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填充墙不均匀布置对框架结构的不利影响

2014-10-21 20:04王营涛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5期
关键词:层间框架结构抗震

王营涛

【摘要】框架结构中的填充墙对整体结构的不利影响随着填充墙布置位置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填充墙在竖向和平面内不均匀布置的两种情况,进一步说明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填充墙合理布置及框架结构设计计算时的一些建议,希望对读者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框架结构;填充墙;地震作用

一.引言

框架结构的设计计算中,通常的做法是不考虑填充墙的抗侧力作用,在PKPM建模时只建纯框架不建入填充墙,只将墙体重量用线荷载的形式加载到框架梁上,在抗震计算时,根据填充墙的数量,对框架结构的自振周期进行适当折减,以此放大计算得到的地震作用,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计算处理方法。实际上这是纯框架的计算方法。但是,这种周期折减系数的做法是对填充墙作用的大致估计,不能真实反映填充墙不均匀布置下结构刚度的变化。有关试验研究表明,当结构发生较大水平位移时,即使采用轻质砌块填充墙,带填充墙的框架结构的刚度也比纯框架结构的刚度大数倍。因此在遭遇地震,尤其是强震时,如果不考虑填充墙的刚度影响,会造成结构实际受到的地震作用大于计算值,这对结构来说是不安全的。

二.填充墙在竖向不均匀布置对框架结构的不利影响

(1)上下楼层墙体数量相差过大,导致下柔上刚,相邻层侧向刚度急剧变化,形成薄弱层,在地震作用下,底层的弹性位移远大于上层,且结构倾覆力矩几乎全由底层承担。(附图1)

(2)填充墙由于门、窗洞口的要求,在柱高范围内不完全布置,使柱独立部分长度缩短形成短柱,造成在地震作用下形成脆性弯压和剪压破坏。(附图2)

实例一:新疆沙雅县某小学食宿楼,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一层层高4.2米,二~三层层高3.6米, X方向9跨共65.8米,Y方向2跨共16.8米,一层为餐厅,二、三层为学生宿舍,首层平面布置如附图3。现将本工程采用两种计算模型对比分析。

模型一:所有填充墙均以线荷载的形式加载到框架梁上。

模型二:所有填充墙均以实墙形式加载到框架梁上。墙体材料为混凝土砌块,砌体容重取12KN/㎡。

部分数据对比如下:

参数名称 楼层号 模型编号 备注

模型一 模型二

X Y X Y

最大层间位移角 3 1/1780 1/1519 1/9999 1/9999 《抗规》5.5.1

2 1/1021 1/870 1/9999 1/7756

1 1/1194 1/966 1/8665 1/4327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 3 1.02 1.22 1.03 1.20 《高规》3.4.5

2 1.03 1.19 1.02 1.20

1 1.03 1.19 1.02 1.20

本层与上一层侧移刚度70%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 3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根据《高规》3.5.2)规定,此值不应小于1,若小于1则为薄弱层

2 1.5745 1.5109 1.4504 1.6895

1 1.4158 1.4357 0.7247 0.7248

地震作用下楼层剪力 3 1236.17 1258.59 1504.99 1519.79

2 2320.77 2370.22 2650.44 2646.15

1 3515.55 3076.11 3515.45 3492.11

周期比 (Tt/T1) 0.87 0.78 《高规》3.4.5

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可知:1.模型二的周期比及最大层间位移角减小,说明填充墙的存在使整个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增大;2.由第二层由于填充墙布置较多,其刚度比首层明显增大很多,这使得结构竖向刚度出现突变,填充墙较少的首层成为了薄弱层。

附图3:

三. 填充墙在平面内不均匀布置对框架结构的不利影响

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告诉我们,结构的平面布置宜尽量均匀对称。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可以做到主体结构的梁柱布置对称,却忽视了填充墙平面布置的对称性,有时又因為甲方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的盲目改造导致填充墙的严重不均匀布置。这就造成了结构平面刚度不均匀,平面刚心和质心不重合,引起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扭转破坏。

实例二:新疆巴里坤县某宾馆,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地上四层,层高均为3.6米,计算嵌固端为基础顶, X方向5跨共39米,Y方向2跨共14米。应甲方要求,前后做了两种方案。方案一:一~三层均为客房,四层右侧两跨为大会议室。方案二:将一~二层左半侧改为餐厅。现将两种方案的计算模型对比分析。所有填充墙均以线荷载的形式加载到框架梁上;方案二所有填充墙均以实墙形式加载到框架梁上。墙体材料为混凝土砌块,砌体容重取12KN/㎡。

部分数据对比如下:

参数名称 楼层号 方案编号 备注

方案一 方案二

X Y X Y

最大层间位移角 4 1/1118 1/1114 1/8987 1/5111 《抗规》5.5.1

3 1/779 1/726 1/5976 1/3488

2 1/661 1/629 1/3890 1/1820

1 1/856 1/863 1/3687 1/1901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 4 1.06 1.13 1.05 1.06 《高规》3.4.5

3 1.07 1.21 1.12 1.17

2 1.07 1.19 1.03 1.35

猜你喜欢
层间框架结构抗震
桥梁高墩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质量检测及抗震鉴定研究
黑猫叫醒我(节选)
层间组合隔震结构随机动力可靠度分析
毛竹材层间Ⅰ型断裂能的确定
改变使用功能的框架结构加固后抗震分析
基于AHP熵值法的桥面层间综合工况分级研究
底框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解析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
框架结构极端条件下连续性倒塌的综合防范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