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泛娱乐化现象探讨媒体核心价值观

2014-10-31 02:27朱凤玖
声屏世界 2014年10期
关键词:娱乐价值观受众

朱凤玖

当前,娱乐话题和娱乐新闻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媒体和受众最为热衷和关心的主题之一,媒体之间也因此展开了惨烈的“眼球”争夺战。各类报纸的娱乐新闻版,各家广播、电视的娱乐栏目充斥着各类选秀、暴力和绯闻,花样翻新,沸沸扬扬。一些人也普遍抱有娱乐化的心态,导致很多事件“被娱乐化”。对于媒体的泛娱乐化现象,我们不禁深思对于娱乐话题和娱乐新闻,媒体是否值得“追踪”和“深挖”?媒体应该秉持怎样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应该如何重塑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公信力?

媒体核心价值观

一般认为,价值观是人对周围客观事物(人、事、物)的评价与看法,是人们在处理各种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它体现了人的价值理想,并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有四种,即科学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其中,“实践精神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中,采用价值思维(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评价等)以求得改造世界之价值。”价值观作为一种具有明显倾向性的实践精神,在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作为媒体文化的体现,媒体价值观是媒体对其所报道事件价值实质、构成和标准的认识,也是媒体对其报道对象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媒体价值观对媒体的活动具有规范、激励作用,同时也有引导社会舆论、协调解决社会利益群体矛盾的作用。当前,媒体的泛娱乐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娱乐新闻过度追捧,对娱乐八卦的过度炒作,导致娱乐新闻和娱乐节目泛滥化、低俗化;二是主流、严肃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媒体的泛娱乐化现象使得媒体传播的社会功能弱化,娱乐信息强化,新闻事件煽情化、故事化,导致俗劣唯利,使得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被弱化,引发商业风、浮躁风、低俗风等恶俗新闻报道作风,影响了受众的价值判断,使其错误化、从众化,其社会危害不容小觑。

媒体核心价值观缺失和错位的成因分析

媒体核心价值观是媒体从事新闻工作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不仅体现在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判断,还体现在媒体职业道德建设的规范以及对媒体信仰的激励作用上。当前,造成媒体核心价值观缺失和错位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过度注重商业化,追求经济利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生存带来压力,促使媒体千方百计迎合受众的需求,千方百计地营销内容和广告,并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以获取高收视率、高发行量、高点击量。这可以带来丰厚的广告回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利益的驱使下,“新闻策划”、爆料八卦隐私情感纠纷等娱乐性内容等方法被媒体广泛运用,从而忽略了其应有的社会责任,造成了对新闻职业道德的歪曲与亵渎。

二是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趋向改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日趋高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搞笑、趣味类的娱乐节目和娱乐新闻迎合了人们需要放松、娱乐的精神需求。因此,也为娱乐类电视节目、娱乐新闻开拓了一片天地。娱乐本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正常需要,但是当这种需要被媒体处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逐而泛化、异化时,泛娱乐化就成为把媒体推入低俗化深渊的罪魁祸首。如一些媒体成为娱乐的秀场,各种娱乐节目以及大量娱乐化、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荧屏,甚至在一些重要的会议上,媒体对大政方针不去报道反而对明星代表委员的花边新闻津津乐道。

三是媒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导致。随着新兴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媒体竞争只有出奇制胜才能脱颖而出。因此,不少媒体开始走上娱乐化的道路。为了抢夺有限的注意力,当然要第一时间抢发新闻,并且尽可能制造噱头,吸引关注,从而扩大其影响力,新闻本位的责任观和信息观却很少被考虑,而相对缺乏规范的娱乐新闻恰恰是炮制哗众取宠噱头的最好温床。低俗化的报道取向,在降低媒体品位的同时,也误导了受众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取向。

新闻媒体应秉承什么样的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新闻事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责无旁贷地坚持新闻事业的核心价值观。

其一,作为新闻报道组织,媒体应遵循新闻价值的标准来选择报道对象,坚持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理性的原则向公众报道新闻、提供相关信息。客观全面的反映事实,警惕任何怀有不良动机的信息源,杜绝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任意捏造新闻事实的现象。

其二,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应承担政治宣传、引导舆论、群众动员、教化社会的作用,服务大众、增强社会责任感、尊重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坚持执政党的新闻事业原则,承担为政府服务、维护人民大众根本利益自律性的社会责任,积极引导普遍价值的社会道德观,促进社会风尚的良性循环。

其三,作为产业实体,媒体应该遵循现代企业所共有的一系列价值观。坚持以“诚信、人本、业绩、共享、创新”等为社会思潮,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元素。学会平衡各方利益,兼顾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不同的诉求,传播积极、健康、有益的公共文化内容。

其四,媒体价值观应体现以人为本,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以受众为中心,实现信息的双向流通与反馈。一切新闻报道活动应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媒体要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评价新闻的人与事,在媒体报道的语言措辞上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媒介如何重构核心价值观、塑造公信力

媒体价值观的重构应以引导受众、服务社会为基本出发点,应遵循新闻客观规律,以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为目的,从思想源头上纠正媒体价值观,提高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看待世界、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从本质上消除不良价值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媒体解决当前自身的社会责任困境,促进其健康的发展,也有助于引导受众建立正确的、有意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是媒体应加强“自律”,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和品位,摒弃低俗媚俗之风。媒体应自觉抵制低俗化的新闻报道,积极创造向上的新闻手段,不仅应奉行“顺时而为、顺势而为”的经营战略,而且应强调“内容为王”“重视服务”。遵循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提供更多优质、可靠的新闻,并随着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改进、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重塑媒体的权威性,提高新闻的专业水准。

二是提高新闻从业人员修养,确立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发挥好“把关人”作用。媒体从业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杜绝以俗为雅、崇洋媚外、以无知为个性的错误传播思想。做好“把关人”,重视“核实”,对信息进行有效地选择和过滤,以提高新闻节目内容的真实性和原创度。此外,还应建立公众交流信息平台,使公众有机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对泛娱乐化信息形成舆论压力,使其在传播中不敢逾越道德底线。

三是新闻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建立可操作的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并切实监督执行。媒体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其对国家、政党、公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国家新闻监管部门应根据国情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新闻娱乐化的尺度作出明确规定,使娱乐化新闻向正常轨道发展。此外,还应建立可操作性的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并加强监管和执行,使媒介坚守新闻道德底线,打造健康的媒体文化,创造和谐的视听环境。

媒体价值观是媒体发展的动力,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的信仰、舆论的导向和媒体自身的发展,也体现着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媒介应把握时机,通过新闻报道引导舆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循价值观中对真、善、美的价值要求,不断推进建立规范的、完善的媒体价值观念系统,塑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传播积极、健康、有益的公共文化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媒体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栏目责编:陈道生

猜你喜欢
娱乐价值观受众
我的价值观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娱乐眼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