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绍地区明代民居特征简述

2014-11-15 03:33徐学敏
中国名城 2014年11期
关键词:绍兴宁波特点

徐学敏

摘 要:以往学习调查中国建筑遗产,着眼点多放在宫殿、寺庙、陵墓等大型建筑上,而在我国总建筑体系中,民居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样式。现以宁绍地区明代民居为研究对象,揭示为适应江南水乡的地形、气候,宁绍地区采取因地制宜进行选址和材料利用的方法。此外,宁绍地区明代民居普遍采用敞厅、天井、通廊和重楼等形成,构成开敞通透、内外有序的建筑布局,这些工艺技术都是无数建筑工匠在建筑实践中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应当继承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宁波;绍兴;明代民居;特点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11-53(5)

民居是中国建筑历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的习惯称呼,是相对“官式做法”而言的,与人民生活及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不同的生活习惯、建造技术等,使各地的民居建筑形成了各种独特的地方风格。对宁绍两地的明代民居进行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当时当地的人民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并反映出同时期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和水平。

1 宁绍地区明代民居遗存现状

在明代,地处浙江东部的宁绍地区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14个县分别由绍兴府(越州) 和庆元府(明州)管辖。

明代宁绍地区的文化兴盛,尤其在明中叶,浙东宁绍地区蟾冠折桂者称雄海内,名士迭起的局面随之形成。首先表现在大批中高级官员登上政治舞台,达官分布之密,为同时期其他地区望尘莫及[1]。大屋顶数量和分布与科举人士说是同构的。宁绍地区自明代起,形成了连续300多年的科举人才金三角,留存至今的大型古建筑,仅慈城就达55万平方米[2]。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记载,宁波明代民居遗存约有45处,绍兴市约有32处[3]。宁波明代民居分布最为集中的是在江北区慈城镇,而绍兴的明代民居则集中在越城区,现各取典型做特点分析。

1.1 两地典型的明代民居遗存

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原为慈溪县城,自唐代以来,街巷民居便按照“井”字形规划布局,从历史发展遗迹看,直到明清时期,这里还是相当繁荣的。现以明代的钱宅、冯宅、姚宅、莫宅、大耐堂等为例,详见表1。

绍兴市的明代民居遗存主要分布在越城区和绍兴县,其中越城区最为集中,共有10处明代民居遗存。越城区历史悠久,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迁都建城于此,是绍兴市政治、文化、商贸中心。现以区内吕府、莫宅、何宅、邱宅及谢宅等几座反映明代时期地方特色的典型民居为代表做一分析说明,详见表2。

2 宁绍地区明代民居自然环境

位于宁绍地区东西部的宁波和绍兴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到民居基址的选择、位置朝向和材料利用等。

2.1 基址选择

宁波位于浙江省最东部,宁绍平原东端。其西部和西北是四明山脉,西南和南面是天台山脉,北部及东部是杭州湾和东海,中间为河网平原。由发源于山区的奉化江和余姚江汇合为甬江,最后流入大海。对外的陆路交通不便,但内部河网发达,利用河道和水运接上浙东运河,可直达杭州,北面的大海既是天险也是出口。历史上宁波就曾利用海运进行对外贸易,通过浙东运河深入内陆[4]。

绍兴位于宁绍平原西部,会稽山北麓。越城区境也是地处平原水网地带,平水江、漓渚江、南池江、坡塘江自南而北,流经区内;浙东运河,以东西向分别贯穿区境南北部。境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自宋代起绍兴水上运输就十分兴旺,堰通江河,津通漕输,航殴舶闽,浮鄞达吴。

同为江南水乡,宁绍两地的水资源都很丰富,两地明代民居从选址到具体设计都与水道密切结合。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用于饮用、洗涤、防火。而与杭州、嘉兴、吴兴一带常做成骑楼式的河街不同,宁波、绍兴一带临河民居多为直接濒水建筑。绍兴的临水民居几乎不受营造法式的束缚和制约,大多为下层民众所居住,因为占地面积小,临水民居经常有“借天不借地” 的现象,向外悬挑以争取空间。小巧的乌篷船在河道里穿越,造就了绍兴水乡特有的风貌。绍兴的深宅大院多远离街道,因为这些民居的“布局特征就牢牢地记载着姓氏大家庭的生活烙印。这种深宅大院,聚族而居,纵横对称,平面规正,体现了封建伦理制度的本质”[5]。

宁波慈城与绍兴城四周水网畅通环境不同,它三面环山,面向平原,县城规模也不如绍兴大,城外由于护城河包围,城内只有满足民居水用交通的小河道,故而慈城典型的明代民居,都有面向大道(街路)背贴水系的特点,且独自组成院落的比较多,有的甚至在一个区域内若干个院落组成群体。

2.2 位置朝向

因所处纬度及特定气候条件所致,浙江风向春夏季多东南风,秋冬季多西北风。朝南或东南可以在冬季接受良好日照的同时抵挡北来寒风,在夏季可以避免日光直接射入室内并接受夏季凉风。宁绍两地的明代民居一般均朝南坐北,但也有个例为朝北坐南,如绍兴的莫宅,推断应受地理位置所限,而慈城的明代民居朝向都是坐北朝南。

2.3 材料利用

同在江南水乡,气候温暖湿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木材和黄土就组建成为两地明代民居所采用的主要材料。由于靠山面水,烧柴及沿山建窑方便, 砖瓦材料多在山区就近生产,而城市用砖则靠附近砖窑供给。所以宁波、绍兴等沿海地区不用夯土墙,而用砖墙。据记载,当时宁波用砖往往由奉化供给,绍兴、杭州等地用砖由萧山供给。除了核心的木结构部分,大多用砖石做外墙,石板做地面,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分隔墙则以芦苇或竹材做泥壁的骨架,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装修时桐油和漆用得比较普遍。

岁月变迁,从明代遗留到现在的民居一般都是用材质量高、不易塌倒的大住宅。它们所用的木料都是比较粗壮硕大,尤其是前厅等主体建筑用材都特别讲究,体现了“以客为尊”的儒家思想;生活区的后楼、厢房等的用材,没有像主体建筑所用的那般粗大。从总体上看,注重厅、堂、轩、门楼的雕刻装饰,而后楼、厢房则以素面为主。endprint

3 宁绍地区明代民居风貌格局

3.1 整体风貌

明代,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由于人口众多,江南的建筑都极节省占地面积,而在层高上下功夫,整体风貌也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两地的民居不论是豪门深宅还是农家小院,民居装饰以雕刻为主,祈福装饰往往选择梅、兰、竹、菊和以掌故、传说、神话为题材的雕饰。为防止发生火灾时火势蔓延,墙上均高耸马头墙以隔断火源。

小青瓦,白粉墙,乌黑或深赭色廊柱,加上房屋之间的流水荡漾,如一幅水墨画,形成了宁绍地区民居的建筑风貌特征,与水镇的环境相得益彰。

3.2 平面格局

从目前所遗存的明代民居看,绍兴地区平面格局都是呈长方格局,少则二进,多的达五六进,一般住宅可有二到三条平行的轴线,如吕宅就有三条纵轴线(南北向),东西向尚有“马弄”与“水弄”之分。

宁波慈城建筑则多为二进至四进,也是呈长方形的格局。每个四合院的建筑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可以集中解决每进屋宇通风、采光、排水等问题。又因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这类大宅院的特点都是内部讲究,外观森严封闭,在布局上突出强调对称,庭院前后连串,通过前院到达后院,“主”、“次”、“内”、“外”区分得很清楚,反映着封建社会的“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宗法思想。

绍兴、慈城所有宅院中有一个共同点,即院落的每一进建筑都是硬山造屋顶,单檐人字坡屋面,唯独后一进均为重楼建筑。在一个院落中,台门大都设在正中,也有的设二个台门,即头门朝南,进入后有照壁,向西置二门,这才进入院内。慈城钱宅就是一处典型的实例,厅堂是家族血脉承续的中心场所,在平面上处于的核心地位,宅院的中心轴线从台门起沿厅堂的中线绵绵延伸,厅堂两侧则为厢房,是主人及家庭成员生活居住的场所,由于后进主楼为重楼且前后门贯通,便于在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通风换气。

4 宁绍地区明代民居建筑工艺及技术

建筑的工艺技术包括了大木作和小木作等。大木作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民居的梁架、斗拱、柱等都属于大木作,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小木作是指中国古代建筑中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明代民居中归入小木作制作的构件有门、窗、隔断、栏杆、外檐装饰及防护构件、地板、天花(顶棚)、楼梯、龛橱、篱墙、井亭等。

4.1 开间设置

民居建筑的面宽和进深是依住户身份、经济和人口状况而定。绍兴明代民居的开间的设置在3开间至7开间不等,深有2至7进之别,如莫宅为3开间,何宅为7开间。慈城明代民居建筑与绍兴开间基本相同,但在3至5开间的布局中有的还加2弄,成为事实上的7开间,这类备弄面宽特别窄,而进深与其它开间一致。

4.2 梁架与进深

凡是设厅堂的大户人家明间梁架均采用抬梁式,而次、梢间则采用穿斗式,这一点绍兴与慈城是一致的。进深与梁架的设置是有直接关联的,绍兴的吕宅明间梁架用七架梁,莫宅、邱宅、谢宅明间都用五架梁。慈城民居亦与之相同。另外慈城与绍兴都有前后廊,这样便使得进深加大,使用更为宽畅。

4.3 柱式与柱础

柱础的配置是根据柱式而制作的,目前在绍兴与慈城两地所用的柱子,情况基本相同,共有两种,即为圆柱和方柱,柱头都有收分,有的还有侧脚(何宅)。这两类柱式从目前保存的遗存看,方柱仅仅用于檐柱(包括前后檐柱),上有收分且都配置方础,如绍兴邱宅、慈城的钱宅(甲弟世家)等。除檐柱外,其余柱式皆为圆形,柱头也有收分,大多配置扁圆形或鼓形石柱础,个别还有帽式石础等。

4.4 斗拱配置

在所有明代民居中,斗拱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为承重,二为装饰。在明代前期建筑中,使用1斗3升等规制的斗拱,大多施予中、前、后的檩枋之间,以承重为主。从目前保存的绍兴与慈城建筑看,各间脊檩下都采用2至4欑斗拱。明间4欑,次梢间2欑,在梁柱间使用雀替和丁头拱。

另一种属于装饰性的斗拱,俗称“枫拱”,慈城冯(冯岳)宅的台门上除了实用斗拱、丁头拱配置外,还使用与承重没有关系的枫拱,这类拱雕刻纹样,纯属装饰性的。枫拱始于唐代,沿用至宋元,原均无雕饰,唐制规定非常参官不得造轴心舍及施悬鱼、龙凤、瓦兽、通脊、乳梁装饰,至明制公侯梁栋斗拱,桅桷用彩色绘饰,能用枫拱装饰显示了当时慈城冯氏作为名门望族的地位。

4.5 照壁与台门

照壁是与大门配套的建筑,其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景物,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嵌刻在上面的吉辞颂语,不仅具有装饰性,更是主人身份和心志的标志。

在绍兴有单独的照壁,也有依附于山墙或围墙上的。砖砌的门楼,雕花的墙饰,承载着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也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关注和想象空间。[6]

慈城的甲第世家的照壁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在宅前设置照壁,已经说明主人的身价与地位,照壁墙面嵌斜砌磨方砖,规律有序,周边有各种花果的纹样装饰,包括明代常见的勾连纹,底座用石作雕刻为基础,庄重朴实。

最具代表性的台门属慈城冯宅彩绘台门,台门前原置一对石狮子,惜已被损,结构为五开间硬山造,明间平身科有斗拱四朵,靠柱边各施半朵。柱头斗拱为十字科,雀替与枫拱等采用透雕手法,刀法精巧,配以彩绘梁枋,极具装饰性。

4.6 门窗特色

两地的民居,尤其是平面布局采用纵深布置的临水民居侧墙都不开窗,这样便于与邻户靠近,内部的通风采光则依靠院内的天井来解决。临街一面的窗都设得比较高,以排除外界的视线干扰。

保存下来的民居大木作都比较完整,但小木作的门、窗,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缮,幸存的标准器还是有的,如慈城的姚镆故居中的方格直棂窗,上部为方格扇,下部板裙,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风格。而桂花厅的次间中除了保存有风格简洁古朴的传统方格窗外,还有明代的荷叶窗墩,线条生动流畅。endprint

民居中所使用的石制漏明窗也同样雕琢精巧,样式有有栅栏漏明窗、四蝠漏明窗、福字漏明窗等,大多寓意吉祥如意,采用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用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及连绵不绝的万字纹和回纹等图案来表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

4.7 彩绘装饰

从保存的台门彩绘说明除了梁、柱、枋外,在雀替、门楣、斗拱、拱板以及明间门框的板壁上都绘了彩绘。彩绘题材内容除了水草、朵云外,主要有丹凤朝阳、白鹤牡丹、麒麟、卷草、几何纹和旋子画等。所施色彩主要有白、红、黄、绿等彩。前几年色彩仍很鲜艳,反映了建筑实用与装饰的统一性[7]。

慈城冯宅和绍兴何宅不但在民居明间梁枋上满绘彩绘,而且在廊轩上也有彩绘。另外绍兴谢宅的梁架上也有施彩绘。这说明明代宁波、绍兴民居建筑中彩绘装饰是十分流行的,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彩绘特征的主要题材为云龙、云气及龙凤等,说明当时社会对龙凤这一类吉祥物的崇拜。

5 结语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通过对宁波慈城镇与绍兴越城区的典型明代民居特点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同为宁绍地区的二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制宜的建筑文化特色。作为港口城市的宁波,文人富商多,城市建筑上饱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绍兴位于浙江古越文化圈的核心地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一度成为南宋临时都城和明末鲁王监国之所的城市,则更多地反映出对礼仪规制的讲究。对这些古代建筑的特点分析是研究各门历史科学的实物例证,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参考文献:

[1] 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文化研究,1999,(4).

[2] 丁俊清,杨新平.浙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浙江省分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9.

[4] 蔡丽.民居原型与宗族结构——宁波民居的原型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3).

[5] 唐葆亨.江南水乡:绍兴民居[J].建筑学报,1992,(9).

[6] 王军云.中国民居与民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7] 林浩.宁波明代民居建筑鉴析[M]//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东方建筑遗产.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于向凤endprint

猜你喜欢
绍兴宁波特点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一图读懂宁波
绍兴大闯关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人文绍兴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