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纳归因理论在大学生激励工作中的应用

2014-11-18 11:39徐涤非
青年与社会 2014年23期
关键词:激励大学生

【摘 要】韦纳归因理论作为心理学重要理论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实践领域。高校教育工作者若能在大学生激励工作中引入韦纳归因理论,可提高激励工作的实效性。文章在介绍韦纳归因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论述了韦纳归因理论对大学生激励工作的意义,探讨了韦纳归因理论在大学生激励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韦纳归因理论;大学生;激励

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某种行为或倾向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的因素、维度、效果等进行了深入考察和研究。他的归因理论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实践领域。在激励大学生方面,韦纳的归因理论亦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三维归因模式”思想

韦纳认为,个体对自己在某种情境下表现出来的行为具有归因的倾向,而且这种归因是复杂和多维度的。他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将自己行为的成功或失败归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其他(如他人的帮助、环境的影响等)。韦纳按照这些因素的性质,将其归纳入三个维度之中,即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从原因源来看,能力、努力程度和身心状况是内部原因,任务难度、运气和其他因素则属于外部原因。从稳定性上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程度、运气、身心状况及其他因素则是不稳定的。而从可控性上看,只有努力程度是可控的,其余因素都是个人无法控制的。

(二)归因方式因人而异

人们在不断归因的过程中,将逐渐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归因方式。在韦纳看来,归因方式因人而异,人的个性差异和经验会影响人们的归因。例如,高成就动机的人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为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将失败归结为任务难度或运气等外部因素;低成就动机的人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为运气等外在因素,将失败归结为能力等内在因素。乐观的人对未来成功的期待更高,他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内在能力),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不够、策略不佳)。

(三)归因影响行为

人们对成败的归因会引起一系列情绪反应和期望变化,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当人们把成功原因归结为“不间断的努力”这个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时,就会产生自信和自豪感,认为只要继续努力就会获得更大的成就,对未来的成功抱有期望;而当把成功归结为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运气时,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和惊喜感,对下一次的成功不抱有期望。如果人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任务难度太大”这个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时,就会减少挫败感,安慰自己失败并不是自己的过错,在今后面对同样问题时不会做出太大努力;而如果把失败归结为“努力不够”,就会产生羞愧感,会加倍努力以改变现状。

二、韦纳归因理论对大学生激励工作的意义

(一)为激励主体开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激励主体即激励的实施者,在高校中主要指学校教育工作者,激励客体即指在校大学生。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定型,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自我的认知也并不全面。加之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难免出现偏差。这就对激励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激励主体尽量全面、客观地了解激励客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采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方法。引导激励客体对成败进行正确归因正是激励主体开展工作的突破口之一。韦纳的归因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归因和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可为激励主体实施激励提供科学依据。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激励工作的针对性

学校的教育者在开展激励工作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常规思维模式、心理活动规律和个人发展意向来制定激励目标,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韦纳的归因理论揭示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归因方式,且归因方式是其人格特征的一部分。学校教育者可在这一理论的启发和指导下关注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求职等方面的行为表现,观察学生习惯性的归因方式,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从而增强学生的满意度,提高激励工作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促进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之间的良好沟通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韦纳归因理论的指导下,可以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模式产生共情。当学生感觉到教育者能够理解他后,更容易坦陈内心想法,表达愿望和忧虑。这种良好沟通在激励工作中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作为激励主体的教育者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后,可知道什么样的激励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以及怎样实施激励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激励客体即大学生在与激励主体进行良好沟通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防备,减少逆反心理,愿意并主动接受教育者所给予的激励。

三、韦纳归因理论在大学生激励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把握学生归因风格,采用恰当的激励策略

每个学生的个性、成长经历、处事方式都有所差异,归因风格也千差万别。例如有的学生从小就在学习、运动、艺术等方面表现优异,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他在遭遇失败时会倾向于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或运气不佳。有的学生则一直比较自卑,认为自己缺乏天资或能力,当取得成功时并不认为自己的表现有多突出,而认为是运气使然。因此,激励主体应当注意个体的差异性,主动去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观察他们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时产生的心理倾向,准确把握学生归因风格,选择合适的激励策略来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比如,对于非常努力却总习惯将成功归结为外部原因的学生,激励主体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并告诉他们获得成功是其不懈努力的结果,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而针对颇具天资却不肯努力的学生,当他们面临失败且将原因归结为运气不好时,激励主体则要明确指出失败是学生努力不够的结果,告诫他们要通过努力来争取成功。endprint

(二)改变学生不当的归因模式,引导其进行合理归因

大学生在对成败进行归因时,经常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形成不恰当的归因模式,这会降低人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值,影响人对下一步行为的选择。因此,作为激励主体的教育者需要改变学生不当的归因模式,引导其对成败进行合理归因。例如,“女生找工作难”已基本上成为了社会共识。在这种社会共识的影响下,一部分女大学生在遇到就业困难后就倾向于把失败原因归结为“这项工作不适合女生”、“招聘方不想要女生”等,放弃了自身努力。针对此类情况,高校教育者要改变学生这种将求职失败归因于外界客观因素的归因模式,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并反思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是否存在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等问题。可通过向学生们介绍成功就业的女大学生的事例等方式,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积极信念,促使女大学生正面应对就业难的问题,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手段。这样就引导学生把失败归因于那些可改变、可控制的因素,提高她们在求职中的信心,达到有效的激励效果。

(三)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实现自我激励

积极的自我激励能让一个人充满前进动力,有效应对来自外界的阻碍。自我激励的基础在于充分了解自己的身心特点,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归因方式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人们的自我认识是否准确。有的学生很了解自己的能力,当他遭遇失败时能够对失败原因进行理智分析,反思自己究竟是没有努力还是任务难度过大。而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在获得成功时习惯性认为是运气好或受到他人帮助的缘故。无法正确看待和评价自己,就难以从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中获得自信,更难以进行自我激励。激励主体可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在学生遭遇成败时帮助其客观看待外界因素的影响,着重教导其从自身能力天资、努力程度入手,分析内部因素在成败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增进对自我的了解程度,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增强自信,实现自我激励。

(四)激励主体纠正自身归因偏差,提供积极暗示

大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教育者观点的影响。例如某一来自农村的学生未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辅导员在帮他分析失利原因时可能会从学生过去的学习背景入手,指出农村教育资源有限、英语教学质量较低,那么学生在听到这样的分析后,会倾向于认定自己英语能力本来就比别人弱。当学生把考试失败原因归结为能力问题,且相信能力在短期内无法快速提高时,就可能在下次备考中放弃努力。因而辅导员除了有上述考虑之外,还需关注该生在准备考试时,是否尽了最大努力、是否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在考试过程中是否受到了干扰等。只有对学生成败原因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分析后,作为激励主体的教育者才能向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制定切合实际的激励目标,实施有效的激励策略。激励主体在修正自身归因偏差的同时,还要向激励客体提供积极暗示,表达对激励客体的信任和期待。学生在接收到这些信息后,会对自身产生一个更加正向的评价,并乐于改变自己,使自己符合教育者对自己的良好印象。

四、应用韦纳归因理论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考虑韦纳归因理论的不足之处

韦纳的归因理论虽然较前人而言有了较大突破,但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比如韦纳将成败因素归结为能力、努力、运气等六个因素,这可能并不充分。毕竟人是复杂而又感性的,很难找到一种理论来解释人的所有行为和心理动因。因而在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激励时,要充分考虑学生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否与韦纳归因理论相契合,是否能用韦纳归因理论来解释学生的动机和行为。当发现超出韦纳归因理论可以解释的范围时,要善于结合其他科学理论来解决学生的问题,采用恰当的方式实施激励。

(二)尽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运用韦纳归因理论时,应充分考虑到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尽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在将成败原因归结为努力时,就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谨慎处理,如果教育者在学生完成简单任务时即对他们提出表扬,那么学生会认为老师对他们的能力并没有多大信心,继而会因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而感到沮丧。可见,激励主体在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激励时,一定要再三考虑激励方式是否恰当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而不能凭借一种激励方式应对所有状况及所有激励对象。

总之,韦纳归因理论在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成就动机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高校教育者作为激励主体,应当在大学生激励工作中妥善应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对成败进行合理归因并正确认识自我。

参考文献

[1] 付建中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 奥姆罗德著,彭运石,彭舜等译.教育心理学(第四版)下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韩仁生.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2).

作者简介:徐涤非(1990- ),女,山东潍坊人,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激励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