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丽中国梦谱写锡剧新篇章

2014-11-21 19:49姜雪峰
剧影月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锡剧人才艺术

■姜雪峰

为美丽中国梦谱写锡剧新篇章

■姜雪峰

党的十八大提出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一名锡剧演员,要努力增强发展锡剧艺术的自觉、自信和自强,不断创作和演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剧目,积极传递引领社会、教育人们、服务社会的正能量,在舞台上生动演绎锡剧艺术新篇章,为美丽的中国梦增光添彩。

锡剧起源发展于山明水秀、人文荟萃的太湖之滨,具有浓郁的水乡韵致和江南风情,被誉为“太湖一枝梅”,与越剧、黄梅戏并驾齐驱为华东三大剧种,走过了一段令人瞩目称颂的辉煌历程,创作演出了一大批颇具影响深受观众喜爱并广为流传的优秀剧目,形成了众多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艺术流派,涌现了一代代德艺双馨的著名艺术家。锡剧是江南文化奇葩,在中华戏曲文化长廊里熠熠生辉。如今,在传统文化不断式微和被边缘的大背景下,锡剧与许多传统文化一样难以独善其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处在承上启下的中坚岗位者责无旁贷,自觉担当迎难而上,努力推动锡剧艺术发展和繁荣。

一.化困难为挑战和机遇

困难与机遇同在,风险与挑战并存,当今各种艺术无不存在着发展的瓶颈和前进中的困难,关键在于人们面对困难及风险的态度和行动,奋发有为、化难为机遇是我们锡剧艺术工作者应取的一种积极向上的选择。当然,挑战困难和风险首先须认清困难所在:一是语言纷杂,锡剧是无锡地方戏,无锡方言是特色所在,但同样也是它的局限所在。无锡方言属吴语,不是全国通行的语言类,比其他语言的地方剧种在与受众沟通上更有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前提下做出探索,如能否运用普通话的语句?在语音上更靠近些普通话些等等。再有就是目前亟需改变锡剧各院团的说白各说各的腔,仅举无锡市和宜兴、江阴锡剧团的说白为例,均有较明显的地方语言,造成了锡剧剧种中还有各自的“地方戏”。语言不统一,决定了锡剧只能在苏锡常一带流行,而不能真正走向全国。二是流派唱腔方面。老一代艺术家创造了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锡剧流派,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名演员们在传承流派艺术方面也卓有成效,但问题是没有形成新一代、更不要说三代四代的新流派,这让我为之担忧,只有继承没有创新。同样,目前流传于戏迷观众之间并能朗朗上口的锡剧唱段也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以前的,近三十年多年基本上没有出现影响广泛、戏迷传唱的名唱段,更没有能影响年轻人的流行唱段。三是锡剧团体所面临的处境,从过去“事业单位”变为“企业单位”,一方面演职员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转变,仍然在事业的“象牙塔”里转悠,另一方面政府扶持政策各地不同,再一方面各院团尚未建立新的适应企业的机制,人们对企业没有足够的认识。与此同时锡剧院团的招录新人员失去吸引力。在此彷徨期的演职员积极性不高,对发展预期无信心,于是越来越多艺术处于成熟时期的演员为了自己的未来与待遇,而选择了提前退休,或者选择离团“争取”去戏校任教,艺术队伍离开了正常更替的轨道,导致了锡剧人才的稀缺!

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跳出地域共谋锡剧艺术,演员对于语言的适应能力是超强的,锡剧的母语演员也是滚瓜烂熟的,只要稍稍用心,语言的统一指日可待。几十年来一代代演员包括当今活跃于舞台上的角儿,日复一日的演出实践和流派传承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学识,只要我们的名角和有志者的注意力由重于传承转到传承与创新并举上,善于学习、着意创新,再借助于艺术研究者的总结和提升,运用现代传媒的宣传,锡剧新生代流派则会应运而兴;锡剧人才队伍在转型期的彷徨甚或个别流失,已在各级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特别是锡剧艺术家们的观念调适和对艺术的挚爱的情感支配下,出现了良好的转机,锡剧艺术生机初现,我们一定有能力化困难和风险为挑战和机遇。

二.从我做起推动锡剧发展繁荣

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锡剧传承和发展。具有百年历史的锡剧艺术是源于民间又流向民间的 “草根艺术”,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是吴文化的精粹,不仅是无锡的文化财富,也是江苏乃至全国的艺术珍宝。传承发展锡剧艺术是保护传统文化、延续无锡文脉的重要体现。我们一定要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度来认识锡剧艺术,积极宣传争取党和政府运用文物保护的办法来保护锡剧,制定扶持政策,加大经济投入,优化锡剧的文化生态,让艺有所展,术有所传。

从体制和机制改革着手,增强剧团活力。“政府扶持”并不意味着剧团可以依赖政府无所作为,恰恰相反,有了政府支持,院团更应内调机理,外抓机遇,自找压力,激发动力,增强活力。要在原来剧目生产全靠政府拨款变为社会多渠道投入,变无偿为有偿,让锡剧艺术生产的成果在市场中得到检验;还要在投入机制“拨”改“投”和“投”改“股”、“投”改“融”等各项改革尝试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事”转“企”背景下的剧目生产投入机制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积极以新机制促进锡剧艺术生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加强锡剧人才的培养。锡剧编、导、演、音、舞、美人才青黄不接,演职员门类不全、行当失衡是当下锡剧比较严峻的课题。人才是关键,我们应摒弃重演职员人才轻创作人才的实用主义办团理念,看到编、导、音、美人才的创造力和他们对于剧团演出质量、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影响之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还要认识到,行当是戏曲的分工也是一个院团力量完备的应有之义,须多管齐下,着力主创人才的培养及引进和演员行当的重建。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是艺术继承和发展的关键,要广开生源招生择优培养,提高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以达到发展和提高戏曲艺术质量的目的。同时加强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无锡市已于2007年起为无锡市锡剧院免费招生委托无锡艺校培养锡剧人才,我们应将这利好发挥好,培养更多的锡剧新星。

从培养观众培育市场入手,加强锡剧艺术的普及。某种意义上说,市场决定一切,锡剧既是艺术品,也是商品,必须进入市场才能体现价值,也才有生命力。锡剧必须适应市场、适应年轻的观众,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与事业的振兴。必须抓好对青少年的戏曲教育。大力开展锡剧普及教育活动,编撰锡剧音乐教材,录制音带,争取在中小学校开设锡剧音乐课程。在此基础上,还要开展大规模的锡剧竞演活动。这样既提高了青少年对锡剧的认识,同时也培养出了更多的锡剧艺术人才,一举两得!2013年,无锡市在多年坚持“锡剧艺术进校园”基础上命名了12所“锡剧传承特色学校”,在此前的6年间,我与其他几位锡剧名家,到各个基地学校去传授锡剧,手把手教动作,一句句练习,让大家接触锡剧、了解锡剧、熟悉锡剧、学唱锡剧,从而加深了锡剧在学生中的印象。2014年上半年,多个学校在锡剧博物馆举行了专场演出,小娃娃们有板有眼的舞台演出也获得了好评。

推陈出新,不断创编精品剧目。锡剧要想赢得人民群众的关注,就须增强活力、面向市场、进一步贴近百姓的现实生活,关注百姓的文化需求,创作演出观众所关心所喜爱的剧目,表现形式上做到“继承创新,雅俗共赏”。创新才能发展。传统戏剧艺术形式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当代生活,才能留下我们的民族之根。

发展繁荣锡剧需要从业人员的奋发有为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关心,这支江南水乡独有的艺术之花,才会常开不衰。习近平总书记展望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我愿意站在锡剧舞台上,为美丽的中国梦奉献自己,无怨亦无悔……

猜你喜欢
锡剧人才艺术
人才云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江苏锡剧文化登陆香港、澳门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纸的艺术
二胡在锡剧伴奏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