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评话书场的模式、运营形态及多重关系

2014-11-10 05:30肖淑芬XIAOShufen
价值工程 2014年30期
关键词:茶社书场说书人

肖淑芬XIAO Shu-fen

(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 225002)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2,China)

0 引言

扬州评话于2006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这也同时昭示它已进入了“被保护者”的行列,所以,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扬州评话的基本形态是徒口演说故事,只使用醒木和扇子等简单道具,运用扬州方言进行说表。扬州评话的传播范围包括了以扬州、泰州、镇江为中心的江苏大部分地区,并传播至上海等地。

对说书艺术而言,书场是十分重要的。著名评话艺术家王少堂于1956年在上海演出时就因为“临时书场”的不适,过后说自己说了一场“瞎书”。可见,在评话艺术中,书场并不仅仅是一个经营场所,更是一个说书人与听书人交流的艺术平台。这里,主要探讨扬州评话书场的模式、经济运营形态和书场中的各种关系。

1 书场模式

广义地说,书场即是说书之场所。但说书的场所也是有区别的,历史上曾出现了露天书场、堂会书场、茶社书场和专业书场,发展到当下又有了社区书场等。

先看露天书场。最原始的说书场所基本上就是在街头巷尾。明末清初的张岱在《陶庵梦忆》卷四中就曾描绘过扬州当年“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的情景。但这种露天书场每逢天气恶劣便不能运作。再看堂会书场。所谓“堂会”,就是主人家里的房子。嘉庆时人林苏门在《邗江三百吟》中说,按扬州习俗,无论大小人家,凡遇喜庆事,必请评话艺人来家里说书。应该说,说书艺术从露天到登堂入室是跨越了一大步。再看茶社书场。茶社书场即是在茶馆里设书场,听众边喝茶便听书。扬州的茶社历来就颇多。《邗江竹枝词》中就有“邗江遍处是茶坊”之咏。而且,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十一记载,扬州评话艺术的祖师柳敬亭就经常活动于茶社中了。还有专业书场。专业书场人们又称之为“清书场”。清书场与茶社书场的区别在于,清书场常年均有艺人演出,并设有固定的书台;茶社书场则并非天天说书,书台也不必如专业书场那般正式。发展到今天,扬州书场基本上是专业书场的模式,但又分为不同的情况。条件最好的是大型剧场型的,它可以做任何艺术表演的场所,自然评话也可以在这里演出。次之则是在图书馆、办公楼里开设的书场,这样的书场随时可以开设,也随时可以撤销。再次之则是社区书场,因为听众越来越老龄化,所以,一些社区在活动室里设了书场。这类书场比较简陋,可以根据听众数量的变化而随时调整。

2 运营形态

扬州评话经济上的运营形态,经历了最初的现场收费、后来的门票制以及当下的义务说讲。

露天书场资费少得可怜,堂会书场因家境而异,但资费颇丰。要考证历史上最具书场代表性的书场经济形态,“茶社书场”比较典型。茶社可以分为荤茶社、素茶社和书茶社三种。荤茶社即卖茶水,又卖点心菜肴。素茶社又叫“清茶社”,一般只卖茶水。书茶社就是书场的第三种形态——茶社书场。书茶社通常上午卖茶,下午说书。

早年的书场不是收门票,而采用中途收钱的方式。书说到一半便中场休息,这即为收钱时刻,钱放在一个大碗里。休息结束了,这个收钱的大碗就放在艺人旁边,结束后,说书艺人与茶社分账。

解放后,书场改用了收门票的经营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门票的价格也发生了变化,从0.2 元到后来的2 元钱一张不等。近几年来扬州评话已经进入了义务演出的新时期,也就是说取消了门票。

由此可见,扬州评话十分繁荣的时候,它的经营模式是以经济收入为基本前提的。而随着扬州评话向“遗产”靠拢,它已经失去了经济方面的优势,但当下的人们已经从历史的高度看到了加强对它的保护的重要性,所以,义务性的传播已是扬州评话书场的常态。

总之,书场的变化,折射了扬州评话由微至盛、由盛至衰的发展历程。

3 多种关系

在书场中有多种关系存在,其中,书场经营者与说书人的关系、说书人与听书人的关系是在扬州评话的发展中相互制约的链条关系。

首先来看书场经营者与说书人的关系。说书人每欲讲新书,书场老板事先要在各街巷张贴海报,以招揽听众。既然为说书人做了宣传,为说书人提供了场地,有的还提供食宿,那么,与说书人共享书资便是必然的了。有四六分、三七分、二八分,也有按单、双日分的,这主要看说书人的名望。

这种关系中有雇佣的因素,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雇主和雇工的关系。一般意义上的关系,雇工只是打工而已,雇主只剥削他的劳动力;而书场老板与说书人还有另一层利益链:说书人自身的威望、能力和资源能给书场带来更多的收入、更大的利益,所以,与一般的雇工相比,书场老板对说书艺人会更加关照、友好。

在书场中,说书人与听书人的关系也是扬州评话发展链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说书人的功力如果不够,听书人是不买账的。扬州评话书场中有一个“捧大碗”的习俗。某年,有一位说书先生说的是武将带兵打仗,其中说到了“马”,但收场时有一位听客居然端起了装钱的大碗并口中大喊:“请先生还我马头来”,这是因为说书者没有交代武将冲锋时收起宝剑换成长枪的细节,那么,宝剑岂不会把马头砍掉吗?于是,“捧大碗”就成了听众制约说书人的手段,是给说书人颜色看。正因为如此,扬州评话艺人对自己说的书是不敢怠慢的。

总之,书场在扬州评话的发展史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的存在模式、运营形态和其间的各种关系,都与扬州评话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在传承扬州评话艺术的过程中,加强书场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清]李斗著.王军注.扬州画舫录[M].中华书局,2007.

[2]汪景寿,王决,曾惠杰.中国评书艺术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3]赵昌智.文化扬州[M].广陵书社,2006.

猜你喜欢
茶社书场说书人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我的样子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百姓书场重新开门迎客
Max讲故事——说书人
基于“情绪记忆”的茶社插画和灯具设计研究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的说书人——师陀《说书人》解读
扬州书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与发展前景
茶社、酒楼与咖啡馆:民国时期上海知识群体的休闲生活(1927—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