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演出市场繁盛之初探

2014-11-21 04:46唐云
剧影月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扬剧剧团扬州

■唐云

扬剧演出市场繁盛之初探

■唐云

在电视、电脑、手机覆盖全球,各种渠道的各种信息充斥人们视听的今天,戏剧这个古老的文化样式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无独有偶,扬剧,作为一种地方戏,这个小剧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扬剧演出市场的繁荣更是盛况空前,远超人们的想象。有人称之为“扬剧文化现象”。分析、探索产生这一文化现象的背景、成因,对于举一反三地模仿,对于触类旁通的借鉴,应该是有百利而无一弊。

一、深化改革,为扬剧市场的繁荣注入了活力

上个世纪,扬州地区和其他地方一样,基本是一县市一剧团,剧团性质大多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养人排戏,剧团经费贴补他用。随着事业转企业的改革的深入,那种大锅饭,等靠要,多演少演一个样,演与不演一个样的状况被打破,一种前所未有的扬剧现象出现:

首先,是个体剧团如雨后春笋,在职人员自由组织和合理流动成为可能。剧团转制,降低了民营剧团成立的门槛,一些有志经营剧团的人都拉起一杆大旗,自主经营演出。原在团人员看到他们丰厚的回报,也都奋不顾身跳下“海”去,有的签了留职停薪,自缴“五险一金”合同。有的直接放弃一切,背水一战。据不完全统计,扬州地区三县(市)三区,人口446万,近10年,一下子成立了民营剧团达23个(这还不包括三四个人一组演折子戏的扬剧民间艺人)。其次,剧团转制,自主经营充分调动了演职员的演出热情和积极性。由扬剧界主要演员为支撑成立的民营剧团,每个团每年演出都在300场以上。扬子江唐云扬剧团尤盛,2012、2013年,该团每年演出达540场左右,一天两场是常事,一天三场也不是稀罕事。演职员按能力按场次拿报酬,最棒的一线演员年收入达14万,最少的以搬运道具为工作的也有四万以上 (这还不包括主家管饭、剧团接运费用),这就远远大于原来在国营团的收入。于似乎,凡有一点作为的都纷纷办团,与其牛扣桩上也是老,不如趁着好时光拼一把。

据不完全统计,从事扬剧演出的队伍应有3000多人,他们活跃了这一方舞台,这一方舞台也养育了这一方儿女。

二、为民服务,是扬剧演出市场繁盛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人们解决温饱又步入小康,物质生活丰足后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又加上中国人传统的红白喜事请个戏班子来热闹几天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家中有大事请剧团上门演出已成了现实。这种小剧团(一般30人左右)搭台演出,是放大了的堂会演出模式,主人家请剧团门庭热闹,有了面子,乡邻免费看戏捧了场,皆大欢喜。下一回另一家也如法炮制,这就形成了一种风气,谁家办大事不请个剧团就失了面子。通常一场演出附近几个村都来看白大,互相轮转过来,花一次请剧团成本,可以看几十台甚至近百台戏不等,还是很合算的一件事。再加一些企业家、在外成功人士,衣锦还乡,酬谢乡邻,请个剧团连演三天六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样扬剧演出市场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为了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全剧团之间加大了竞争。一是表现为争夺名角。有名的小生、花旦各团高薪聘请,既被高薪聘请那就要拿出些本领回报那些粉丝票友乡亲。这样,各名角常常形成一定的观众群,或曰粉丝团。他们保持与名角的联系,名角走到哪里,粉丝开车跟到哪里,这样台上台下都感到荣耀。这种高薪聘角粉丝崇拜,也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新人成长,有的新人主动拜师学艺,有的积极挑大梁经受锻炼,这便形成了扬剧演出队伍人才济济的局面。

剧团竞争的另一方面是要不断出新戏。一个团通常有30多个剧目供主家挑选,每年或复排或移植或创作新剧目2至3个,这样才保持对市场的足够吸引力。由于扬剧演出市场的繁荣,已吸引了一批淮剧、越剧、京剧、梆子戏等剧团的导演、作曲来扬州各县市。他们把优秀的剧目和表演转化成了扬剧,丰富了扬剧演出市场,满足了扬剧观众。

扬剧演出市场的繁盛也伴随着运作体系的日臻完善。首先,依附于剧团演出的是运输。一个团总有一辆卡车,一辆中巴车跟着,不论是哪个村组,电话约定后,负责运输的总能把剧团运到指定地点。现在也有剧团和车主定长期协约的,一个团每年总能演出300场以上,完全可以养车。其次,产生了专业的搭台组织。他们用接插件拼装舞台,舞台面积大小根据剧团需要,剧团用电话与搭台人联系,以后的搭台、拆卸、运输全与剧团无干,剧团付钱走人就行。再次,扬剧演出市场催生了一批被称作“叫手“的中介人员,他们没有组织,不需要办公场所,正常独立运作。叫手是地方上能说会道,消息灵运人士,谁家将有红白喜事,叫手主动上门帮忙。他能说出各个团的角儿及角儿的拿手好戏,知晓各团的价格及特点,讲明了让主家挑选,然后用电话帮助联系落实。叫手在剧团谈好的价格里提取适量佣金,或曰介绍费。

由于这套运作体系的成熟,一个农民家庭要请一个剧团来村上演出已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只要付钱,其他吃住行一切不问,这就使扬剧演出成了富足了有些闲钱去消费的可能。

扬州地区的扬剧演出市场在火红,在巩固,并在发展。观众群除以前的中老年之外,又融进了一大批青年粉丝。小康了的农民红白喜事还是喜欢请个剧团来家热闹一番,一些剧团在好日子的戏早被预约定好。最好的团甚至被提前一年预约定戏。这种“扬剧现象”恐怕全国其他剧种鲜有见闻。但是,也因为组团回报颇丰,近年扬剧演出市场出现了少许恶性竞争,互挖墙脚的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还是应引起相关方面的注意才好。

如今,扬剧的“大开口”、“小开口”、“梳妆台”(各种扬剧曲调)每天都在扬州的各地唱响,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寒暑冬夏。愿这朵古老而年轻的扬剧之花越开越鲜艳,越开越繁盛。

猜你喜欢
扬剧剧团扬州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扬州绒花”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