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办刊 与时代同行 铸中国梦想

2014-11-14 02:17朱庆昌
海燕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文学期刊海燕办刊

朱庆昌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应邀来到大连参加纪念《海燕》杂志创刊60周年活动。在此,我代表辽宁省作家协会向《海燕》杂志社的主管主办单位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报业集团以及杂志社的各位同仁致以最诚挚的祝贺! 向参加纪念活动的各位领导、作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敬意!

六十甲子,岁月芳华,《海燕》以永不疲惫的翱翔身姿走过了一条充满荆棘与荣光的不平凡道路。创刊于1954年1月的《海燕》杂志,是中国最早的地方纯文学刊物之一,是大连乃至辽宁文学界的骄傲。

六十年来,《海燕》始终立足大连与辽宁本土,与人民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共出版发行400余期刊物,发表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她始终站在中国原创文学的前沿,与时代生活同步,秉承文学性、当代性、人民性的办刊宗旨,立足现实土壤,关注百姓生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特色,在我省乃至全国文学界都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几代《海燕》办刊人牢记光荣使命,坚守清贫寂寞的文学事业,在大连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广交作家朋友,深耕文学沃土,刊发了既具有深厚精神内涵、又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学作品。

不仅如此,《海燕》还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者。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从新时期到新世纪,许多在全国产生影响的大连及辽宁作家,都是从《海燕》起步的,如小说方面的邓刚、达理、宋学武、庞泽云、孙惠芬、津子围、陈昌平、张鲁镭等;散文方面的素素、张大威、高海涛、赵冬妮等;诗歌方面的阿拜、梁臣祥、苏浅、宁明、默白、玉上烟等。可以说,《海燕》为大连文学事业发展、为文学人才储备、为推进辽宁文学大省、文化强省建设做出了令人难忘的贡献。

纵观六十年发展,《海燕》以杂志为平台、以人才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其所蕴含的文学内涵和品牌文化凸显,呈现出自己独有的品牌特色:

一是紧跟时代,立足本土。《海燕》杂志坚守大连乃至辽宁本土,以文学的视角,把握时代脉搏,捕捉时代生活新思潮、新问题,反映中国人民的当下生活,所刊载的作品时代气息浓郁,敏感地触摸时代人生世相。杂志更多地团结本地作者,积极为大连文学界培养人才,为辽宁文学储备新生力量,并且注重挖掘大连、辽宁乃至东北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出具有鲜明本土品牌的纯文学期刊。

二是勇于担当,关注民生。《海燕》杂志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为民请命”的思想精华、文学关注民生疾苦的文学传统,同时将文学肩负的时代使命,将作家的文学责任和社会担当视为根本,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杂志抛弃小情调、小痛痒和作家的自娱自乐,关注老百姓的疾苦,关注底层人的生存困境,深情感悟广大人民群众的苦痛、奋争和欢乐,以文学的力量记录人民大众的真实生活、真实体验,用文学的力量诉说社会生活万象,塑造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象。

三是兼容并蓄,吐故纳新。《海燕》杂志不断学习,接纳新思维,秉持开放包容的办刊理念,不断开阔办刊视野,尝试新的办刊形式,注重栏目设置的丰富性包容性,吸纳各类文学思潮和流派的优长,丰富自身办刊经验。同时,杂志也在探索全媒体信息时代文学的接受特点,以及文学期刊的市场化运行特点,注重文学稿件的可读性、实效性,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新世纪文学接受新特点、读者群的新特征。如专门开通了“海燕博客圈”,吸引网上的作者和读者,以此打开杂志的视野。

在这样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我们辽宁作为文学大省,正经历着一个从数量到质地高速发展的时代,从观念到实践巨大变革的时代,正行驶在建设文学强省的道路上。文学期刊作为重要的文学载体、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在文学强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省作协更是积极支持文学期刊的发展建设。在此,我出提三点希望:

一是文学期刊要反映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基本要求,肩负历史重任,坚持为人民办刊的导向。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我们的文学期刊就是要反映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肩负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在办刊实践中就是要坚持好为人民办刊的导向,怀百姓情感、写百姓生活,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将刊物办成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为更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更广泛的群众所接受的文学载体。

二是文学期刊要反映时代精神,社会发展主流,唱响时代主旋律。文学期刊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生活的底部,探索新时代新问题,确立弘扬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办刊思路。特别是我们辽宁的文学期刊,更要有敏锐的文化目光,坚守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辽宁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站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上,与时代同呼吸、共进步。

三是文学期刊要坚守道德准则、坚守艺术品位,以文学的力量铸就中国梦想。我们的文学期刊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一定要坚守社会道德底线,为读者提供表达真善美的精神产品,提供蕴含着国家民族未来无限希望和憧憬的作品;同时,还要坚守艺术品位,探索纯文学进一步适应读者群和阅读习惯的改变,走一条有特色的个性化发展道路,以文学引领精神世界的力量铸就我们的中国梦想。

作为辽宁省作家协会,我们对包括《海燕》杂志在内的省内文学期刊寄寓了深深的期待,期待你们以刊物为平台,刊发更多的优秀作品,培养更多的文学人才。为了多出精品力作、多出文学人才,建设文学强省的伟大共同目标,我们省作协也要力所能及地为刊物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尽可能地创造多面方条件,促进文学的大发展大繁荣!

来宾们、同志们、朋友们!回首《海燕》六十年,几多风雨,几多挑战,几多耕耘,又几多收获!六十年,《海燕》风雨兼程;六十年,《海燕》厚积薄发。六十年承载的不仅是怀念和回味,更多的是展望和期待。我们为文学那个永恒的梦想欢聚在一起,面对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祖国,面对文学的深情召唤,让我们再次吹响集结号角,重新出征!

猜你喜欢
文学期刊海燕办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河南文学期刊社长(主编)座谈会在开封举行
Friendship
文学期刊从未,也不曾离开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新形势下文学期刊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