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北宋徐黄时代院体花鸟画风格的演变成因

2014-11-21 19:49徐亚慧
剧影月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黄氏画风画院

■徐亚慧

议北宋徐黄时代院体花鸟画风格的演变成因

■徐亚慧

北宋宫廷画院前后经历了黄居寀的雍穆富贵、徐崇嗣的没骨渍染、崔白为代表的清新野逸、赵佶时代的宣和体,这四种院体花鸟画风在继承隋唐五代写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将宫廷绘画发展到“无体不备,无美不臻”的水平,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学者认为:如果徐熙早于黄筌入宋,那么历史将改写。在笔者看来,这个说法欠妥。任何一种画风的形成都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其渊源和社会原因的。回顾近几十年来学者对于引起画风之变的最主要因素研究,大致上有两种模式:一是侧重外部结构的作用力量,二是内部结构自生力量。虽称不上某种体系,但对后代学者研究画史之变开辟了途径。下面就综合这两种研究模式,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以代表画家为依据,阐释北宋徐黄时代花鸟画风格的演变成因。

北宋 院体 花鸟 风格 演变 成因

北宋初画院中的花鸟画家来自于南北各地,尤以西蜀和南唐画家居多。黄氏画风主宰画院直到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这一百多年在风格创造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除了居于画院统治地位的黄居寀,还有首创没骨画的徐崇嗣。潘天寿认为:“宋初即有黄居寀、徐崇嗣二家并起。……徐崇嗣,创造新意,不华不墨,以丹铅叠色渍染,世以其无笔墨骨气,号没骨体,得入于画院,与黄氏一派相对峙。 ”【1】徐崇嗣的“没骨画”虽驰誉画坛,“当时徐黄二大派,……春兰秋菊,各擅芬芳。当时学花鸟者,不入于黄,即入于徐。”【2】但终究没能改变黄氏画派主宰画坛的局面。奚冈对于徐崇嗣的没骨画曾指出:“北宋徐崇嗣斟酌古法,定宗没骨,去勾勒之迹,成傅染之工,发造化之灵,抉先匠之秘,研思吮毫,极妍尽态,其规制妙绝古今,黄筌、赵昌皆为俯首。 ”【3】奚冈虽肯定了徐崇嗣在绘画史上做出的功绩,但有必要指正的是:黄筌早于965年去世,故此处“黄筌、赵昌皆为俯首”与史实不符,应改为“黄居寀”。

为什么黄氏画派能成为宋初画院并延续近一百年的主流画风?徐崇嗣的没骨画又为何名冠一时,却始终无法象崔白等人的“熙宁法变”那样向黄氏画派作出振聋发聩的抗衡?众多研究者大都简单解释为是黄氏花鸟画的内容和形式都符合统治阶层的审美需求,其实并不是如此简单,下面试从四个方面来阐述造成这种现象的诸多原因之所在。

一.社会时代因素

公元960年,赵匡胤统一中原地区和江南。对内,为防唐末五代军阀割据局面重演,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设计并推行了一整套君主独裁的政治制度,将军权、政权、财权统统收归朝廷,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对外,宋朝疆土不及唐代,幽云十六州的失去使得宋朝长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长期以来靠年年奉送相当数目的财物给予辽国、西夏,以保境边安定。偃文息武的政策确实消除了藩镇割据的隐患,但这种治国政策也为后来北宋的灭亡埋下伏笔。

由于战乱减少、人口增多、租佃制为主的农田经营、独立工商业主的社会地位提高、打破士庶界线、原来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又向南方有很大开拓,极大地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兴盛增进了商品交换,促进城市繁荣,北宋经济水平比唐代有明显发展。采矿业、造纸业、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成就;丝织业也非常发达,尤其染色、刻丝和刺绣,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出现了如东绢、蜀锦、毫州轻纱等一批著名产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北宋经济的繁荣发展造就出远比前朝丰富的物质条件,既带动了文艺的进步(如文房四宝对绘画发展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又刺激了绘画艺术的普及和发展。早在唐末五代时,绘画就已成为商人生财赚钱的商品:江南商人贩卖杜子环父子的佛像;黄筌父子的作品流入市场;西蜀画家阮帏德的人物画也被荆湖商人高价出售。到了宋代,这种绘画商品化的现象更为普遍,开封相国寺就有图画买卖及专门画肖像的生意。当时的茶肆酒楼,都悬挂书画装饰店堂招览生意。燕文贵、许道宁等人售药同时,附赠自已所画鬼神犬马,以扩大销售量。这些事实,一方面说明绘画作品逐渐商品化的普及;另一方面也说明绘画艺术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此外,宋太祖为巩固自己的政权,最大限度地笼络士大夫、增强朝廷的凝聚力,大胆改革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取士不问家世,势家与孤寒竟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教育由汉唐时期的士族垄断向人民大众下移的发展。“西方有些史学家对我国古代文官制度颇有肯定,……只有宋代,才在科举上超越了唐代,且为后来明、清两朝所不及。”[4]从京师的国子监、太学,到地方的府学、州学,再到民间的私塾、村学,这些教育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宋人读书应举的热情。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宋代整体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也为日后宋徽宗翰林图画院的兴盛、画学的创建打下基础。

二.审美趣味、传统继承因素

北宋王朝建立之初,从皇帝到百姓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趋强烈。此时特别需要一种高贵绚丽能表达富贵祥瑞主旨的文艺作品来粉饰太平。宫廷绘画的不断发展,由原先上承晚唐兴起的“鉴戒贤愚”与“怡悦情性”并重的风气,转而更多地向娱情观赏性拓展。“鉴戒贤愚、发明治乱”的教化功能和实用功能仍然存在,只是明显削弱,象征富贵祥瑞的花鸟题材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向往,不可遏止地成为宫廷画院新宠。《宣和画谱》云:“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鸳凤孔翠,必使之富贵。”【5】自后蜀院画家归顺宋王朝后,黄筌、黄居寀父子的花鸟画风正适合宫廷奢侈生活的需要,被确立为画院“优劣去取”的标准是历史必然。

此外,北宋翰林图画院自成立之初就讲究对传统的继承,即隋唐以来已臻成熟、精工细致的“再现型”写实画风。黄氏画法直接上承唐代边鸾、刁光胤的花鸟画风,与唐代以来的花鸟画传统一脉相承,在北宋初备受尊崇、确立为院体花鸟画的楷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三.宋词、理学因素

宋词在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下,尤其适合通过对鸳鸯蝴蝶、莺啼燕飞等花鸟题材的吟诵来抒发内心的思绪。如北宋文学家晏几道的词:旖旎仙花解语,轻盈春柳能眠。玉楼深处绮窗前。梦回芳草夜,歌罢落梅天。宋词的艺术感染力来源于丝丝缕缕的情感,寄托在一花一鸟、一枝一叶里,也造就了花情鸟意的艺术氛围。在这样的词境渲染下,精工细致、双勾设色的黄氏花鸟画,既能寄托富贵祥瑞的美好愿望、体现委婉细腻的宋词心迹,又能粉饰太平,给人以视觉享受和心情愉悦。

此外,郑午昌在《中国画学全史》一书中说:“宋人善画,要以—‘理’字为主,是殆受理学之暗示。惟其讲理,故尚真;惟其尚真,故重活;而气韵生动。机趣活泼之说,遂视为图画之玉律,卒以形成宋代讲神趣而仍不失物理之画风。”【6】宋代的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格”蕴含穷尽之意,“物”包括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要求以 “物”本身来认识“物”所示之理。“写实”、“穷形”、讲求形体逼真,自然成为绘画受到理学之风影响的表现。黄居寀继承家学,精于写生,注重对事物的观察摹写,将传达富贵意绪的写实性画风带入宋初画院自然受到统治者的恩宠。

结语

有些学者认为:如果徐熙早于黄筌入宋,那么历史将改写。在笔者看来,这个说法欠妥。虽然宋太宗曾感慨:“吾独知有熙矣,其余不足观。”【7】但毕竟只是个人一时感叹,几乎不同国家、民族在绘画艺术上都从追求写实开始,人民大众的的普遍审美心理还是会向着对绘画形象的“千变万状,求真尽得”【8】,代表富贵祥瑞的方面走下去。也只有等黄家画法的艺术语言走向熟俗之后,才能有新的内涵和面貌取而代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注释:

【1】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145页。

【2】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145页。

【3】杨臣彬:《恽寿平》,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304页。

【4】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5】岳仁译:《宣和画谱》卷十五“花鸟绪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310页。

【6】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第269页。

【7】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四“花卉翎毛门”,《宋人画评》,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第80页。

【8】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卷一“人物门·高元亨”,《宋人画评》,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第37页。

猜你喜欢
黄氏画风画院
裂缝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
守正创新
——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成果作品展
狐生子
南安中宪第建造者郑运锦之妻黄氏墓志铭浅谈
诗人玩微信,画风很奇特
画风
真实存在的怪异植物:“画风”太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