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厘清的四个问题

2014-11-12 07:00吴绍珍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吴绍珍

[摘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政治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厘清以下四个问题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至关重要。

[关键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的深入发展,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意识形态领域也是风云激荡。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由于代表着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对现实问题持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期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加之五花八门西方政治思潮的涌入,多样化社会思潮在我国空前活跃,这些多样社会思潮相互交织,激烈交锋,竞相争夺话语权、主导权和合法性,并试图影响社会实践。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加以正确、有效的引领,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我们党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

为此,我们党以高度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的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一时代课题。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自觉培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任务。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历史实践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和稳定器。没有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主导价值观,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基础,导致人心涣散、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可见在相互激荡世界文化的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保障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有吸引力,别国就会自动向它靠拢;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支配了国际政治秩序,她就必然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对内的凝聚力势必受到影响,对外则很难占领所谓‘道德制高点。没有一个富有竞争性的政治价值体系,在国际上很难得到全面的尊重。”(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和反映了13多亿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主导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现时代的价值诉求。它具有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功能。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方向,是我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走历史必由之路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地反映了我国实际和时代的特点,是科学的、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精髓和高尚道德水准的科学真理。其自身结构引导着系统不断地朝着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统帅部位、中心部位、精华部位和基础部位去发展,以发挥其主导作用,巩固其主导地位。我们的党和国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旨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主导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它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从而使社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并从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目标。新世纪我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和政府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推进措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民,它要求我党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社会主义国家服务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步入小康,社会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但城乡间、区域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等深层次矛盾凸现,让民众对这一实践“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的质疑加深,追问实践的价值与人的生存意义问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回答了人民的利益不只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基本人权、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坚持从人的本质科学理解基础上来谈人的价值,从实际出发,把实现社会主义终极价值追求与现阶段基本价值追求相协调,把人的解放建立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着力于解决社会生产与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新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与人的全面发展进程相一致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应以公平、公正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为出发点、归宿和检验标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反映和表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协调,逐步实现城乡平等、官民平等、教育平等,消灭剥削、消除贫穷,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社会全面进步最终实现人民群众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均衡而全面的发展。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要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和要求,是关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成败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和灵魂。面对我国社会意识的多样化倾向,我们必须意志坚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读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特点,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变化的社会实践,才能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认清本质,明确方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断增强主动性,提高预见性。牢牢掌控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2)胡锦涛强调:“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3)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和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群众的理论,天然具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需要,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引导人民群众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上,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紧密联系起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普通群众,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导向和实践的指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思维水平,提升民众的科学理论素质,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人民群众析事明理、解答疑惑,澄清理论是非、明辨前进方向,让理论真正掌握群众,从而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意。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价值观联系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要部署和紧迫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第一要务。

四、实践养成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表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即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民众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都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展开、发展和完成的,脱离实践的理论只是空想,毫无意义。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一个根本属性。

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它不仅确证着人的存在,而且证实了主体的能动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不能仅仅被写在纸上、挂在嘴边,而应该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掌握并践行,离开了实践活动和整个社会实践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变成毫无意义苍白无力的空洞教条。一切再伟大的构想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人民群众的实践养成。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在实践中所创造的新事物,其中蕴藏着人的本质,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没有了实践活动,任何意义的社会文明和价值都是不存在的。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创造价值的过程就是人的实践过程,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根本源泉和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熔铸在人民群众思想和行动中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就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享受价值的过程。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进程中,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才能被人所认知,使“三个倡导”更加深入人心,实现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人们内心自愿自觉接受的行为准则并日益外化为人们的行动指南。人民群众就会在这一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激励下,将其内化为自我个体思想道德支配下的自觉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着主体所倡导的思想要求、道德规范,发挥积极的社会效应,进而在实践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全社会遵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养成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各级政府部门、企业教育机构等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在思想上、认识上和工作中统一起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人们生产生活实践和精神世界塑造的方方面面,做好长期规划与近期安排,工作上狠抓落实,行动上增强自觉,锲而不舍、常抓不懈。通过中国梦主题宣传,名人善举、讲文明树新风等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宣传和普及活动,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生动局面,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

注释:

(1)裴敏欣,《“软实力”也是强国之本》,环球时报,2004年4月16日。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网,2006年11月13日。

(3)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84-685页。

(4)《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0页。

猜你喜欢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三严三实” 做师生满意的党员干部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