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淮剧及其唱腔的创新发展

2014-11-21 19:49张文俊
剧影月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宝应县淮剧唱腔

■张文俊

西路淮剧及其唱腔的创新发展

■张文俊

淮剧是江苏主要剧种之一,盐城、淮安、泰州和宝应地区是它的主要发源地。淮剧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萌芽到今天已有200多年,经过一代代淮剧艺术家们独具匠心的创造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遗产,它深受江苏、上海等地广大观众的喜爱。宝应素有淮剧之乡的美誉。淮剧中有两大流派,即所谓东路淮剧和西路淮剧,宝应是西路淮剧的重要代表。从新编《宝应县志》中我们可以得知,100多年来,许多民间艺术家在这块园地中不辍耕耘,为淮剧的孕育、催生和成长、革新倾注了心血和汗水。宝应人不但爱听淮剧,也爱唱淮剧,尤其酷爱原汁原味的老淮调。它是宝应戏曲园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宝应地方文化的精华,更是江苏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剧经典剧目早期主要有小戏《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等;大戏主要有《秦香莲》《蓝玉莲》《王二英》《苏迪英》等;淮剧传统经典剧目主要有《孟丽君》《牙痕记》《玉杯缘》《九件衣》《哑女告状》《白蛇传》等,影响甚广。宝应淮剧团对传统淮剧剧目均有排练和演出,受到广大戏迷朋友的欢迎和喜爱,如《宝玉哭灵》《赵五娘》《丁郎寻父》《药茶记》等淮剧名剧、名段。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一批新文化工作者陆续加入了宝应淮剧团体,他们各有所长,在这里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并结合各种文艺形式,宣传各种新思想,给淮剧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1954年7月,宝应县成立淮剧团,促使西路淮剧逐渐走向繁荣。淮剧的唱腔原来属于板腔体,后来渐渐形成了多声腔体系。1961年淮剧考评委员会确定了淮剧的三大主调:拉调、自由调、淮调。因为这是淮剧第一次出现拉弦乐器伴奏,所以称之为“拉调”。“拉调幽雅柔和,擅长于抒情,是淮剧的代表性曲调;自由调可长可短,能悲能喜,灵活自如,适用于各个行当,擅长塑造人物;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从三大主调派生出来的曲调也很多,如淮悲调、小悲调、大悲调、叶子调、下河调等。另外,“因地域不同也形成了西路的朴实清新、自然飘逸;东路的线条酣畅和舒展秀丽。”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淮剧在宝应城乡仍然拥有相当数量的中老年观众,青年爱好者也不在少数。射阳湖、西安丰、曹甸等乡村,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不少乡村干部可以粉墨登场。尤其是水泗,几乎村村有业余淮剧团,生旦净末行当齐全,服装道具样样俱备,农闲搭台能唱整本大戏,这里的人们把这些乡村称为“戏窝”。每年在全县文艺汇演活动中,在区域文艺活动中,都能听到中、青年歌手唱淮剧选段,其投入的程度和艺术效果皆不下于同台参赛的通俗歌手。

近几十年来,宝应县淮剧在江苏省淮剧剧目调演中获得过多个奖项。宝应县淮剧团每年创作排练新编剧目,为淮剧的广泛流传作出了贡献。政治类剧目比较有影响的有《湖畔风雨情》《两担粮》等,为弘扬正能量、廉洁奉公作宣传;生活类剧目主要有《优生优育》《心肝宝贝》等,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综合类剧目主要有《养蛇女》《杨柳湾》《柳河恨》等,这类剧目旨在推动经济发展,宣扬农村发展能手;爱国主义精神宣传类剧目主要有《江姐》《孔繁森》等。与此同时,宝应淮剧团还排演古装戏剧目,主要有:《丁郎寻父》《休妻记》《南北和》《药茶记》《赵五娘》《狸猫换太子》等剧目。这些剧目使得宝应淮剧在淮剧界大放异彩。不断出新的剧目也正是表明了宝应一直在努力推动淮剧事业发展、前进。

宝应淮剧团在上级文化部门的领导下,结合重要节日送文艺下乡,每年的元旦、春节送戏剧到有关乡镇,让老百姓得到了精神上的实惠;在每年的政协委员活动周期间,根据县政协的要求,组织带领政协委员艺术家们自编、自排适合农村群众需要的文艺节目。与此同时,宝应淮剧团还积极参与每年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日期间,举办与淮剧相关的晚会,2013年成功举办全国淮剧名家演唱会。此外,他们还于2014年元旦前举办了宝应好人颂全县戏曲大奖赛暨优秀企业家颁奖会,得到了主办单位的一致好评。

关于淮剧的唱腔,主要是以苏中里下河地区的建湖县、宝应县射阳湖镇水泗的地方方言为基调,经过戏曲化而形成的一种舞台语言。宝应的水泗与建湖县两地的地方语言有着惊人的相似,水泗与建湖在唱腔语言上之所以有如此的相似之处,是因为历史上这两地之间百姓通婚的习惯,一代传一代,时间久了,唱腔语言相似也就见怪不怪了。历史上的香火戏和僮子戏艺人大多出生于这两地,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发音纯正、富于韵味、悦耳动听等特点,因而被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因为这些的因素,水泗与建湖便成为了淮剧艺术的发祥地。淮剧的唱腔语言在声调的发展上,早期主要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演奏。之后经过淮剧艺人在香火调的基础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为拉调。民国时期,一些淮剧民间艺人将淮剧带到上海,经过淮剧名家何叫天二度创作,逐步形成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淮剧的唱腔语言,同时也出现了淮剧流派。建国后,淮剧仍然保持以淮调、拉调为主,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随着淮剧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淮剧不仅在苏中、苏北地区得以流行,而且还被流行到苏南地区,并且形成各自的流派,如何派(何叫天)、李派(李少林)的拉调,筱派(筱文艳)、马派(马麟童)的自由调等,从而使淮剧艺术样式得到发扬光大,名声大振,影响大江南北,直至享誉中外。淮剧唱腔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14个四声韵,阴平、阳平字因在唱词中专用于下句,称为下韵;上声、去声字专用于上句,则称为上韵。另外,还有6个入声韵,即霍托、活泼、六足、黑特、邋遢、锅铁。入声不分上、下,习惯称为“一字韵”。

淮剧唱腔语言的曲体结构,从无伴奏高腔音乐系统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乐体系。香火戏时期的主要唱腔有【香火调】【淮蹦子】等,源自于淮安、宝应地区的秧歌号子。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吸收创造,建国前,淮剧艺术便逐步形成【拉调】【淮调】【自由调】三大主调,并由此派生出了【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数十首。与此同时,从民间小调中吸收并衍化成戏曲唱腔的还有【兰桥调】【八段锦】【打菜台】【柳叶子调】【拜年调】等 160多首。这些曲调除部分民间小调外,其主调的调式、调性都较相近,结构形式亦完整统一。

2012年由江苏省文化厅、盐城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江苏省淮剧演唱大赛,宝应县淮剧团张文俊在复赛中演唱了《宝玉哭灵》红楼梦选段,决赛中演唱了《团圆之后》选段,在唱腔语言和表演上做了大量改革,根据剧情,进行了唱腔和声调的改变,并对动作创新和人物造型进行了加工,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最终荣获本次大赛专业成人组的金奖。张文俊在淮剧唱腔上的成功创新,充分说明了淮剧唱腔语言在淮剧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启迪我们对传统的文化遗产,在继承的前提下,一定要敢于探索大胆创新,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淮剧艺术在新的时代有新发展、新前进,绽放出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宝应县淮剧唱腔
宝应县推行“加减乘除”工作法
《静物》(速写)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淮剧还好吧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
戏曲中唱腔与伴奏的关系
倪同芳唱腔集首发新闻发布会暨收徒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