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锡剧的改革与发展

2014-11-21 19:49孙剑
剧影月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板式锡剧黄梅戏

■孙剑

浅析锡剧的改革与发展

■孙剑

锡剧俗称“滩簧”,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锡剧主要流传在常州、无锡带,故又称“常锡文戏”。“滩簧”最开始是当做小调来唱,随着听众的增多,逐步形成了两对唱,诸如《双推磨》《卖桃子》《拔兰花》等,这些戏大多是以农村民间日常生活中男女相爱的故事为题材,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该阶段持续了几十年,流传甚广,一些农村有文化的青年也加入了“滩簧”队伍。他们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首先使剧团内容丰富,情节由原来的简单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除小生、花旦之外,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个角色的剧目,如《借黄糠、《陆雅臣卖妻》等,该阶段称之为“小同场”。他们或在茶馆内或在广场进行演出,十分活跃,深受欢迎。1913年,苏南各地的商会纷纷成立,“滩簧”被邀请入城,在上海、苏州等剧场演出。当时的上海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歌舞、话剧、电影等。这些文化领域都是属于达官贵人和上层阶级的消费项目。“滩簧”创以忠奸善恶为基准,贴近生活融于生活的却是平民百姓容易接受的,再加上票价低廉,使其很快发展起来,越唱越盛,扩大到十多人同台演唱,开始唱大戏,故称其为“大同场”,直到1954年成立江苏省锡剧团,才正式命名为锡剧。我省苏南地区几年每个县有锡剧团、苏北的靖江、东台等县也成立了锡剧团,安徽省的郎溪县、上海市的甲丁县都有锡剧团,二省一市锡剧团遍布,盛况空前。以后的几十年,锡剧作为文艺的一种形式被列入宣传推广中,剧团要演什么剧目,怎么演,都有政府一手包办安排,包括演员招收,经费补贴的分发都有政府安排,因此《珍珠塔》《玉蜻蜓》《红色的种子》《红花曲》等一系列优秀的剧团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如无锡市锡剧团的梅兰珍、王彬彬,江苏省锡剧团的三朵花——姚澄、王兰英、沈佩华,以及常州市锡剧团的吴雅童、杨企雯等,他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流派,锡剧就此兴盛荣起来。

尽管如此,但在笔者看来,锡剧与同在华东地区的越剧、黄梅戏相比,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影响远不如他们大。越剧、黄梅戏已列入五大国剧之中,而锡剧仍是一地方小剧种。

首先是出人出戏远不如越剧、黄梅戏,锡剧至今仍是上演《珍珠塔》《玉蜻蜓》等骨子老戏,国家搞的一些大的赛事活动,如戏剧节,几年不见锡剧踪影,即使创作了一批新剧目,如连续几届锡剧节的演出,几乎都落入“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最后来个“大团圆”的俗套,而构思新颖,人物与人物纠葛复杂,矛盾与矛盾冲突激烈,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这样的精品力作难得一见。越剧则在浙江小百花剧团成立之际,剧作家顾锡东为小百花越剧团量身定做创作上演了《五女拜寿》的群戏,使小百花各个越剧流派有了用武之地,既传承了越剧流派艺术,又创新丰富了演唱艺术。题材是创作方面永恒的话题——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各个阶层看了十分满意,并拍摄了电影,通过此剧出现了茅威涛、何赛飞、董柯娣等一批后起之秀;上海越剧院更是新戏不断,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传统剧目后,创作上演的《祥林嫂》更是轰动全国,也涌现了钱惠利、单仰萍、赵志刚、方亚芬、萧雅等流派传人;黄梅戏的剧目更是丰富多彩,传统戏《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家喻户晓,中国戏剧节他们又创作上演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剧目《徽州女人》,韩再芬演艺更超成熟。虽然锡剧界也有“小王彬彬”、“周东亮”等后起之秀,但为数不多,锡剧真正在北京亮相的还是《珍珠塔》这个戏,也是在北京的一个小剧场上演,虽然媒体进行了专场报道,但影响不是很大。另外黄梅戏在中央电视台搞了二次“寻找七仙女”活动,越剧也搞了二次“越女争锋”,影响之大,众所周知。

其次,锡剧音乐的创新也有待解决。锡剧曲调确实是丰富多彩,锡剧原先只有簧调,板式丰富,如慢簧调、簧调中急、老簧调、老式簧调、簧调流水板、说头板、哭调、长三调,后又引进玲玲调等。后来觉得单一的簧调不行,又从杭剧当中的大锣板引进创新了大锣调,其板式也是很多,如大陆慢板、大陆中板、大陆快板、大陆紧拉慢唱、大陆散板、二八板、大陆流水板等,同时又引进了许多苏南小调,如紫竹调、道情调等来丰富锡剧的唱腔。因此形成了簧调、大陆调、苏南小调三大系统,可谓调式板式丰富、变化多端,但其间存在一个问题,锡剧音乐音域太宽,高低音跨度达十六度,这对普及锡剧来说是很大的障碍。大多数人学唱锡剧是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我们知道任何剧种离不开戏迷票友的支持和哄拉,京剧发展离不开票友,锡剧也同样如此,光有几个艺术家的表演是远远不够的。锡剧目前还有许多县市级剧团,民间的职业剧团更是不计其数。仅举一例,王锡春的作品《夜明珠》上演以来深受欢迎,作曲家也设计了非常好听的唱腔,但其中“碧玉”的唱腔过于高吭,难倒了不少演员,其高音区持续时间太长,要是降调唱,同台演出的演员必然受到影响,故建议作曲家设计唱腔考虑到这个因素。同时锡剧固然有簧调、大陆调、苏南调三大系统,但笔者认为调式板式太多,不利于锡剧的普及。与此相比,黄梅戏则是是音域不宽,跨度最多不超过十三度,且调式板式也不复杂,容易传唱、学唱,噪音条件差一些的也能演唱,大家都是在中音区,旋律简洁、清新、抒情,十分上口。越剧艺术也是如此,除音域不宽外,其流派纷呈,小生行中有徐派、尹派、范派、陆派、毕派,旦行中有王派、金派、袁派、吕派、戚派等,老生行中有张派、徐派,并且曲调板式不复杂,唱起来十分动听。

再则,锡剧艺术在基本功和表演上也需加大气力。戏曲表演注重的是程式化的虚拟表演,戏曲程式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演员从山膀、跑圆场起练好走边、趟马、起霸等程式动作,武行的更是练好自己行当内的程式动作,为演好人物、塑造人物服务,大家知道,戏剧艺术是以唱为主,上演的都是小生花旦戏,其他行当则不是很出色,上演不了什么主角,因此在练功、表演等方面都不太花精力,认为嗓子好,一招鲜,吃遍天。与之相比,京剧中生、旦、净、末、丑每个行当都有佼佼者,每个行当都有主演的看家戏。如京剧中的《三岔口》,武生任堂惠、武丑刘利华利用程式化的虚拟表演,惟妙惟肖,形神兼备,令人叹服。京剧中的武行,更是有长辈武生、短打武生、刀马旦、武旦、武丑,且各个行当都有绝活,以上精彩,满台生辉,锡剧倒不注重武竹,如《珍珠塔》中的方卿在“踏雪”一场中,能来一个吊毛、抱背则十分了得,且不要说武戏的剪子、叶子、小翻了。我们并不要求个个演员要会武功,但偶然有武戏时要基本功扎实,要出彩,更应吸引更多的掌声和喝彩。例如锡剧中也有《三清樊梨花》《杨门女将》等戏上演,其中演员起霸、趟马、枪花、开打都应有相当扎实的基本功,因此锡剧演员也要注重文武兼备,如越剧界的吴红军在上演《狸猫换太子》陈琳一角,唱、念、做俱佳,拷打寇珠一场,操棍得心应手,舞棍满气生花,基本功扎实,精彩不断,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总而言之,锡剧曾经有过许多辉煌,从事锡剧艺术的演职们也十分努力,但与兄弟剧种相比,与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相比,还需继续努力,在锡剧的传承、改革、创新、发展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创辉煌,使锡剧这朵艺术奇葩越开越艳。

(溧阳市锡剧团)

猜你喜欢
板式锡剧黄梅戏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江苏锡剧文化登陆香港、澳门
二胡在锡剧伴奏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KD399:便装式窗帘固定架
“有板有眼”最初形容什么
黄梅戏《天仙配》荣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建院60周年优秀剧目集锦
浅析京剧“皮黄腔”的板式
大型现代锡剧《天下无讼》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