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120年历史反思

2014-11-20 11:19
北京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清军洋务运动

文 李 丹

日本,中国历史上曾视其为“蕞尔小邦”,民间称其为“小日本”。然而,就是这一弹丸小国,曾于1894年发动了对大清国的“甲午战争”,打得大清国陆军一败涂地,水师(北洋)全军覆没,迫使中国含屈忍辱,与之签订《马关条约》。这段历史,至今想来仍是羞愤难平。

日本,中国历史上曾视其为“蕞尔小邦”,民间称其为“小日本”。然而,就是这一弹丸小国,曾于1894年发动了对大清国的“甲午战争”,打得大清国陆军一败涂地,水师(北洋)全军覆没,迫使中国含屈忍辱,与之签订《马关条约》。这段历史,至今想来仍是羞愤难平。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战胜大清,在日俄战争中战胜沙俄,打败了两个老牌大帝国。不禁令人深思,日本,国小人稀,其成为世界列强的原因何在?究其原因几多,但大和民族的好学善学,学习他国之优秀,不畏自我改变,奋发图强,是成就其长足发展的核心精神。

日本学强 大清自大

日本具有悠久的对外学习传统,谁强就学谁!这是日本求学之根本精髓。纵观历史,中国人最熟悉的是他们派出一批批“遣唐使”来我大唐学习,而且,一学就是持续的二百六十多年。其实,比唐还早,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基本统一了日本列岛的日本大和朝廷,就多次到南朝。581年,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国自西晋末以来近三百年分裂战乱的历史,经济恢复,社会安定,文化繁荣。为学习吸收中国先进文化,以图强国,日本摄政的圣德太子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先后4次派出“遣隋使”。紧接着,日本又在“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唐朝,在唐太宗的“贞观盛世”、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派遣更加众多的“遣唐使”前来勤勉学习。

遣唐使团的使节由日本朝廷从优秀的官员中选任,成员主要是留学生、学问僧。此外,有医师、乐师、画师及各行业工匠,皆是个中翘楚。初期使团人数每次二百余,以后增至五百余。从公元630年至895年的265年间,日本派出遣唐使团共12次,几乎与有唐一代共始终。遣唐使团广泛学习我国的思想、文学、艺术、工艺、宗教、风俗、法律、典章制度等,我国的唐朝时期,可以说就是日本历史上的“中国文化热”时期。遣唐使团人员回国后,推动了日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的革新,诗歌、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在日本传播,留唐的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的偏旁和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

派遣唐使出国学习并非易事。首先是政府财力负担重,派遣一次遣唐使团从任命使臣、遴选留学人员到出发,需张罗两三年,包括造船、备衣食药物、置办礼品、筹措使臣薪俸和留学人员在唐的费用等等。还有生命危险,海上遇到惊涛骇浪是常事,惊涛骇浪会把木船摧为两截,遣唐使团往返日本,几乎每次都有船只遇难,唯有一次来去平安。这些,都不能阻止日本向外学习的意志。至大唐衰落,日薄西山时,日本才终止派遣遣唐使。

“遣隋使”、“遣唐使”不是藩国来纳贡称臣,而是中日两个统一国家的正式交往,日本谦恭学习得实惠,中国受人尊敬也有面子。

从唐到清,中间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金元明,中国社会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儒教意识形态讲忠孝节义、伦理纲常。清朝康乾盛世,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然而,天朝却并不领先世界。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英国以“光荣革命”成功、翌年出台《权利法案》为标志,胜利结束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从1733年(雍正十一年)开始到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持续了一百多年的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1775年(乾隆四十年),美国打响独立战争枪声,发表《独立宣言》,经过8年努力,于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独立建国。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统治,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经过41年的反复斗争,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如此这般,造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

大清朝沉浸在盛世之危机中。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的乔治·马戛尔尼勋爵率领一个由八百多人组成的庞大使团访华。这时的乾隆爷正在承德避暑山庄,准备过他的83岁庆典。得知有化外小邦的使节远渡重洋前来祝寿,龙颜大喜,迭下旨意,盛情接待,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皇家园林等活动。但是,当得知英使在向乾隆爷行三跪九叩大礼的问题上有争执时,乾隆爷龙心不悦;又得知马戛尔尼此行并非一意祝寿,还有两国通商及与通商有关的一系列诉求时,便以皇帝向天下臣民颁发谕旨的形式,给英王回信,断然拒绝了英方的要求。乾隆爷道:我天朝上国物阜民丰,不需要什么互通有无。而且,对马戛尔尼带来的六百件礼品也视若不见,那礼品,是当时英国高精尖的现代工业产品,代表了他们先进的科技水平。或许可以说,大清国推开了送上门来的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国家交流来往的历史机遇。互通有无尚且不需要,遑论向外人学习。由此可见,两国元首的对外学习观之不同。

学习西方 各取之法

当时的日本跟中国一样,都是现代文明不开、经济社会落后的东方国家,也都是被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国家。1853年,也就是中国受鸦片战争之辱的13年后,美国海军准将马休·培里率美国舰队,长驱直入,开进了日本的江户(今东京)湾,以大炮威胁日本当局开放国门。铁甲军舰威震日本,被迫答应美国的开国要求,翌年,日本与美国于横滨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和大清在鸦片战争之后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一样,这也是日本与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国门一开,其他西方列强纷纷跟进,也向日本提出通商要求,英国、俄国、荷兰等都与日本签订了亲善条约。这件事,史称“黑船事件”。黑船事件使日本被迫结束了闭关锁国的时代,也导致日本知耻后勇,素有传统的学强之精神再次得到迸发。

日本学强之目标,理所当然地由中国转向西方。学西方、图国强,日本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1867年的“大政奉还”,政权从幕府归至天皇,翌年改元“明治”,故称“明治维新”。维新涉及日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教育、军事、交通、司法、宗教等广泛的领域,是一次全面西化的改革,最终于1885年实施内阁制,1889年确立立宪制,历时二十多年。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废除了同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唯一保持民族独立且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的资本主义国家。

鸦片战争之后,几乎与日本明治维新同时,1861年大清国也开始了一场旨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从学习的规格和动机上看,似乎也较日本为低,但是,总算是放下了天朝上国的身段,开始向西方学习。

洋务运动历时三十多年,1895年因甲午战争完败而告终。洋务运动之所作为,主要有兴办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如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企业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等形式。洋务运动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洋舰,建立了大清国拥有新式武器装备的陆军和海军(北洋、福建、南洋舰队),皆按“洋法”操练。洋务运动还设立“同文馆”,可以说是一所外语学校,培养翻译人员。

洋务运动也可视为一次改革,但是,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洋务运动的失败命运不可避免。问题出在其“中国特色”的指导思想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体”,就是政治体制及其意识形态。坚持这个已落后于时代的“体”,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学一些“夷之长技以制夷”,这种只学枝叶,不学根本,只学皮毛,不学全部,只妄图强军事、经济,不搞政治体制变革所造成的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不可能获得成功。

学习上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日本明治维新学西方,是全盘学习,包括学习西方先进国家制度的内核,可谓取法乎上,就算打点折扣,也能得到虽不是最好但也很不错的结果。中国洋务运动学西方,只学技术皮毛。同样是向西方学习,日本和中国的学习效果孰优孰劣,在随之而来的甲午战争中得到检验。

甲午之战 中日对应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世界列强之一。对外扩张,日本制定了“大陆政策”。吞朝鲜,占台湾,进满蒙,亡中国,是其大陆政策环环相扣的步骤。甲午战争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爆发的。

甲午战争共进行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

“平壤战役”由双方陆军作战,于1894年8月打响。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有17000人,进攻平壤的日军也将近17000人,双方战力旗鼓相当。但是,平壤地形有利于居守势的清军,不利于处攻势的日军;清军还得到了朝鲜方面明里暗里的支持。所以,应该说,平壤战役的态势清军较日军占优。然而,战役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清军主帅叶志超畏敌如虎,贪生惜命,在战局胶着的状态下,竟然下令全军撤退。日军在清军的退路上设伏,撤退的清军乱作一团,近两千人毙命,五百多官兵被俘。平壤战役以清军大败告结,以后的6天内,清军狂奔500里,一口气逃至鸭绿江边,渡江回国。日军则高歌猛进,占领朝鲜。

“黄海海战”爆发于9月16日上午,北洋军舰护送四千余名清军入朝后返航,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港)附近的黄海海面,遭日海军联合舰队截击,双方开战。当时日海军投入的战舰有12艘,北洋水师有军舰10艘及附属舰8艘。海战激战5小时,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广甲”5艘战舰,死伤官兵千余;日舰队“比睿”、“赤城”、“西京丸”、“吉野”、“松岛”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六百余。战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下令北洋舰队躲在大本营威海港内,不许巡海迎敌,日本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

第二阶段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江防之战”,10月24日,日军30000人进攻鸭绿江北岸的清军。清军有官兵28000人,与日军战力对比也算半斤八两,而且清军以逸待劳,隔江据守,态势占优。但是,各路清军不服诸军总统宋庆的调度,加之平壤战败,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战心。不到三日,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是10月24日开始,日军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历时12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击溃清军进占金州(今大连金州区)。7日又不战而得大连湾,清军已望风而逃。21日,日军进攻旅顺,当时旅顺清军有七统领,前敌营务总办龚照临敌逃命,七统领中三统领也相继潜逃,约13000名清军不能抵敌,日军占领旅顺,屠城4日杀中国居民两万余。

第三阶段是威海卫之战。转过年来的1月下旬,日军25000人在山东半岛的荣成登陆,威海陆地悉数被日军攻占,北洋水师大本营刘公岛成为孤岛。躲在港内避战的北洋军舰遭日军猛烈炮轰。水师提督丁汝昌、“镇远”管带杨用霖拒降自杀,“定远”管带刘步蟾亲手炸沉自己的军舰也自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的学习,就此终止。

应该说,甲午战争清军完败,将士中却仍有可歌泣者。如:平壤战役中,高州镇总兵左宝贵临阵指挥,激战阵亡;黄海海战中,“超勇”沉没,舰上官兵大多牺牲,管带黄建勋落水拒救,从容死难;“致远”管带邓世昌率舰撞向日舰“吉野”,誓与敌同归于尽,被敌舰炮火击沉,全舰官兵殉国,仅7人遇救;“经远”号以1舰敌日4舰,被敌击沉,官兵200余人除16人遇救外全都阵亡,管带林永升、帮带大副陈荣和二副陈京莹皆中炮牺牲。威海卫之战中,丁汝昌、杨用霖、刘步蟾也可圈可点,可赞可颂。

从甲午之战比看中日两国之国情,不禁令人惊叹和发人深省。

战争前夕,日本需要大量金钱在军力上超过大清,天皇带头戒奢向简,每天不吃早饭,节省资金,文武百官也都拿出薪水的一成贡献国家,发展海军和陆军。百姓无钱唯有力,皆有舍身为国之志。日军士气高涨,攻无不取,战无不胜。虽然扩军备战、军备竞赛并不是好事,但如此举国一致、上下同心的精神,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明治维新的成功,而成功的关键又在于其国家制度。

反观大清,纵使进行了洋务运动,但是,落后的国家制度未改变。更有,皇太后慈禧腐败,虽每顿御膳二百道为虚言,但她在甲午战争时期,动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为庆祝自己60岁寿辰却是实情,这与日本天皇的节俭形成了鲜明对比。大清官自为官,民自为民,国家与我何干?国家只是爱新觉罗家的。大清的军队,尤其是陆军俱无战心,更无斗志,这与日军斗志昂扬又形成了鲜明对照。甲午之败后,又有庚子拳乱、八国联军入侵,大清被迫签订了灾难深重的《辛丑条约》。痛定思痛,大清学习革新,进行戊戌变法。可是,变法仅仅百天,慈禧认为那是走邪路,老佛爷不许改变祖制,这样,又没有学成变法。悲乎哀哉,大清!

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本文行至此,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学习是不是生产力?本人不敢妄提论断,但是,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能出强战斗力,这一点,在甲午战争中得到充分体现。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清军洋务运动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浅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近三十年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洋务运动评价内容的演变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偏袒日本的经济原因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