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动力分析

2014-10-21 20:08李广宏王连明
学园 2014年34期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

李广宏 王连明

【摘  要】本文在文化创意旅游大背景下,进一步探讨文化创意和旅游演艺融合的动力问题,从旅游者需求层次提高、现代科技进步、旅游产品发展规律的需要三个方面,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动力展开分析,尝试对此问题进行初期理论性探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融合动力  需求层次理论  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85-02

一 旅游演艺与文化创意

1.旅游演艺的内涵

旅游演艺是指在旅游景区现场以及旅游地其他演出场所内进行的、以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且以旅游者为主要欣赏者的表演、演出活动,统称为旅游演艺。旅游演艺来源于传统表演艺术,到了现代工业社会以后,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传统转向现代,大量传统表演艺术都面临着难以适应现代文化的困难,面临消失的危险。然而,现代社会又催生了旅游业的发展,传统表演艺术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日益受到重視,全国各地纷纷挖掘本地传统表演艺术资源,进行一系列的整合包装后推出旅游演艺这一旅游形式,并取得了显著发展。现代旅游演艺脱胎于传统表演艺术,而传统表演艺术是某一地区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现代旅游演艺的灵魂就在于文化。

2.文化创意旅游的兴起

文化创意是指文化的原创性、创新性,是指蕴含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中独特的内容与崭新的形式,简单地说,文化创意就是用创造性的想法对原有文化形态进行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理念及产业受到世界各国重视,并且超越经济领域与旅游业快速结合在一起,形成文化创意旅游,当前的创意旅游即指文化创意旅游。在文化转向的影响下,现代人对文化的关注日益密切,对旅游背后的文化价值越来越重视。文化资源是创意旅游的素材,对文化的消费和体验是创意旅游者的原动力。在文化创意旅游中,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的共同属性

旅游演艺是旅游的业态之一,文化创意旅游演艺是文化创意旅游的具体化和继续发展。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都以文化为基础,都离不开文化,两者具有天然的一致性,所以文化是旅游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的共同属性。正是这种共同属性,文化创意和旅游演艺拥有了共同的基础,才使得两者能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也使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的融合成为可能。此外,创意这一要素非常重要,为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演艺提供了持续的创新动力,使旅游演艺不会长久拘泥于某一段固定文化状态,从而有力地促进旅游演艺的可持续发展。

二 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动力分析

1.旅游者需求层次提高

传统旅游者对旅游对象主要停留在直观观赏和简单的体验上,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尤其是体验旅游理念逐渐兴起以来,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在文化创意旅游大力倡导发展的今天,旅游者对文化创意旅游的需求呈现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实用性和虚拟性体验的趋势。同时,旅游者已开始从传统遗产保护式的旅游原真性向注重符号的后现代旅游原真性转变。后现代主义原真性认为真实性是超真实的,是真是假,是原件还是复制品,是实体还是象征,无关紧要,是对真实进行仿制、模仿的像,以一种超真实而存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主要说明了心理需求是从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不断由低向高递增的过程。有学者据此理论与桂剧旅游演艺结合,分析旅游者在观赏桂剧时在五种心理需求状态下的各种具体表现。旅游者需求的提高,契合了旅游者心理层次需求的顶端部分,对社会交往的需求表现在旅游者不甘心把自己当作过客,希望在旅游演艺中通过亲身体验及互动交流满足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对受他人尊重的需求表现在旅游者对旅游演艺多元性、娱乐性等需求希望能够得到旅游演

艺表演者的响应,从而使旅游者感觉到被尊重;对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在旅游者欲使自己的想法、需求在旅游演艺中得到体现,而表演者为迎合旅游者对旅游演艺也做出必要的改动,从而使旅游者自我的意志得到体现。

旅游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既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动力,又给旅游发展造成了压力,在当今旅游业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中,旅游者的需求必须被重视,旅游发展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对旅游演艺而言,其发展也应跟随旅游发展主流和趋势的步伐,才能使自身的地位稳固。单纯简单复制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和内容,可能在一时会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但如果不能很好地认清旅游者需求的变化,最终可能会丧失大部分旅游者。

2.现代科技进一步推动

现代科技的进步对旅游演艺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尽管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甚少,可现代科技在旅游演艺中的表现则是实实在在的。传统表演艺术除了单一的舞台和必要的道具和简单的工匠技巧应用之外,其表演效果自然十分有限,难以在视觉、听觉、嗅觉、情绪渲染之中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冲击。现代旅游演艺对科技的使用远远超出了传统表演艺术的能力范围,使传统表演艺术只存在想象中的场景得以实现,这具体表现在:(1)音响效果。传统表演艺术舞台声音除了表演者说场外,就是后台有限乐器的伴奏,而且无论是表演者的说唱还是乐器伴奏都只能停留在原声而不能使声音扩大;现代音响系统实现了声音的电子化,不仅扩大了表演者说唱和乐器的声音,而且乐器在数量、搭配、合音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进和提高,并且能对音响效果进行修正。(2)灯光效果。传统表演艺术基本上是没什么灯光效果的,可用的只是自然光和火灯光,更谈不上什么灯光搭配;现代舞台灯光效果主要借助电力,从光的颜色、光的搭配、光的投射方式等方面完全开启了一个新的舞台格局,给旅游者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效果。(3)影像效果。传统表演艺术没有影响效果,主要是在幕布上绘制一些简陋的图像;现代舞台运用先进的投影、摄像技术,通过对电脑技术的应用,可以播放录制影像和制造虚拟景象,并且已经实现了舞台的3D化,创造了立体式舞台,这一系列的现代舞台影像极大地丰富了舞台内容和效果,是传统表演舞台无法比拟的。

科技因素对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的影响十分巨大,不论理论设想多么合情合理,如果在技术环节上不能实现也是徒劳。科技因素是区别传统表演艺术和现代旅游演艺的关键,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的深度融合永远依赖现代科技来实现。

3.旅游演艺产品发展规律的需要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产品发展的经典规律,1980年由Butler提出。Butler认为一个地方的旅游开发不可能永远处于同一水平,而是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演变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中生命曲线呈S形,分别代表介入期、发展期、稳定期、滞长期和衰弱期六个不同阶段,说明每个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是无限的,必须要精心保护以延长其存在时间,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旅游产品在总体原则上都不会脱离这一规律的制约。如果对处于稳定期的旅游产品不精心维护,紧接着必然会走向滞长期和衰落期,相反如果对处在滞长期和衰落期的旅游产品重新整合提升,就会从滞长和衰落阶段转向复兴阶段,从而延续新的产品生命周期轨迹发展。

当前,关于旅游演艺产品的生命周期问题还没有学者系统进行研究,但笔者可以坚定地认为,作为旅游业态之一,旅游演艺产品一定符合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哲学上说,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必然经历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任何一个旅游演艺产品都不可能跳出这一哲学命题。从旅游演艺产品竞争的关系来看,新形式的旅游演艺产品出现就会将原有旅游演艺产品置于被动地位,即使原有旅游演艺产品正处在发展稳定期,也会因受外部性原因影响被迫沦入滞长和衰落阶段。从旅游者角度来看,旅游者对旅游演艺产品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一成不变的旅游演艺产品会造成旅游者“审美疲劳”,这样的旅游产品一定会被旅游市场淘汰,跟上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步伐,就会延长处于发展期和稳定期的时间。从旅游演艺产品本身来看,旅游演艺产品自身处于对文化基础的不断挖掘之中,对新的现代科技不断使用之中,对新的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理念和模式应用之中,即使旅游者的需求暂时未表现出来,但旅游开发者对预判旅游演艺产品发展趋势,在没有旅游者需求外在压力的影响下,也会对旅游演艺产品本身进行提升发展,引导和创造旅游者需求,最终延长旅游演艺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以从多角度上看,旅游演艺产品都符合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既然旅游演艺产品符合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延长其生命周期就十分必要。旅游演艺产品的基础是文化,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也是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是延长旅游演艺产品生命周期的最主要路径之一,而文化创意就是延长旅游演艺产品生命周期的动力。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创意的发展,旅游演艺是旅游业当中最具活力的发展方向,文化创意和旅游演艺是两个不同的业态,但两者又有文化这一共同属性,因此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规律将进一步推动旅游演艺和文化创意的结合。

三 结束语

从文化创意旅游这一大前提出发,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是必然的。当然,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有自身的特点,融合动力来源也有自身的侧重点。本文关于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动力分析只是选取了三个宏观方面进行试探性研究,对其他宏观方面和每一个宏观方面下的微观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欠缺,这仍需学术界共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2]赵玉宗、潘永涛、范英杰等.创意转向与创意旅游[J].旅游学刊,2010(3)

[3]曾琪洁、吕丽、陆林等.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異性分析——以上海世博会为例[J].旅游学刊,2012(5)

[4]李幼常.国内旅游演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5]刘晓丽.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原真性感知评价研究——以西双版纳基诺山寨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11

〔责任编辑:庞远燕〕

猜你喜欢
需求层次理论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新生代员工满意度问题研究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中职生实现真正学习的路径
基于激励理论的组织薪酬方案设计的思考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海子的诗作
运用需求层次理论服务于科技期刊作者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图书馆科研人才发展策略
解惑大学生就业难:基于需求导向的思考
有效的组织管理须重视员工需求
关于独立学院戏剧教学困境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