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在38例小儿护理中的应用

2014-10-27 07:15黄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临床护理

黄燕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儿科收治的75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对患儿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的形式,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完全接受率及完全抵触率两方面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部分接受及部分抵触率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加强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医嘱依从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可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19-02

小儿一般年纪幼小,表达能力不强,无法正确表述病情,因此,儿科又被称为“哑科”。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儿科护理的要求更高。我院通过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方式,探讨有效的儿科临床护理途径,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儿科收治的75例患儿,其中男孩41例,女孩34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5±1.4)岁;肺炎27例,腹泻25例,急性肾炎9例,肾病综合征9例,其他5例。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包括患儿入院时向患儿家长讲解住院环境,给予基础抗感染等对症护理,安慰患儿;营造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病室定期消毒、清洁,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保持病区安静,使患儿充分休息;病区设置小玩具、卡通贴画提示语等,以转移患儿对病痛的注意力;严密观察患儿病情情况,发现异常立即给予对症处理,并及时告知医生。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对患儿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的形式,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反应情况。

肢体语言沟通方式包括: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保持微笑,伸出双手,与患儿保持良好、友善的交流氛围;时常对患儿进行抚摸,但要注意取得家属的同意,爱抚动作轻柔,面带微笑,用语轻柔,注意采用儿童易接受的语言,让患儿能够感受到护士的鼓励,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拉近与患儿的距离;注意衣着整洁,从仪表仪态上树立积极的印象;与患儿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转换情绪,不宜太过严肃,保持近距离接触;多与患儿保持眼神上的交流,给予眼神的鼓励;护理动作轻柔、娴熟,增强家长及患儿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1.3 疗效判定标准 据患儿疗效的评价标准[1],对患儿医嘱依从性及接受行为进行评分,评分级别由0~10分。0分:完全抵触,表现为拒绝医治、哭闹、不合作行为;2分:部分抵触,愿意接受治疗,但不配合(表现为部分情绪抵触,但不逃避);6分:部分接受,接受医治,但部分情况谨慎,愿意听从医生建议,但有时保守;10分:绝对接受,与医生关系和谐,对治疗及护理工作过程及环境均不恐惧。

自制护理工作满意调查问卷表,由患儿家属于患儿出院时填写,主要内容包括住院环境、护士工作态度、技术熟练度等,护理满意度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本组患儿依从性进行评价,对照组患儿依从性评分平均得分(4.92±0.9)分,观察组患儿依从性评分平均得分(7.21±1.1)分,两组患儿医嘱依从性平均得分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两组患儿医嘱依从性比率来看,两组患儿在完全接受率及完全抵触率两方面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部分接受及部分抵触率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本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患儿满意度平均得分(91.4±10.8)分,对照组(78.5±9.8)分,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儿童由于年纪多幼小,语言表述不清,无法正确描述病情及病痛,多表现为采用哭闹的形式进行表达;加之患儿对陌生的住院环境、陌生的护理人员及其他病室人员等存在恐惧等情绪的影响,造成患儿对治疗及护理过程多存在不配合、哭闹、逃避等问题出现,加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肢体语言又被称为姿语,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采用身体姿势、动作等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体态语言,虽然与语言不同,不靠声音传递信息,但通过其可视性及真实性的传递,可以弥补语言表达中的“言不尽意”的缺陷。临床研究[2]指出,在护理过程中,适当采用肢体语言,如面带微笑、抚慰等细节动作,会有效缓解患者躁动、恐惧等心理情绪,增强对医生治疗及护士护理工作的配合度,尤其适用于儿科护理过程中。

本研究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加强肢体语言的应用,探讨其对患儿的影响作用。在研究中,护士着重面部、眼神、肢体动作等方式,有效配合语言的力量,加强与患儿的沟通。在面部沟通上,时刻保持微笑,使患儿产生亲切感,拉近与患儿间的距离;幼小的患儿还可采取用手轻轻抚摸等方式,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多采用鼓励的言语,保持眼神坚定,使患儿能够感受到护士的鼓励的态度,提高护理的依从性;同时,配合一定的语言沟通及情绪反应,使患儿能够感受到“护士阿姨”对自己的关心与安慰,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

通过本组研究,患儿的完全接受率及完全抵触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表明,加强肢体语言沟通后,患儿能够明显降低对治疗及护理的抵触情绪,提高医嘱依从性,使患儿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分析认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肢体语言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总之,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加强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医嘱依从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可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现代护理,2012,24(10):89-90.

[2]郑蔚.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23(1):9-10.

[3]都雪林.非语言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441-442.

(收稿日期:2014.08.01)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儿科收治的75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对患儿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的形式,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完全接受率及完全抵触率两方面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部分接受及部分抵触率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加强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医嘱依从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可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19-02

小儿一般年纪幼小,表达能力不强,无法正确表述病情,因此,儿科又被称为“哑科”。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儿科护理的要求更高。我院通过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方式,探讨有效的儿科临床护理途径,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儿科收治的75例患儿,其中男孩41例,女孩34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5±1.4)岁;肺炎27例,腹泻25例,急性肾炎9例,肾病综合征9例,其他5例。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包括患儿入院时向患儿家长讲解住院环境,给予基础抗感染等对症护理,安慰患儿;营造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病室定期消毒、清洁,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保持病区安静,使患儿充分休息;病区设置小玩具、卡通贴画提示语等,以转移患儿对病痛的注意力;严密观察患儿病情情况,发现异常立即给予对症处理,并及时告知医生。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对患儿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的形式,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反应情况。

肢体语言沟通方式包括: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保持微笑,伸出双手,与患儿保持良好、友善的交流氛围;时常对患儿进行抚摸,但要注意取得家属的同意,爱抚动作轻柔,面带微笑,用语轻柔,注意采用儿童易接受的语言,让患儿能够感受到护士的鼓励,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拉近与患儿的距离;注意衣着整洁,从仪表仪态上树立积极的印象;与患儿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转换情绪,不宜太过严肃,保持近距离接触;多与患儿保持眼神上的交流,给予眼神的鼓励;护理动作轻柔、娴熟,增强家长及患儿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1.3 疗效判定标准 据患儿疗效的评价标准[1],对患儿医嘱依从性及接受行为进行评分,评分级别由0~10分。0分:完全抵触,表现为拒绝医治、哭闹、不合作行为;2分:部分抵触,愿意接受治疗,但不配合(表现为部分情绪抵触,但不逃避);6分:部分接受,接受医治,但部分情况谨慎,愿意听从医生建议,但有时保守;10分:绝对接受,与医生关系和谐,对治疗及护理工作过程及环境均不恐惧。

自制护理工作满意调查问卷表,由患儿家属于患儿出院时填写,主要内容包括住院环境、护士工作态度、技术熟练度等,护理满意度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本组患儿依从性进行评价,对照组患儿依从性评分平均得分(4.92±0.9)分,观察组患儿依从性评分平均得分(7.21±1.1)分,两组患儿医嘱依从性平均得分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两组患儿医嘱依从性比率来看,两组患儿在完全接受率及完全抵触率两方面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部分接受及部分抵触率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本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患儿满意度平均得分(91.4±10.8)分,对照组(78.5±9.8)分,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儿童由于年纪多幼小,语言表述不清,无法正确描述病情及病痛,多表现为采用哭闹的形式进行表达;加之患儿对陌生的住院环境、陌生的护理人员及其他病室人员等存在恐惧等情绪的影响,造成患儿对治疗及护理过程多存在不配合、哭闹、逃避等问题出现,加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肢体语言又被称为姿语,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采用身体姿势、动作等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体态语言,虽然与语言不同,不靠声音传递信息,但通过其可视性及真实性的传递,可以弥补语言表达中的“言不尽意”的缺陷。临床研究[2]指出,在护理过程中,适当采用肢体语言,如面带微笑、抚慰等细节动作,会有效缓解患者躁动、恐惧等心理情绪,增强对医生治疗及护士护理工作的配合度,尤其适用于儿科护理过程中。

本研究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加强肢体语言的应用,探讨其对患儿的影响作用。在研究中,护士着重面部、眼神、肢体动作等方式,有效配合语言的力量,加强与患儿的沟通。在面部沟通上,时刻保持微笑,使患儿产生亲切感,拉近与患儿间的距离;幼小的患儿还可采取用手轻轻抚摸等方式,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多采用鼓励的言语,保持眼神坚定,使患儿能够感受到护士的鼓励的态度,提高护理的依从性;同时,配合一定的语言沟通及情绪反应,使患儿能够感受到“护士阿姨”对自己的关心与安慰,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

通过本组研究,患儿的完全接受率及完全抵触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表明,加强肢体语言沟通后,患儿能够明显降低对治疗及护理的抵触情绪,提高医嘱依从性,使患儿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分析认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肢体语言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总之,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加强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医嘱依从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可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现代护理,2012,24(10):89-90.

[2]郑蔚.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23(1):9-10.

[3]都雪林.非语言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441-442.

(收稿日期:2014.08.01)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儿科收治的75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对患儿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的形式,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完全接受率及完全抵触率两方面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部分接受及部分抵触率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加强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医嘱依从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可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19-02

小儿一般年纪幼小,表达能力不强,无法正确表述病情,因此,儿科又被称为“哑科”。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儿科护理的要求更高。我院通过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方式,探讨有效的儿科临床护理途径,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儿科收治的75例患儿,其中男孩41例,女孩34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5±1.4)岁;肺炎27例,腹泻25例,急性肾炎9例,肾病综合征9例,其他5例。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包括患儿入院时向患儿家长讲解住院环境,给予基础抗感染等对症护理,安慰患儿;营造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病室定期消毒、清洁,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保持病区安静,使患儿充分休息;病区设置小玩具、卡通贴画提示语等,以转移患儿对病痛的注意力;严密观察患儿病情情况,发现异常立即给予对症处理,并及时告知医生。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对患儿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的形式,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反应情况。

肢体语言沟通方式包括: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保持微笑,伸出双手,与患儿保持良好、友善的交流氛围;时常对患儿进行抚摸,但要注意取得家属的同意,爱抚动作轻柔,面带微笑,用语轻柔,注意采用儿童易接受的语言,让患儿能够感受到护士的鼓励,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拉近与患儿的距离;注意衣着整洁,从仪表仪态上树立积极的印象;与患儿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转换情绪,不宜太过严肃,保持近距离接触;多与患儿保持眼神上的交流,给予眼神的鼓励;护理动作轻柔、娴熟,增强家长及患儿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1.3 疗效判定标准 据患儿疗效的评价标准[1],对患儿医嘱依从性及接受行为进行评分,评分级别由0~10分。0分:完全抵触,表现为拒绝医治、哭闹、不合作行为;2分:部分抵触,愿意接受治疗,但不配合(表现为部分情绪抵触,但不逃避);6分:部分接受,接受医治,但部分情况谨慎,愿意听从医生建议,但有时保守;10分:绝对接受,与医生关系和谐,对治疗及护理工作过程及环境均不恐惧。

自制护理工作满意调查问卷表,由患儿家属于患儿出院时填写,主要内容包括住院环境、护士工作态度、技术熟练度等,护理满意度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本组患儿依从性进行评价,对照组患儿依从性评分平均得分(4.92±0.9)分,观察组患儿依从性评分平均得分(7.21±1.1)分,两组患儿医嘱依从性平均得分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两组患儿医嘱依从性比率来看,两组患儿在完全接受率及完全抵触率两方面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部分接受及部分抵触率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本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患儿满意度平均得分(91.4±10.8)分,对照组(78.5±9.8)分,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儿童由于年纪多幼小,语言表述不清,无法正确描述病情及病痛,多表现为采用哭闹的形式进行表达;加之患儿对陌生的住院环境、陌生的护理人员及其他病室人员等存在恐惧等情绪的影响,造成患儿对治疗及护理过程多存在不配合、哭闹、逃避等问题出现,加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肢体语言又被称为姿语,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采用身体姿势、动作等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体态语言,虽然与语言不同,不靠声音传递信息,但通过其可视性及真实性的传递,可以弥补语言表达中的“言不尽意”的缺陷。临床研究[2]指出,在护理过程中,适当采用肢体语言,如面带微笑、抚慰等细节动作,会有效缓解患者躁动、恐惧等心理情绪,增强对医生治疗及护士护理工作的配合度,尤其适用于儿科护理过程中。

本研究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加强肢体语言的应用,探讨其对患儿的影响作用。在研究中,护士着重面部、眼神、肢体动作等方式,有效配合语言的力量,加强与患儿的沟通。在面部沟通上,时刻保持微笑,使患儿产生亲切感,拉近与患儿间的距离;幼小的患儿还可采取用手轻轻抚摸等方式,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多采用鼓励的言语,保持眼神坚定,使患儿能够感受到护士的鼓励的态度,提高护理的依从性;同时,配合一定的语言沟通及情绪反应,使患儿能够感受到“护士阿姨”对自己的关心与安慰,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

通过本组研究,患儿的完全接受率及完全抵触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表明,加强肢体语言沟通后,患儿能够明显降低对治疗及护理的抵触情绪,提高医嘱依从性,使患儿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分析认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肢体语言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总之,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加强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医嘱依从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可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现代护理,2012,24(10):89-90.

[2]郑蔚.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23(1):9-10.

[3]都雪林.非语言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441-442.

(收稿日期:2014.08.01)

猜你喜欢
临床护理
面部烧伤女性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