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型银行综合化经营的业务结构

2014-11-07 13:24宋翰乙张红军丁明星
银行家 2014年8期
关键词:投行银行业经营

宋翰乙 张红军 丁明星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正积极推进综合化经营,加快业务结构转型。为此,回顾国际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变迁历程及现状,分析国际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典型案例,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界定及发展历程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界定与分类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拓展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实现银行、保险、证券各种金融产品边界的不断融合,最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总体来看,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有利于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也有利于银行形成多样性的资产与收益结构,提升银行分散风险的能力,实现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效应。

按照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各项业务与原有银行业务之间的紧密程度,我们将商业银行综合化业务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银行业务高度相关的综合化经营业务,主要为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如汇兑、结算与清算、财务顾问、固定收益类投资、银行卡、担保承诺、代客交易等业务。这类业务在国际银行业开展时间相对较长,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业务内容基本相似。从风险的角度看,该类业务中的大部分属于代客或受托类业务,风险相对较小。第二类是与银行业务比较相关的综合化经营业务,主要包括投行、信托、租赁及保险业务。从风险的角度看,该类业务风险高于第一类业务,如股票承销、债券承销受市场影响较大,部分证券经纪业务(例如做市商业务)要求银行自身持有头寸,存在一定风险。第三类是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关度不高或基本不相关的综合化经营业务,主要为交易及投资类业务,如股票及金融衍生品自营交易、直接股权投资及PE基金等,风险相对较高(见表1)。

综合化经营的历史演进

纵览全球金融业发展演进历程,综合化经营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即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的早期综合化经营阶段、大危机之后的分业经营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新时期综合化经营阶段。

早期的综合化经营阶段。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前,各国对金融业的经营没有太多限制。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主要是跟随客户的需求,从最初的汇兑、结算、存款、贷款,逐步发展到代客理财、代客交易和私人银行业务等,之后又由货币市场走向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出现了不同金融服务之间的交叉和连接,这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

经济大危机之后的分业经营阶段。1929年金融危机结束了美国经济长达二十年的高速增长,一万多家银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大面积破产倒闭,致使美国经济陷入史无前例的低谷。银行经营证券业务成为大危机的罪魁祸首。为此,美国国会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对金融业实施全面管制。之后,日本、加拿大等国也纷纷实行金融分业监管制度,要求银行业和证券业分离。由此,欧美等国家相继进入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时代。

20世纪80年来以来的综合化经营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市场化,国际银行业的利差不断收窄;同时,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也加速了传统银行业的金融脱媒趋势。对传统业务依赖程度较高的商业银行陷入盈利可持续性下降的困境之中。为此,美国和欧洲各主要国家陆续从法律上取消了对综合经营的限制,并最终促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规模重构金融监管制度。

当前国际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现状

经过百年来跌宕起伏的发展,综合化已是当前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一种通行的业务经营模式。当然,不同金融机构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综合化,有些机构的综合化程度较高,有些则较低,相对应的业务结构也不相同。有些机构主要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对与商业银行相关的金融服务业务略有兼顾;有些机构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同时也从事如保险、投行等多种业务。具体来看,在与银行业务高度相关的综合化经营业务方面,如汇兑、结算与清算、代理业务、信息咨询、财务及投融资顾问、代客交易、托管及其他受托、理财等业务,国际大银行普遍开展;在货币市场投资和担保承诺业务方面,国际大银行开展的也较为充分。各大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与银行业务比较相关的、与银行业务相关度不高或基本不相关的业务方面。国际大银行大多数都开展一定规模的直接股权投资、自营债券及证券经纪业务;自营金融衍生品及股票业务自金融危机以来受到一定的限制;部分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如美国银行、富国及汇丰还开展诸如金融租赁、寿险及其他保险等业务。

国际大银行的业务范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整体状况。美国银行业在投行、信托、租赁、保险、交易及投资类业务等方面发展较为成熟,综合化经营范围较为全面。英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更侧重投行、交易及投资类业务。日本和加拿大银行业在投行、信托、租赁、保险、交易及投资类业务方面发展较为平均,但日本银行业更注重债券承销、自营债券和直接股权投资业务,而加拿大银行业更注重证券经纪、债券承销和直接股权投资业务。意大利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较为相似,而德国和法国银行业更侧重于交易及投资类业务,荷兰银行业在信托、租赁及保险业务方面的发展相对更为充分。

国际大型银行综合化经营典型案例

汇丰案例

作为一家长期开展综合化经营的跨国银行,汇丰已形成了稳定而多元化的盈利结构。一方面,汇丰的业务承袭了商业银行(信贷和零售银行)与贸易金融(现金管理和贸易融资等)的传统,并在这些领域保有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汇丰大力开拓投行业务,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融资、咨询、经纪、衍生品交易、资产管理、投资管理等金融服务,并通过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发展高端零售业务。此外,汇丰还积极探索保险业务。与其他欧美大型银行相较,汇丰的保险业务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的收入占比达到15%以上,但投行业务发展相对滞后。如图1,从2007?2013年汇丰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布可以看出,其利息收入在集团收入中的占比维持在50%左右,非利息收入中的手续费收入占比在20%?25%之间,交易收入占比为10%左右,其余收入主要包括保费收入和权益投资收益等。endprint

2008年金融危机后,汇丰及时调整了战略布局。在零售银行方面,汇丰不再强调“环球银行,地方智慧”的宣传口号,转而专注发展18个核心地区市场,并逐步退出美国、东欧、拉美(除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以外)和亚洲的泰国、日本等市场。在消费金融方面,汇丰将逐步处置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的美国消费信贷业务,并最终退出该市场。在非寿险业务方面,汇丰将从拉美的阿根廷与墨西哥、亚太的香港以及东南亚、欧洲、中东、北非等市场全面退出。此外,汇丰还将出售美国、加拿大、中东、英国的PE管理公司和墨西哥的养老金管理公司。而在环球银行与资本市场和工商金融两大业务板块,汇丰则强调抓住全球贸易和资金流持续增长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谋求更快发展。从各业务板块的税前利润分布来看,工商业务及全球银行和市场板块的盈利相对稳定,尤其是全球银行和市场在危机后一度成为集团利润的主要支柱。零售银行和财富管理在金融危机中(尤其在北美地区)遭受重创,但危机后随着部分业务的剥离逐渐恢复。近两年来,除全球私人银行外的三大业务板块盈利能力相当,形成了较为均衡的盈利结构。全球私人银行的发展一直相对滞后,2013年的利润占比不足1%,与国际同业相比不具有竞争优势。

摩根大通案例

摩根大通是一家综合化经营非常充分的金融机构。从2007?2013年收入分布来看,摩根大通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非利息收入占比为38.6%,2013年非利息收入占比已达50.1%。在非利息收入中占相对较高的部分包括资产管理和其他管理费及佣金收入,收入占比在10%?14%左右;交易和私募股权收入,除2008年外,收入占比在5%?10%;卡业务收入占比维持在5%?7%。另外,投行收费以及存款和贷款相关收费占比也基本稳定在5%?6%的水平。可见,除资产管理和其他管理费及佣金收入占比一直较高外,其他主要非利息收入占比都较为均衡和稳定。证券业务收入占比一直偏低,抵押业务收费及其他相关收入占比波动较大。

从业务构成上看,摩根大通业务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即消费者和社区银行,公司与投行,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其中,前两大业务板块是摩根大通盈利的两大主要来源(图2)。从2010年开始,公司与投行业务的盈利增长较为缓慢,年复合增长率仅为3%;消费者和社区银行的盈利实现了较快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33%;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的盈利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3%和5.9%。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危机之后摩根大通的消费者和社区银行盈利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卡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盈利的增长;公司与投行业务的盈利主要来自于投资银行业务,但增长缓慢;商业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占比较低,但增长平稳。

富国银行案例

富国银行是一家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金融机构,2008年金融危机后其综合化程度有进一步提升。从收入结构上看,2008年至今,富国银行手续费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图3)。近年来,富国银行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收入,2008?2013年间,手续费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近20%。其财富管理和经纪业务收入在连续收购扩张后,占手续费收入比重由2007年的5.3%大幅提升至2013年的22.6%,2012年富国银行并购梅林证券,进一步拓展了机构大宗经纪和结算业务。另外,其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占手续费收入比重在2007年几乎为零,在收购的美联银行投行业务基础上逐步发展提高至2013年的4.7%。

从业务板块上看,富国银行有三大核心业务:社区银行业务、批发银行业务以及财富管理和经纪业务。其中,社区银行始终是其最核心的业务,2007年这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63%,2013年占比仍达57%。富国银行通过其美国银行业最庞大的渠道网络和多样化的产品组合积累了强大的客户基础,并通过持续不断的网络布局优化、产品创新和交叉销售,提高网点经营收入和客户贡献,推动社区银行业务持续发展。2007?2013年,社区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仍分别达12.4%和16.4%,体现出了这一业务可持续增长的韧性。富国银行年报称,2013年全年其社区银行每个家庭客户平均使用了6.16个产品,其中有25%的家庭客户使用了超过8个产品,其未来目标是使全体家庭客户的平均产品使用数量达到8个,意味着其平均将向每个现有家庭客户新增销售1.5个产品,这也是社区银行未来继续增长的巨大潜力所在。另外,富国银行同时加快批发银行、财富管理和经纪业务两大板块的发展,2007?2013年,这两项业务的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7.9%、15.7%,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21.9%、23.4%,各自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提高4.8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各自占净利润的比重分别提高5.3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使得富国银行业务结构更加平衡,也促进了其业务的持续增长。

中国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

从1995年开始,中国政府陆续颁布《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构筑了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格局。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各个市场的沟通融合,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信托业分裂的格局出现松动。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2005年,中国金融管理当局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化经营试点”,为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提供了政策空间。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有了很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间业务收入稳步提升,其中财务顾问、资产托管、财富管理等新兴业务收入升幅较快。2013年,中国16家A股上市银行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20.2%,非利息净收入占比提高至23.1%。二是商业银行跨行业投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步伐加快。截至2013年年末,16家A股上市银行中,设立或投资12家基金管理公司、6家投行、10家金融租赁公司、7家保险公司、3家信托公司,及3家消费金融公司。三是初步建立起了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监管框架。如银监会颁布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另外还建立起了防火墙制度,如出台了对关联交易、互保互换等业务的一些规定要求。endprint

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中国商业银行以传统业务为主的结构并无根本改变,贷款在银行资产构成中仍占据支配地位,2013年年底,16家A股上市银行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50.31%。中国商业银行高度依赖利差收入的状况依然明显,2013年16家A股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6.9%。在综合经营方面,仍以银行高度相关业务为主体;在投资银行、信托、租赁、保险等业务领域,仅在监管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了初步尝试,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对于相关度不高或风险较高的业务领域,如证券经纪、IPO则严格遵循监管规定,尚未涉足。

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发展建议

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试点以来的创新发展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与国际大型金融集团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金融机构非利息性收入占比远低于国际银行平均水平,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借鉴国际同业的经验,结合中国银行业自身实践,我们对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商业银行综合化战略是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划应从顶层加以设计。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无论是以英、德等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制,还是以美、日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金融机构都开展综合化经营,这已是一种常态化的发展模式,也是部分大型欧美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大部分业务领域长期占据领先优势的重要支撑。因此,中国商业银行要成为国际一流的金融机构,就需要推进综合化发展,需要从顶层加以规划设计,明确综合化战略定位,提出整体思路和框架;需要以未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创造更多的服务增加值,以有效分散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将综合化经营列入经营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仍将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伴随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不可为继,综合化经营将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依托传统业务资源和客户基础,推进业务和市场创新。同时,要严格按照金融监管要求,根据自身管理能力和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分层、分类、循序渐进、稳妥推进综合化经营,不断增强从多元化市场获利的能力,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要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和集团整体功能。综合化经营不是简单的业务经营边界的扩展,更为重要的是要整合全行的业务资源,丰富扩展集团的自身功能,更好地服务客户,参与市场竞争。为此,我们建议各综合化金融机构要加快形成统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投资银行、金融租赁等不同业务,统筹境内外机构的集团化管理体制,推进综合化业务的发展;要逐步将子公司的发展纳入到集团的整体战略部署和各专业的管理职能之中,进一步完善集团各部门、各分行和各子公司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建立覆盖各分行、各子公司的统一考核激励体系,促进集团整体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要在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重点发展与商业银行能够产生协同联动的信托、租赁和保险等非传统商行业务。商业银行在拓展综合化经营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特点以及风险偏好,确定适宜的经营战略,有取有舍、有进有退。商业银行不能轻易放弃基础性的银行业务,要在巩固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开展与之相关性最高的中间业务。这类业务具有历史较长、开展广泛、风险较低等特点,可以在综合化发展初期,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为商业银行带来稳定的收益,如现金管理、托管、贸易金融、低风险债券承销、财富管理等。同时,根据跨行业业务与原有业务的关联度、互补性、市场范围等因素,有计划、分步骤地统筹开展跨业经营。可优先开展风险较低的信托、金融租赁和保险等,然后逐步深入到风险较高的投行、交易、投资等业务领域。在经营过程中,随着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变化,如果发现已有业务与集团战略不匹配,也要及时调整甚至择机退出。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投行银行业经营
第十五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雷人画语
第十三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乔万强:经营企业经营人生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