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属于会说话的人

2014-11-14 21:45骆媛媛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5期
关键词:敌国善者秦师

骆媛媛

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者汤姆士指出:“说话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径。它能使人显赫,鹤立鸡群。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爱戴,得人拥护。它使一个人的才学充分拓展,熠熠生辉,事半功倍,业绩卓著。”他甚至断言:“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最近,教读文言经典名篇《烛之武退秦师》,我觉得正是烛之武的能说会道成就了他厚积薄发的美名。

晋、秦两个大国围郑,郑国无力抵抗,存亡系于一线之间。烛之武最终答应举身赴国难去劝说秦国退兵时是“夜缒而出”,即不敢白天去,也不敢开城门走,可见当时情况有多么危急。烛之武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退秦师,存郑国。如何使秦师退却?最佳切入点:利益。孟子感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邱吉尔直白地表白“我们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吕祖谦在《乐莱左传博议》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穆公此次出兵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利。因为这次战争本和秦就无关,是晋发动的,秦抱的是来“捞一把”的态度。所以秦关注的是他的利益,烛之武这一点看的很准,因此张口闭口是利益。秦穆公愿意听下去,这样烛之武就有了说退他的机会。

处处替秦着想,烛之武采用了先破后立的方法。两国处于矛盾最尖锐的战争时期,敌国的使者前去见对方的君主,首要的任务不是开门见山式的劝说,而是努力使对方消除戒备之心,愿意坐下来听你说。好个烛之武,存亡系于一线之间,一个弱国的使者去见强大敌国的君主,烛之武即没有一味求饶退让,更没有强横撒泼,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先送给了对方一顶“高帽子”,满足一下对方的虚荣心。秦晋两国围郑,我们郑国本来就知道要灭亡了。这句话烛之武就明确地传达给了秦穆公这样一个信息:自己此次前来不是为了“事实上已经灭亡”了的郑国。这就打消了秦穆公的戒备之心。烛之武至始至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晓之厉害:亡郑、秦有害(邻之厚,君之薄)而无利(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舍郑、秦无害有利(共其乏困);晋无厌,对秦不利(将焉取之?)。让对方觉得处处为自己考虑,这样的话可信。

以史为鉴,言出告诫,挑拨离间。联盟一旦破解,兵可自退。秦晋联盟并非铁板一块无懈可击,从驻军(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就可看出其貌合神离。在取得秦穆公信任的基础上进而离间,说晋无信(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说晋无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揭露其争霸的野心,提醒了秦穆公,这样不但退了秦师,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秦派兵保护)。“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掩卷沉思,这样的辩士还有很多,触龙在国家危机时刻,冒着被“唾其面”的危险,挺身而出计计相扣,让太后正中圈套;唐雎面对强大的对手,将生死置之度外,临危不乱凛然正气,让秦王理屈词穷:晏婴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凭三寸不烂之舌让楚王无地自容;他们都是会说话的人,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不动神色说其利害,丝丝入口变其理屈,将计就计乱起方寸,简明扼要击其软肋,着实令人佩服。

《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体现了战争中进攻的最高艺术的话,那么在大厦将倾,危如累卵的时刻能够不战而从容不迫地、机智巧妙地说服对方,那自是最高境界了!无数成功者的事实证明,敢于当众说话,善于说话是事业成功的催化剂,成功属于会说话的人!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中学)

猜你喜欢
敌国善者秦师
神人高华健
六韬·武韬·文伐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 第11章 良知未泯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论语》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
从成语“秦晋之好”看《烛之武退秦师》
日冬奥会主席称英语是敌国语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