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2014-10-23 11:28张艳郭书亚尙赏卢广远汤其宁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8期
关键词: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张艳+郭书亚+尙赏+卢广远+汤其宁

摘 要:该文简述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耕作制度、播期、气候条件、作物抗病性有关,并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调整播期、加强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危害。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8-84-02

玉米粗缩病(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发病的植株色浓绿,叶背、包叶有蜡白条状隆起,节间缩短,严重时植株叶片近于对生状,受害植株的雄穗明显缩短或很难抽出,一般减产30%~50%,严重者甚至不结雌穗或有穗无粒,造成绝收[1]。商丘市是黄淮海地区的玉米生产区,常年种植面积超过25万hm2,2000年以来该病害在商丘市时有发生,个别地区发生严重危害。笔者现对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为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1 发生原因分析

1.1 与耕作制度有关 玉米粗缩病的寄主范围较广,许多农作物如小麦、玉米、高粱、燕麦、黑麦和田间杂草如马唐、稗草狗牙根等都是其天然寄主[2-3]。由于商丘市大都采用的是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灰飞虱侵染越冬小麦和杂草形成带毒的灰飞虱,进而侵染夏玉米造成粗缩病的发生和流行。另外,部分县乡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种植结构复杂,田间杂草较多,有利于灰飞虱和毒源的衔接与过渡。

1.2 与播期有关 许多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4-5],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播期显著相关,5月中、下旬播种的玉米发病较为严重,而6月初、中旬播种的玉米发病较轻或没有。由于灰飞虱的第一代若虫在5月中旬开始大量孵化,5月下旬、6月初羽化,正赶上5月中、下旬播种的玉米的苗期,抗病能力弱,造成粗缩病的发生和流行。而6月初、中旬播种的玉米正好错过第一代成虫活动的盛期。

1.3 与气候环境条件有关 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冬季气温偏高,非常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春夏干旱、高温时有发生,高温缩短了病毒侵染后的潜育期和病程,增加了病害在田间的循环,加速了病害的发展;干旱延缓了玉米幼苗生长缓慢,降低了抗病力,延长了苗期的易感时期。以上因素综合起来,易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和流行。

1.4 与作物抗病性有关 近几十年来,由于高产、稳产、优质及其他抗逆性状较好的玉米品种大面积、单一化种植,缩小了玉米的遗传基础,从而丧失了对多种病虫害的自然免疫或抵御能力。从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主栽品种来看,尚未发现高抗玉米粗缩病的种质资源。大面积种植不抗病或抗性差的杂交种是导致玉米粗缩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2 防治对策

2.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保证玉米高产、稳产最有效的措施。然而目前玉米生产中应用的主栽品种中缺少对于玉米粗缩病抗性强的良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同时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育种工作者要从玉米种质资源中筛选抗源或通过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选育抗

粗缩病的玉米,这是当前玉米生产上亟待解决的课题。

2.2 调整播期 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应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根据商丘市的气候条件,春玉米应在4月中、下旬播种,夏玉米应适当延后,以在6月5~15日播种为宜。

2.3 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清除病源,及时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出苗后及时剔除病株;二是合理水肥,培育壮苗,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2.4 化学防治 播种前,用呋喃丹、甲基硫环磷、20%病毒A等内吸杀虫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和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粗缩病的传播。出苗后,对玉米田及附近杂草喷施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g/667m2防治灰飞虱,喷施菌毒清水剂300~500倍液进行粗缩病防治。

参考文献

[1]龚祖埙,沈菊英,陈巽祯,等.我国禾谷类病蓐病的病原问题Ⅷ玉米粗缩病病原的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1,3(1):55-59.

[2]杨本荣,马巧月.玉米粗缩病病毒的寄主范围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3,13(3):1-8.

[3]王安乐,王娇娟,陈朝辉.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5,13(4):114-116.

[4]吉贞芳,王安乐,王建勋,等.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与播期和品种的关系[J].植物保护,1998,24(4):27-29.

[5]成长庚,赵阳,林付根,等.玉米粗缩病播期避病作用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0,8(3):81-82.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该文简述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耕作制度、播期、气候条件、作物抗病性有关,并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调整播期、加强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危害。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8-84-02

玉米粗缩病(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发病的植株色浓绿,叶背、包叶有蜡白条状隆起,节间缩短,严重时植株叶片近于对生状,受害植株的雄穗明显缩短或很难抽出,一般减产30%~50%,严重者甚至不结雌穗或有穗无粒,造成绝收[1]。商丘市是黄淮海地区的玉米生产区,常年种植面积超过25万hm2,2000年以来该病害在商丘市时有发生,个别地区发生严重危害。笔者现对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为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1 发生原因分析

1.1 与耕作制度有关 玉米粗缩病的寄主范围较广,许多农作物如小麦、玉米、高粱、燕麦、黑麦和田间杂草如马唐、稗草狗牙根等都是其天然寄主[2-3]。由于商丘市大都采用的是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灰飞虱侵染越冬小麦和杂草形成带毒的灰飞虱,进而侵染夏玉米造成粗缩病的发生和流行。另外,部分县乡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种植结构复杂,田间杂草较多,有利于灰飞虱和毒源的衔接与过渡。

1.2 与播期有关 许多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4-5],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播期显著相关,5月中、下旬播种的玉米发病较为严重,而6月初、中旬播种的玉米发病较轻或没有。由于灰飞虱的第一代若虫在5月中旬开始大量孵化,5月下旬、6月初羽化,正赶上5月中、下旬播种的玉米的苗期,抗病能力弱,造成粗缩病的发生和流行。而6月初、中旬播种的玉米正好错过第一代成虫活动的盛期。

1.3 与气候环境条件有关 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冬季气温偏高,非常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春夏干旱、高温时有发生,高温缩短了病毒侵染后的潜育期和病程,增加了病害在田间的循环,加速了病害的发展;干旱延缓了玉米幼苗生长缓慢,降低了抗病力,延长了苗期的易感时期。以上因素综合起来,易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和流行。

1.4 与作物抗病性有关 近几十年来,由于高产、稳产、优质及其他抗逆性状较好的玉米品种大面积、单一化种植,缩小了玉米的遗传基础,从而丧失了对多种病虫害的自然免疫或抵御能力。从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主栽品种来看,尚未发现高抗玉米粗缩病的种质资源。大面积种植不抗病或抗性差的杂交种是导致玉米粗缩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2 防治对策

2.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保证玉米高产、稳产最有效的措施。然而目前玉米生产中应用的主栽品种中缺少对于玉米粗缩病抗性强的良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同时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育种工作者要从玉米种质资源中筛选抗源或通过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选育抗

粗缩病的玉米,这是当前玉米生产上亟待解决的课题。

2.2 调整播期 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应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根据商丘市的气候条件,春玉米应在4月中、下旬播种,夏玉米应适当延后,以在6月5~15日播种为宜。

2.3 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清除病源,及时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出苗后及时剔除病株;二是合理水肥,培育壮苗,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2.4 化学防治 播种前,用呋喃丹、甲基硫环磷、20%病毒A等内吸杀虫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和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粗缩病的传播。出苗后,对玉米田及附近杂草喷施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g/667m2防治灰飞虱,喷施菌毒清水剂300~500倍液进行粗缩病防治。

参考文献

[1]龚祖埙,沈菊英,陈巽祯,等.我国禾谷类病蓐病的病原问题Ⅷ玉米粗缩病病原的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1,3(1):55-59.

[2]杨本荣,马巧月.玉米粗缩病病毒的寄主范围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3,13(3):1-8.

[3]王安乐,王娇娟,陈朝辉.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5,13(4):114-116.

[4]吉贞芳,王安乐,王建勋,等.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与播期和品种的关系[J].植物保护,1998,24(4):27-29.

[5]成长庚,赵阳,林付根,等.玉米粗缩病播期避病作用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0,8(3):81-82.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该文简述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耕作制度、播期、气候条件、作物抗病性有关,并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调整播期、加强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危害。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8-84-02

玉米粗缩病(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发病的植株色浓绿,叶背、包叶有蜡白条状隆起,节间缩短,严重时植株叶片近于对生状,受害植株的雄穗明显缩短或很难抽出,一般减产30%~50%,严重者甚至不结雌穗或有穗无粒,造成绝收[1]。商丘市是黄淮海地区的玉米生产区,常年种植面积超过25万hm2,2000年以来该病害在商丘市时有发生,个别地区发生严重危害。笔者现对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为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1 发生原因分析

1.1 与耕作制度有关 玉米粗缩病的寄主范围较广,许多农作物如小麦、玉米、高粱、燕麦、黑麦和田间杂草如马唐、稗草狗牙根等都是其天然寄主[2-3]。由于商丘市大都采用的是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灰飞虱侵染越冬小麦和杂草形成带毒的灰飞虱,进而侵染夏玉米造成粗缩病的发生和流行。另外,部分县乡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种植结构复杂,田间杂草较多,有利于灰飞虱和毒源的衔接与过渡。

1.2 与播期有关 许多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4-5],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播期显著相关,5月中、下旬播种的玉米发病较为严重,而6月初、中旬播种的玉米发病较轻或没有。由于灰飞虱的第一代若虫在5月中旬开始大量孵化,5月下旬、6月初羽化,正赶上5月中、下旬播种的玉米的苗期,抗病能力弱,造成粗缩病的发生和流行。而6月初、中旬播种的玉米正好错过第一代成虫活动的盛期。

1.3 与气候环境条件有关 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冬季气温偏高,非常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春夏干旱、高温时有发生,高温缩短了病毒侵染后的潜育期和病程,增加了病害在田间的循环,加速了病害的发展;干旱延缓了玉米幼苗生长缓慢,降低了抗病力,延长了苗期的易感时期。以上因素综合起来,易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和流行。

1.4 与作物抗病性有关 近几十年来,由于高产、稳产、优质及其他抗逆性状较好的玉米品种大面积、单一化种植,缩小了玉米的遗传基础,从而丧失了对多种病虫害的自然免疫或抵御能力。从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主栽品种来看,尚未发现高抗玉米粗缩病的种质资源。大面积种植不抗病或抗性差的杂交种是导致玉米粗缩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2 防治对策

2.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保证玉米高产、稳产最有效的措施。然而目前玉米生产中应用的主栽品种中缺少对于玉米粗缩病抗性强的良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同时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育种工作者要从玉米种质资源中筛选抗源或通过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选育抗

粗缩病的玉米,这是当前玉米生产上亟待解决的课题。

2.2 调整播期 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应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根据商丘市的气候条件,春玉米应在4月中、下旬播种,夏玉米应适当延后,以在6月5~15日播种为宜。

2.3 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清除病源,及时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出苗后及时剔除病株;二是合理水肥,培育壮苗,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2.4 化学防治 播种前,用呋喃丹、甲基硫环磷、20%病毒A等内吸杀虫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和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粗缩病的传播。出苗后,对玉米田及附近杂草喷施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g/667m2防治灰飞虱,喷施菌毒清水剂300~500倍液进行粗缩病防治。

参考文献

[1]龚祖埙,沈菊英,陈巽祯,等.我国禾谷类病蓐病的病原问题Ⅷ玉米粗缩病病原的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1,3(1):55-59.

[2]杨本荣,马巧月.玉米粗缩病病毒的寄主范围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3,13(3):1-8.

[3]王安乐,王娇娟,陈朝辉.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5,13(4):114-116.

[4]吉贞芳,王安乐,王建勋,等.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与播期和品种的关系[J].植物保护,1998,24(4):27-29.

[5]成长庚,赵阳,林付根,等.玉米粗缩病播期避病作用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0,8(3):81-82.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葡萄白粉病在吐鲁番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