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供应链协同视角

2014-11-08 06:09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封俊丽
财会通讯 2014年28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协同供应链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封俊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对ERP人才的培养基本上分为两类,文科背景类高校在进行ERP人才培养时偏管理类ERP人才,如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工科背景类高校则偏软件工程类ERP人才、信息工程与信息系统ERP人才。但各高校由于受专业设置的影响,管理类专业与信息工程类专业很难打破专业壁垒。管理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偏“人文”,信息工程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偏“技术”,这两类专业始终无法实现跨专业的融合,因此,不同类高校、不同类专业培养的ERP人才总是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的ERP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学者已进行了一些前期的研究。孙福权(2007)提出要整合校企资源,构建ERP人才培养的供应链模式;吴祝平(2007)提出了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职业认证三位一体的ERP教学模式;宋萍等(2008)构建了初级、中级、高级三层课程体系,分层次、分模块地将ERP课程体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循序渐进地传授;王舰等(2009)提出了业务流程与ERP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吴兆明(2010)基于“工商融合”的角度提出了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ERP人才培养模式;董红杰(2011)从企业需求的视角构建了民办高校的ERP人才培养模式。冯志波(2013)从ERP课程的原理掌握、软件使用、模拟实践等三个方面建立起三位一体的ERP教学模式。综上所述,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多见,且主要集中在校企联合视角,鲜有学者从供应链协同的视角研究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供应链协同理论基本内涵

最早的供应链协同思想于1960年体现在Clark&Scarf的研究中,20世纪90年代之后,供应链协同理论在世界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笔者认为,供应链协同是为了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目标,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协同制订战略计划、协同实施战术,共同约定并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最终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协调同步,供产销各环节实现价值增值的无缝对接过程。

(一)供应链协同层次结构 从管理层次角度看,可将供应链协同分为战略层、战术层及操作层等三个层次。(1)战略层协同。战略层协同处于供应链协同的最高层,主要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从战略的高度,明确并强化供应链协同的思想,进一步改进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增强整条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并最优化解决供应链协同中的各类问题。战略层协同主要包括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文化的融合、战略目标的协同、风险分担与收益共享等内容。(2)战术层协同。在供应链协同中,战术层协同是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的中心问题,战术层协同主要是业务流程层面的协同。供应链协同管理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打破自身界限,围绕满足最终客户需求这一核心,进行业务流程的整合与重组。战术层协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具有供需关系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需求预测的协同、生产计划的协同、采购的协同、生产制造的协同、物流的协同、库存的协同和销售与服务的协同等活动。(3)操作层协同。操作层协同又称技术层协同。尽管从层次来看,操作层协同处于供应链协同的最底层,但战略层和战术层协同均依赖于操作层协同,它是战略层协同和战术层协同的基础和关键。技术层协同的内容主要包括: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信息的采集、存储与传输等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信息活动平台的构建,信息的智能处理等活动。

(二)供应链协同范围 从供应链协同的实现范围看,供应链协同由两个方面组成:核心企业内部协同和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协同。(1)核心企业内部协同。核心企业内部协同是指为了使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内的各个职能部门、各个业务流程能够服从于总体目标,核心企业内部要实行各种资源、环节的协同。(2)企业间协同。企业间的协同是指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共享需求、产能、库存和销售等信息的基础上,需要根据供应链的供需情况实时地调整计划、执行交付某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若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通高校看做一个服务型企业,那么学生从高中经过高考的筛选进入高校,后经过高校的教育培训,最后进入用人单位的过程完全是一个人才的供产销供应链全过程。将供应链协同思想运用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以使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更强,培养出的人才更贴合市场的需求,最终使高校、用人单位、学生、学生家长实现四方共赢。

二、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供应链模型构建

(一)传统工商管理专业ERP 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供应链模式包括了众多环节,具体而言,是从高中招生开始的,学生经过高考环节,进入普通高校,经过高校4年的教育、培训,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后经过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筛选、录用等环节,最终进入用人单位的供应链全过程,见图1所示。

图1 传统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供应链

这种传统的ERP人才供应链造成了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高校和用人单位各自为政、自我封闭,无法实现ERP人才的供需均衡。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培养目标混乱。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培养目标均定位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经济、法律、现代企业管理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但此定位过于宽泛,高校不考虑自身的特色及生源的特点,全部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规律。(2)缺乏对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需求预测,ERP课程设置混乱。我国大多数高校由于缺乏对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需求的分析与预测,当了解到社会需要ERP人才时,便突击开设ERP类课程。再加上高校不了解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ERP类人才就盲目引进各种ERP软件。比如: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开设ERP相关课程时,专业理论性强的管理类课程偏多,而信息技术类、软件类课程过少。一些高校认为,开设一门ERP沙盘课程就可以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即可培养出ERP高级人才;另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公办高校则认为多开设一些ERP相关课程,尽量选取更多的ERP软件,诸如ERP沙盘模拟系列、分销与零售沙盘、供应链管理沙盘、VBSE软件等实验实训课程,就可弥补信息类及软件类课程开设的不足,就可培养出优秀的ERP人才,结果导致开设的课程杂乱而不系统。(3)ERP课程教学内容重财务、轻运营。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开设ERP课程时,片面追求学生财务技能的提升,将教学中心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财务技能上,如:在进行ERP沙盘模拟课程实训时,学生记账、做账、编制财务报表等活动占用上课时间过多,而企业如何运营,如何竞争、如何进行市场预测、如何实施人、财、物、信息流的统一等活动则占用的精力偏少,这导致ERP沙盘模拟的精髓被忽视了,企业的运营流程及运营规律的把握被忽视了,信息的集成与整合被忽视了,最终学生的其他管理技能没有得到提高。其实,ERP管理软件是本世纪以来众多高校新引进的教学软件,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的问题需要高校及用人单位较长时间的摸索与探索。我国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一般是管理类专业毕业,理论性太强,而实践能力偏弱;他们懂得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但不懂复杂的企业运营,往往是在参加了软件公司有限的几次培训后,匆匆上岗进行ERP相关课程的讲授工作。一旦遇到软件问题及企业运营问题时,只能通过软件公司的技术顾问或管理顾问来解决。

(二)基于供应链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ERP 人才供应链模式重构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人才输入、生产、输出的全供应链过程。笔者以供应链协同为视角,重构了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模式与传统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进入高校后,微观上高校与用人单位协同培养,宏观上由政府调控。首先,高校与用人单位(包括管理软件公司、营利性的企业和非营利性的组织)建立协同培养平台。高校需要先调研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及动态发展趋势;用人单位可出具关于工商管理专业ERP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动态、详尽描述以下内容:用人单位对ERP人才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要求及发展趋势;工商管理专业ERP岗位任职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等岗位说明。当高校征集了用人单位实际岗位的工作说明书之后,经过总结、归纳,再依据高校自身人才培养的特点,高校与用人单位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及人才培养层次;随后协同进行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教学计划的制定;在进行师资的协同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当教育、培训环节结束之后,学生要到合作的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及毕业设计。其次,政府需要在宏观层面对协同平台进行ERP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控及管理。政府的主要工作包括:出台相关政策,如:鼓励高校进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定期出台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供需数据,对学生家长、学生、高校及用人单位进行引导及协调,最终使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培养实现供需均衡。最后,经过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及协同培养平台的培养之后,高校输出的工商管理专业ERP毕业生应能适合社会的需求,最终可以选择入职协同培养平台的合作单位或自主创业或继续深造或进入人才市场,等待社会录用机制的检验。

三、基于供应链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机制

(一)基于战略层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ERP 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层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等类型。基于工商管理专业ERP方向的专业特点及三本院校的特点,可将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课题组前期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及相关信息的处理,可知,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需求包括三个层次,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处于需求最底层的是ERP普通型应用型人才,中间层次是ERP实施顾问或ERP实施工程师,最高层是ERP研发人员及首席信息官。当前,社会上对这三类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不同,对他们的知识、技能要求也不同。总体来说,社会对ERP普通应用型人才需求最多,用人单位要求此类人才懂ERP的基本原理;能熟练操作ERP的相关软件;具备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维护及信息化处理的技能,能胜任计算机信息管理类岗位的要求。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与社会对信息化及企业资源计划的重视,营利性企业及非营利性的组织对ERP实施顾问也越来越多。企业或非营利性组织要求此类人才能将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成功地实施、运用到组织的运营流程中,并对ERP相关的硬件、软件及业务流程进行持续的支持与保障。基于此,企业或非营利性组织要求ERP实施顾问应掌握多项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地将ERP软硬件、管理、网络技术、企业或非营利型组织的业务流程、行业知识、沟通技能完整地呈现。处于金字塔最顶层的是社会对ERP研发人才及企业首席信息官的需求。此类人才一般是从ERP实施顾问通过职业生涯发展晋升上来的。社会要求此类人才能完美地将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能将营利性企业、非营利型组织的运营特点及常规的管理技术、ERP软硬件、网络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鉴于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将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经济、法律、现代企业管理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针对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为ERP普通型应用型人才及ERP实施顾问。

(二)基于战术层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ERP 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在战术层协同主要指ERP人才培养在教学生产环节的协同,包括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协同师资进行人才培养。

(1)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复合人才,工商管理专业ERP方向的教学计划应符合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的特点,考虑当地产业特点,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笔者设计了“3+1”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表1 工商管理类专业ERP“3+1”人才培养模式

如表1所示,大一阶段是基础课程学习阶段,考虑到工商管理类专业ERP方向的特点,高校应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大二及大三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两年,在这两年,学生要经历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培训。可建构“3+1”人才培养模式将经管类专业课、信息类课程及ERP相关课程进行区分。经管类专业课可以提高学生的管理知识储备、提升管理技能;信息类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及具体的操作技能;而ERP相关课程则可提高学生的资源计划技能及资源整合技能,综合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与技术技能。在ERP相关课程中,除了学生必须学习的ERP原理与实务及ERP软件营销管理之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以下管理软件,诸如:制造业背景较强的高校版ERP沙盘模拟;突出企业营销的高校版分销与零售沙盘;突出供应链整合的高校版供应链管理沙盘;侧重商业社会环境的高校版VBSE平台。大四是学生将前期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具体企业环境的重要一年,这个时期,学生可进入协同平台的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实践,此段时期的实习、实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进入企业某个特定的部门,比如人力资源部门或财务部门或生产部门或采购部门,作为用人单位的一员进行实战学习;二是需要培训企业版的ERP管理软件,可选择侧重制造业的或侧重供应链整合的或侧重商业社会环境的管理软件进行培训。

(三)协同师资进行ERP 人才培养 鉴于目前高校ERP师资受专业壁垒限制,教学水平不高且不能学以致用的状况,协同平台应进行师资的共同培养。ERP师资上岗之前,应接受软件公司及其他协同单位至少为期六个月培训,熟悉ERP理论,熟知各种软件的操作流程及不同性质组织的运营规律;随后需要经过软件公司的技能认证及协同单位的管理技能认证,成为该软件公司的特聘培训师及协同单位的特聘管理人员之后才能在高校上岗。此时,合格的ERP教师不仅是高校的讲师,是软件公司的培训师,更是与不同性质用人单位有合作关系的管理人员。当然,到学生进入大四需要实习、实践时,如何熟练操作不同性质组织的ERP管理软件,如何支撑各种组织的业务流程,这不仅是作为“双师”及特聘管理人员的高校教师的职责,也是各用人单位的责任。

(四)基于供应链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ERP 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的建立涉及到高校经管实验中心的建立及高校ERP协会的建立。随着近几年社会对应用型复合人才需求的增长,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经管实验中心,购置了一套或多套ERP管理软件。高校在购置软件时一定要明确相关问题,考虑自身人才培养层次,有针对性地购置高校版管理软件,充分考虑地域行业特点及人才的去向,有选择地购置管理软件。高校ERP协会是近年来随着ERP沙盘大赛在全国的推出之后,一些高校新出现的学术性协会。利用该协会,可以进行高校版和企业版ERP沙盘模拟的实战,协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利用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不同专业的ERP知识及技能的交流与提高;可以实现师生的协同,教师可以利用培训时间找出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该协会,还可以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协同,利用ERP协会发现的问题,解决用人单位现实问题并进行管理软件升级。

[1]冯志波:《“三位一体”ERP 教学模式探析》,《财会通讯》(综合·上)2013年第8 期。

[2]侯淑霞、钟敏:《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上)2011年第6 期。

[3]董红杰:《ERP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 期。

[4]崔平:《无锡市制造企业ERP 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17 期。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协同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