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动的舞台视空
——浅谈演出空间舞台灯光的变化节奏

2014-11-21 19:49崔鹏
剧影月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灯光符号节奏

■崔鹏

自然流动的舞台视空
——浅谈演出空间舞台灯光的变化节奏

■崔鹏

我国著名的舞台灯光大师金长烈老师说过,“戏剧空间是动态空间、剧情发展的空间、人物流动的空间、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完美结合的空间”,“剧场艺术是一种 ‘活的艺术品’”,“舞台艺术家追求的是舞台上一幅幅‘织在时间上的图画’”。应该说,舞台演出的观看经验告诉我们,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是最明显的活动主体,而舞台布景、道具等则相对静止(除非切换场景之时),此时,音乐与灯光成为了舞台上最生动和自然的动态配合部门。其实,这既是演出配合默契的必要技术环节,也是渲染气氛和凸显主旨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段。舞台演出中音乐和灯光伴随或客观(如白天黑夜)或主观(如人物心理外化处理)的戏剧情境不断变化和流动,这种变化和流动处理得当会让观众情不自禁的“轻松入戏”,增加创作主旨的认同感。反之,则是视听觉的明显干扰,会使观众“被动出戏”。如何才可以控制好这些感官或感情的自然变化,使之合情合理的同时,更能为演出主旨的表现锦上添花呢?

简单来说,灯光配合观演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光在舞台上的一种观演节奏感。戏剧作为演绎人类行动和情感的综合艺术,它在反映人类活动的艺术,与生俱来就拥有人类社会的各种符号的印记。因此,戏剧演出中自然而然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符号,有表层的符号、有深层的符号;有明显的符号,也有晦涩的符号,他们都在演出中被导演处理赋予了各式各样的含义和价值。演出中符号的魅力所在,就是舞台戏剧符号学的意义所在。不难理解,灯光在舞台上是最具视觉特质的表现符号了。但是,过于简单的视觉照明或者过于复杂化的灯光变化在戏剧表演中都是不可取的,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处理灯光在演出中的变化和节奏呢,以下是笔者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掌握好灯光起光和收光的快慢节奏

这起光和收光可以说是灯光的最基本动作,在演出中最常见的大概就是多幕剧的幕前与幕中的起光与收光,此动作看似常规动作,然而里面却大有玄机。看似单纯的起光收光,也有着诸多原则和细节问题需要注意,一般原则是:光起代表演出开始,光收表示本场演出结束。如有音乐和剧情跟进,则随音乐起伏或者演出情境的变化起光收光,如开场时音乐慢起或者正常情境时一般都是灯光渐亮,音乐突起则灯光也相应快起光,幕间结束时音乐慢收或者正常情境时一般都是灯光渐黑,音乐突收或气氛紧张时则相应快速切黑。另外有些戏需要灯光配合情节中的客观环境照明,就必须掌握好这出和收的节奏,比如演员有户外进入户内,有开灯的动作,灯光就需要配合快速起光,反之关灯则快收。如果碰到特殊的需要,灯光控制者必须严格按照彩排的要求配合,起光收光时间的快慢有时由于磨合不够,可能就会影响整体演出节奏和演员状态,有时甚至会造成演出事故。这些情况一般在演出中常常遇到,虽然情况可能各有不同,但就原理来说,这些变化都是相对容易理解的,笔者就不再举例赘述了。

二.把握好灯光变光的时机和依据

舞台戏剧演出无论何种剧种,灯光在演出中变光都是讲究颇多的。原则上来说,每一个灯光变化点(行内俗称Q点)都必须做到有理有据有感觉,精心设计和创作的灯光变化在加强舞台视觉感官的同时,可以使观众更好的融入剧情和人物心理,进而加深对人物和剧情发展的理解和印象,从而提升对剧作的主题思想的认同感和融入感。相反,不符合情绪或者人物性格心理的灯光变化不但影响观众的视觉观感,甚至会对演出和剧作本身带来负面的影响。以笔者的实践为例,话剧《突围一九七八》有一段主人公与妻子十年之后再相见的场景,导演的处理是二人目光接触后有音乐介入,继而出现约几秒钟的主观蒙太奇画面(即二人同时陷入了美好回忆和精神交流状态,仿佛时间此刻停止),笔者配合导演设计处理为:二人目光对视之前都是正常自然光效(傍晚昏黄光效),目光触碰同时音乐缓进,灯光配合音乐为两个人物各设计了一个定点光效,配合戏剧主观意图让观众由视觉直观感受到舞台上只有这两个,时空都在瞬间凝固,而在这几秒钟二人头上的云彩(舞美软景)上有象征爱情的玫红色涌现,之后随着音乐的停顿灯光突变,配合演员状态的恢复正常灯光也复原为前面正常自然光效。这看似并不复杂的灯光处理其实蕴含了许多灯光艺术上的设计灵感和经验体现,比如定点造型光的出光时机太早就会过于突兀,音乐起来晚几秒之后再出又感觉现场气氛渲染不够,起光变光的时机和分寸拿捏必须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否则,观众的“跳戏”之感将直接毁掉这场戏。

三.配合演出的流动性和完整性控制灯光节奏

演出中灯光的变化严格说起来,与此时的剧情、环境场景(舞台布景)、服装、人物背景特征及心理状态都有关系,因此灯光在每一次变化时,需要理清头绪、化繁为简,合理运用光的光位(正面、顶、侧、逆光)、色调和光型(光束、光幕、聚光、散光)等要素,在不影响演员表演和演出气氛和节奏的前提下,尽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灵活机动的把握好细节的处理,紧密契合演出节奏,完美呈现剧情意境。以演出实践为例,笔者在话剧《安妮日记》和《突围1978》中曾经尝试幕间留光不切光(即全黑),前者每一幕的中间串场是背景音乐加主人公旁边,笔者利用舞美景片的半透光材质从景片后面反打出类似夜晚窗户光效,既契合了夜景的客观情境又凸显了法西斯时代从一个孩童视角折射出的人性之光。后者则是完全利用了天幕的地排灯低亮度的保留 (地排颜色夜景用蓝色,日景则为弱黄色),巧妙的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借助低照明确保了迁换场景道具的准确性和高效率;二是随着幕间过场音乐配合相应色调的天幕光效,而迁换道具的道具工人则身着群众演员服装,在剪影视觉效果下带戏工作,由此一来,在不破坏演出节奏的前提下稳、准、快的完成了场景变换,而这最终也成为了该剧的一道独到风景线。

综上所述,灯光设计师在戏剧演出中不仅要处理好光的变化,更要有戏剧的全局观念,配合整体节奏的同时,把握细节、精益求精,这也应该成为我们作为设计者一贯的设计标准和艺术追求。

猜你喜欢
灯光符号节奏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映照
轻快漫舞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万家灯火之百变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