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戏创作与表演的思考

2014-11-21 19:49龚莉莉
剧影月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现代戏程式现实生活

■龚莉莉

对于现代戏创作与表演的思考

■龚莉莉

现代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分支,从近代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百年来,尽管遭遇了若干的艰难曲折,仍然不断前行,并取得了骄人成绩。尤其是在江苏的戏曲舞台上,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的创作者和德艺双馨的演员队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我就谈谈现代戏的创作与表演。

第一,现代戏要再现当代生活。戏曲现代戏是以戏曲艺术为表演手段,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显然,人们都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可能逃离现实生活。由于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太熟悉、太有切身感受了,就容易挑剔反映当下生活的现代戏的各种毛病,比如:言过其实、过度美化等不真实之处。所以,现代戏的创作与表演的难度大,已是不争的事实。现代戏离生活太近,需要创作者、表演者对现实生活的状态,对当代人的精神情感、政治倾向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准确的表达。这些方面太难把握,让人敬而生畏。但是,现代戏是当下表现新时代、新人物、新的精神面貌,反映时代特征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因此,创作现代戏是时代对剧作家提出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代剧作家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剧团也迫切希望有更多的剧作家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现代戏创作的进程中,努力编写出反映时代强音,贴近人民群众,贴近现实生活的好作品,不断为社会进步提供正能量。

戏曲现代戏一旦远离现实生活,脱离普通大众,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获得发展。相反,若能努力关注现实、关注大众,就会赢得无限广阔的天空。只有努力发掘常态题材,提炼平常生活,现代戏创作才能把握艺术实践规律,充实人民生活。然而,长期以来,近代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占据了现代戏作品的半壁江山。这些剧作大多为英雄人物歌功颂德,为宏大历史事件溢美赞扬,显得高唱主旋律,具有思想高度,其实却与人民生活严重脱节,与时代严重脱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各种思想的碰撞,现代文化的交流,为现代戏创作提供了更加广泛和丰富的题材。如果现代戏题材只选择英雄人物、历史大事,创作就可能会严重脱离人民大众,表演就更难贴近生活了。

第二,现代戏要突出现代性。戏曲现代戏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必须突出现代性,尽可能摆脱概念化的束缚和模式化,摆脱刻板与平庸,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同时向现代社会延伸,融入当代文化语境,增强艺术感染力,从思想内涵到表现形式同时展开现代性追求。很重要的一点是,创作者要从观念层面上自觉,回归艺术本体把“人”当作艺术表现的对象而非传达某种理念之手段的认识。如京剧《骆驼祥子》川剧《金子》黄梅戏《徽州女人》等,都着重反映现代社会下的现代意识,聚焦于人物内心。这些作品并不停留于浅显的叙事层面,而深刻地揭示人性,反思生命价值。这就使得表现生活的容量大大拓展,同时深化了对生活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在江苏舞台上的三部现实题材作品《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及《顾家姆妈》中,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打捞出有思想、有价值的东西,聚焦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小人物。在各色人等的日常行为中挖掘出坚守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现实意义,颇具现代前瞻性。

第三,现代戏的创作需要充分挖掘和拓展题材。从当前整个戏曲舞台上看,历史传统题材青睐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现代题材又几乎千篇一律的是近代革命史诗、英雄的丰功伟绩。这样一种舞台现状,与当今这个时代是不相称的。现代戏既然要以现实生活为表现对象,就自然要关注基层,关注小人物的生活,不断挖掘和拓展反映民生、民情,展示当下人民群众精神生态的好题材,使戏曲这种本来就源于民间的草根艺术更好的回归民间,接地气、涨人气。

并且,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外来文化大量输入的今天,在变幻莫测的生活现实中,现代戏要注重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几年来出现了一批反映农民工进城务工、下岗工人再就业、大学生艰苦创业、乡村教师清贫执教、残疾人身残志坚、邻里间帮困扶贫、企业家慷慨捐资和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等题材的现实作品。这些作品既无宏大的历史画面,也无壮烈的牺牲场面,有的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琐事、哭声与笑声,却不乏动人场景,赢得观众的掌声与喝彩声。这些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使人们有理由相信现代戏创作题材已进入平民化、多样化年代,也是今后现代戏创作的必然趋向。

第四,现代戏表演要注重传承,更要注重创新。戏曲现代戏的演出样式,除了剧种的区别之外,由表演美学的层面而言,或者在戏曲美学的舞台呈现而言,我以为可大体归纳为古体、变体、新体三类体式。

从古体说起。昆曲与京剧这两个全国性的大剧种经数百年,历代艺术家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戏曲写意、虚拟、规范和“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的美学理念,成为戏曲大家族中的典范。如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优秀剧目,是京剧现代戏的里程碑。继后的《骆驼祥子》《华子良》亦有新的创造,但仍有许多并未克服的障碍,如:题材相对狭窄,样式相对单调,舞台表现局限于武打套路,表现现实生活的举手投足过于刻板,音乐节拍流于程式等,尤其是舞美设计远未达戏曲美学的应有高度,舞台感不强。可以说,这些剧种现代戏的表演方法,一开始就是沿着“话剧加唱”的路径前进着。这非常便于表现当代生活,这样的一批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中国戏曲在形成的初期也是由当时的说唱、音乐、歌舞、杂技综合而成的,表现的是大致相同社会形态的现实生活。形成较晚的川剧、粤剧、琼剧、桂剧、婺剧等都是多声腔剧种,它们最初是由昆曲、乱弹及民间曲调综合而成。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坚信,遵循中国戏曲的美学原则,由现代生活中的音乐、舞蹈、说唱以及吸纳外来的文化元素,进行新的综合,形成一种表现现代生活的新样式,即戏曲的新体式。这种新体式是戏曲古典型蜕变为现代型的强大内驱力,代表着中国戏曲光辉绚丽的未来。

对戏曲现代戏而言,一切表演的要素都是“现代”的,但其本体又必须是“戏曲”的。如何用戏曲化的手段表演现代生活是对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等所有创作人员提出的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传统戏曲的表现程式是几百年来舞台实践的提炼,是演员和观众达成共识的特殊舞台语汇。而现代戏不能机械地用旧程式来表现现代生活。这就给演员的表演增加了难度,所以演员普遍觉得现代戏比古装戏难演,容易弄巧成拙,弄成话剧加唱的不伦不类表演形式。

众所周知,戏曲表演有着一整套规范化的程式。如何结合传统表现程式,通过一招一式去表现内心情感和万千思绪,通过身段功架间的不同风格去表现人物不同气质,技巧性地改造传统程式,使传统程式为我所用呢?戏曲的音乐、唱腔、各种流派、曲调是几代人辛勤努力的结晶,是众多观众广为传唱、耳熟能详的,如何将传统唱腔与现代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谱写出既不失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观众欣赏水平的乐曲呢?如何运用层出不穷的高科技手段,利用声光电效果充分展示现代舞台美术的立体视觉空间呢?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从事二度创作的所有人员在注重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把现代戏再创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待。

最后,再强调一点,无论是现代戏的创作者还是表演者,都必须直面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生命体验和心理历程,倾听当代人的精神诉求,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在作品创作中传递出当代人的心声,在人物塑造中反映出当代人生活的状态,由此去揭示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也才能引发观众对历史、社会的文化思考,才能实现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现代戏程式现实生活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耗仿真分析
增程式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中国市场增程式电动汽车研究
筋骨与温度
——对戏曲现代戏的探索
集 思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广汽传祺增程式电动车型首发
假期归来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