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

2014-10-23 11:01路华忠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8期
关键词:滁州市无公害质量安全

路华忠

摘 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产品质量建设最基本的要求。该文通过对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问题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滁州市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8-15-02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无公害农产品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消费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本文针对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对策建议。

1 发展现状

滁州市是农业大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粮油、蔬菜、茶叶、畜禽及淡水养殖等产量均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滁州市各级政府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积极扶持、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

1.1 产品认证保持良好势头 2007年,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47个,截至2013年底提高到557个。其中,种植业产品261个,渔业产品244个,畜牧业产品52个,较2007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增长了10.9倍,年均递增51%。

1.2 产地认定面积逐年扩大 全市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从2007年的24个、24 561hm2,截至2013年底增加到112个、40 000hm2。其中,种植业产地47个、33 616hm2,渔业产地26个、6 384hm2,畜牧业产地39个,较2007年产地认定数量和面积分别增长了3.67倍和0.63倍,年均分别递增29.3%和8.5%。

1.3 无公害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 2007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总量为9.96万t,截至2013年底总量达到35.10万t,是2007年的3.5倍。其中,种植业产品产量27.43万t,渔业产品产量2.47万t,畜牧业产品产量5.20万t(其中认证生猪22万头、牛0.326万头、羊4万只,鸡340万只、鸭38万只、鸡蛋717万枚)。

1.4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 近年来,滁州市各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坚持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产前监控产地环境、产中督查生产环节、产后抽检产品质量,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农业部连续4a的产品质量抽检中,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品合格率达100%。

2 主要措施

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监管工作中,滁州市各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通过规范认证、强化监管、扩大宣传、主动服务等措施,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监管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

2.1 加大宣传氛围浓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利用送科技下乡、农民培训等形式,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宣传力度,把政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意志转化为农业生产企业的自觉行动,提高消费者和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认识,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良好氛围,使无公害农产品这一品牌深入人心。

2.2 政策支持措施实 领导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有效地加快了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步伐,如明光、天长、全椒、来安、凤阳等地先后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政策,对新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给予每个产品5 000~10 000元奖励。

2.3 主动服务意识强 滁州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149人,主要从事无公害农产品宣传服务和监管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无公害农产品知识,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帮助申报企业做好相关材料的整理、审核与完善,确保申报认证工作质量。

2.4 强化监管力度大 加强对获证产品质量监管,做到一手抓认证,一手抓监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年度检查,举办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培训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发现问题,消除隐患,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在近期农业部抽检的60个无公害种植业产品中,无一例不合格。

2.5 标志加贴使用率高 通过宣传以及与获证单位座谈、交流,引导获证单位加贴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提高标志的加贴率。越来越多加贴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顺利进入超市和大型农贸市场,成为企业的“新卖点”,同时也扩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社会认知度。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行业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产业结构和地区之间发展还不均衡。一是行业间发展不平衡。认证的产品数量和产量以种植业居多,渔业、畜牧业较少。种植业、渔业、畜牧业产品认证个数分别占认证产品总数的46.9%、43.8%和9.3%;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78.2%、7.0%和14.8%。二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全市8个县(市、区)认证产品最多的145个,最少的仅有7个;认定产地最多的37个,最少的只有2个;产品总量多者占全市的25.2%,最少的仅为2.9%。

3.2 企业规模小,积极性不高 截至2013年底,全市有效期内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各类生产单位只有112个,仅占全市生产单位的很小比重。原因在于:一是无公害农产品需要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依托,而滁州市目前大部分生产单位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对申报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认证检测费用高、环节复杂,导致部分企业认证积极性不高;三是认证后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优质不优价,企业认同感不强。

3.3 发展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环境问题。部分地区存在着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弃物不合理排放以及农业投入品不合理使用等问题,对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发展问题。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营方式,难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三是资金问题。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要发挥政府主体作用,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扶持必不可少,对地方财政压力较大。endprint

3.4 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滁州市各级各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是宣传的形式比较单一,覆盖面不广,效果不理想,无公害农产品还未真正被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认知及接受。市场上冒用、滥用无公害标志现象时有发生,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广大消费群体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在宣传上狠下功夫,提高生产者的自律行为和消费者的认知度,使无公害农产品成为生产者追求的目标,消费者采购的首选。

4.2 加大培训力度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培养和建立一支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精的无公害农产品工作队伍。并广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或标准转变为广大农民群众易于接受、便于操作的技术流程。

4.3 加大推广力度 集中连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标准化示范区、产业化生产基地和应对大中城市市场准入制度,作为当前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重点,优先扶持大力推广。强化产品开发,扩大总量规模,严控产品质量,实现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数量、质量全方位提升。

4.4 加大监管力度 建立和健全无公害农产品长效监管机制,严格认定认证程序,严控生产操作流程,规范标志证书使用。建立获证产品质量和监管基础信息档案,实行认证信息网上公布制度。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单位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

4.5 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争取各级政府政策资金支持,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华.持续发展“三品一标”,努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3):5-8.

[2]马雨蕾,庄丽娟,何艳文.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状、问题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3(3):229-236.

[3]李庆江,冯忠泽.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战略选择[J].中国食品及营养,2008(2):6-9.

[4]周绪宝,欧阳喜辉等.北京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6):17-22.

[5]娄云,王万群.滁州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351-352.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滁州市无公害质量安全
习作点评
Mother's hands
习作点评
浅析如何提高滁州市城市防洪标准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创新策略分析
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