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印第安文化

2014-10-21 20:08王敏
科技视界 2014年36期
关键词:百年孤独

王敏

【摘 要】拉美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而印第安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本文通过对美国当代文学作品《典仪》、《百年孤独》和《黎明之屋》中印第安文化的解读,揭示印第安文化和白人文化的密切关系,体现他们之间的文化冲突,并且找到印第安文化的出口。

【关键词】印第安文化;白人文化;《典仪》;《百年孤独》;《黎明之屋》

1492年,当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在墨西哥以北的美洲大陆上,生活着几百个不同的印第安部落,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他们的自然生活呈现出天人合一的特色。随着殖民所带来的饥荒、传染病和杀戮,几乎有一半的美洲印第安土著部落消失了,更多的印第安人开始迁徙至保留地生活。但是印第安人在文学、建筑、雕刻、绘画、刺绣、历法、陶艺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对美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1 西尔科《典仪》中的美国印第安文化

《典仪》描述了印第安人自身文化的淹灭以及被主流文化边缘化后的状态,提出了印第安文化应该在白人文化的包围中保留自己本身,通过传统来对抗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小说的主人公塔尤是印第安人的私生子,他在印第安文化和白人文化中都被视作异已,严重的无归属感和抛弃感一直困绕着他,他在印第安药师白托尼主导的部落典仪中对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创伤进行自我治疗,从而回归印第安文化的身份。

《典仪》的主人公塔尤经历了由历史所造成的身份危机,他治疗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回归自己的过程,也是重建部落的和谐历程。这个印第安文化身份的缺失,给他的肉体和精神带来了双重煎熬。而药师白托尼用不断更新的典仪使主人公认识到他在典仪中的举足轻重的不无。塔尤在这个过程中明白白人是印第安人对象,而且是由印第安巫术创造出来的,这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对塔尤的健康恢复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印第安人眼中,土地是万分神圣的,是印第安人的精神之源。他们认为土地不属于人,但人归属于大地,他们对于白人把土地当作可以拥有和买卖的商品觉得不可理解。只有拥有土地,印第安人才能与自然界取得紧密的联系。在《典仪》中,白人在“偷来”的领土上拥有着一切,而土地的丧失导致了印第安人对本土文化的怀疑,他们对进入主流社会的渴望与日俱增。在白托尼给塔尤的治疗中,主人公日渐明白真正属于大山和土地的不是白人,而是印第安人。塔尤在治愈了伤痛之后,进行了一场典仪来重建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把生命的迹象带给了慢慢枯萎的土地。

2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美国印第安文化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小说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1966年小说问世之后,立刻引起世界文坛的震动,马尔克斯也因为这部小说于1982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孤独》深刻表现了拉丁美洲文化的多元化,其中也对印第安文化进行了深刻解读。

《百年孤独》借助了大量印第安神话传说,表达了印第安人对生命的理解。在印第安人的观念中,生与死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他们认识的世界是分成两部分的,一半是活人的世界,一半是死人的世界,可以相互往来。这种生命意识被马尔克斯运用到小说里来描写人,在小说中,乌拉基尔的鬼魂日夜纠缠布恩蒂亚一家就取材于上述这种传说。乌拉基尔被霍·布恩蒂亚杀死之后,他的灵魂经常在布恩蒂亚家中出现,以致于布恩蒂亚一家从此睡不安宁。

宿命论也是印第安人传统观念之一。在他们的观念中,命是由天注定的,并且不能被人所改变,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这种印第安人对死亡的预感和预示也被马尔克斯写进了小说之中。小说中阿玛兰塔的死期是死神事先定好的,死神通知她4月6日开始编织她的裹尸布,织好之日即是他的死亡之日。次年2月5日,当阿玛兰塔织好最后一针之时,她于当天傍晚去世。这种宿命论在小说中让人感觉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它的使用达到了增加小说悬念的效果,从而增强小说艺术感染力。

印第安人独特的时间观也可以在《百年孤独》中得到体现。如前文所述,印第安人把世界分成两半:活人的世界和死人的世界,所以他们相信生死轮回说,他们认为死是生的延续,生与死只不过是一种转换,他们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例如小说中出现:“多年以后,在临终的床上,奥雷连诺第二将会想起六月间一个雨天的下午,他如何到卧室里去看自己的头生子”。在这种文字描述里,时间即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它是呈环形运动的,即生与死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3 莫马迪《黎明之屋》中的美国印第安文化

《黎明之屋》是美国当代著名印第安作家斯科特·莫马迪的代表作品,莫马迪本人也因为这部作品而荣获1969年的普利策文学奖。《黎明之屋》反映了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化的困境,分别是宗教困境、文字困境、精神困境。小说的主人公印第安青年埃布尔从小生活在印第安保留地,因为杀人入狱六年,出狱后被安排在洛杉矶生活。但他发现自己无法忘记自己在印第安保留地的生活,同时他也想在洛杉矶追求自己的“美国梦”。由于在白人世界的生活使埃布尔身心俱疲,最终他决定回到印第安保留地。

在《黎明之屋》中,生活在印第安保留地的居民“并不渴望进步,也从来没有改变过重要的生活方式”。从他们对死者尸体的处理方式和埋葬仪式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坚持,以及对白人文化的抗争。文中埃布尔的外祖父弗朗西斯科去世后,埃布尔用印第安人的方式处理了,最后告知保留地的神父去埋葬他的外祖父。神父将这一切写入了日记,并称这种仪式为“黑色的习俗”。

与这种抗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部分印第安年轻人对白人文化的虔诚接受,小说中的人物托萨马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太阳牧师,托萨马在印第安人群中具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然而托萨马已经完全被白人文化侵蚀了。他完全接受了白人文化,并且认为印第安人生活在白人的世界里,理当听从白人的话。他对埃布尔的朋友本纳利说:“你们要忘记过去的生活方式,忘记自己在保留地生活的一切”。這种现象来源于美国政府对印第安儿童的强制教育,他们感谢美国政府向他们提供教育机会,使他们过上富足的物质生活。

总体而言,印第安文化与白人主流文化是互相影响、相互纠缠的。但在这种文化交换过程中,印第安文化始终处于劣势。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印第安文化将何去何从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代印第安作家已经认识到话语权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它作为向白人文化对抗的力量和武器。他们用英语来书写印第安传统文化,以此颠覆白人主流文化对其进行的歪曲,坚持和重建印第安文化的独特性,成为印第安人和印第安文化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邹惠玲.典仪:印第安宇宙观的重要载体——印第安传统文化初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4).

[2]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高长荣,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3]王家湘.黎明之屋[J].外国文学,1996(6).

[4]宋瑞芝.走进印第安文明[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5]欧亨尼奥·陈·罗德里格斯.拉丁美洲的文明与文化[M].白凤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48.

[6]Silko Leslie Marnon.Cermony[M].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77.

[7]Owens Louise.Other Destines Understanding the American Indian Novel Norman[M].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2.

[责任编辑:汤静]

猜你喜欢
百年孤独
曾经逃避的《百年孤独》,如今我深深读懂了它
两个人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40年,情事尘封50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