。笔者建议应牺牲源语文本效果,把“花轿娶来的(married in a bridal chair)”译成“具有法律意义的、正式的(lawful)”则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言语习惯。

另外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些词的翻译,如“数来宝”——“shulaipao”;“猪八戒招亲”——“Piglets Wedding”;对联的翻译,“貌比西施重出世,容似貂蝉又临凡”——“Her beauty is that of a Xi Shi reborn,Her face is the face of a Diao Chan come into the world again.”猪八戒、西施、貂蝉等属于中国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范畴,巴恩斯采取了直译的处理方法,但是这类词出现在舞台注释而并非人物台词中,其作用是描述第三幕的场景—一个三等妓院,所以笔者建议不妨加入文内注释,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剧本文本的过程中补偿原文损失的效果,更形象地感受戏剧情节。

3.习语

广义上的习语包括成语、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行话等,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民族色彩,常与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心理状态和生活经验等密切相关。不仅蕴含丰富,而且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例四 老来俏,人老心不老

Mutton dressed up like lamb, doesnt realize how old she is.

例五 王八看绿豆When Greek meets Greek.

例六 是儿不死,是财不散Ah well, we all get that we deserve.

例七 实棒槌灌迷汤 let it run off you like water off a ducks back

Siekku Aaltonen指出“归化能使异国的成分变得容易处理、更为亲切,能使观众更能理解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还能消除异国文化的威胁”(Aaltonen,1993:27)。译者在处理作品中的文化因素时,应根据译入语的文化规范及传统做出相应的调整,使译文表达的内容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所要传达的东西,尽可能地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空缺(吴自选,2001)。在上面的例子中, 汉语中的习语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译者只能用符合英语习惯的短语句子尽量在语义层面上对其进行翻译或将中文习语的大意表达出来。这些处理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源语的异域色彩, 消除影响目的语读者和观众顺畅理解的障碍,使目的语读者观众获得接近源语读者观众的感受, 从而在心理上引起一种文化共识。

三.结束语

综上,巴恩斯在处理《日出》剧本中的文化因素时,采用了更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既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原文、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又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反应,根据译入语的文化规范及传统做出了相应调整,使英美读者和观众能顺畅地欣赏曹禺先生的作品。

翻譯活动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手段,肩负着跨文化交际的使命,这要求译者应深谙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差异,巧妙运用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著的神韵, 以达到功能等值,另外也要从戏剧表演的实际需求出发,并考虑受众对异域文化的理解程度与接受能力,按照具体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减少文化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Aaltonen, S.Rewriting the Exotic: The Manipulation of Otherness in Translated Drama.[C].Pichen,C.(ed.)London: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1993.

[2]Nida, 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Pavis,P.Problems of Translation for the Stage:Intercultural and Post-Modern Theatre[A].Scolnicov, H.& Holland,P.(eds.)The Play Out of Context:Translating Play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吴自选.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1,(4).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