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并非走进当代艺术的捷径

2014-11-21 19:49吴薇戴震宇
剧影月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装置艺术家

■吴薇 戴震宇

装置艺术并非走进当代艺术的捷径

■吴薇 戴震宇

当代艺术非并独立的艺术门类,也无明确的定义及范畴。字面上理解,当代艺术是指当今时代的艺术,既不从属,也不代表任何流派。艺术界关于当代艺术有两种划分,广义上,所有当代创作的艺术品都是当代艺术;狭义上,具有新颖艺术形式或风格的艺术才称其为当代艺术。本文以狭义的当代艺术为标准。

一、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一脉相承

现代主义是距离当代艺术最近的艺术风格,是西方20世纪以来的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形态。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与古典艺术和近代艺术完全不同的现代艺术,它的突出特征是表现形式不再以写实风格为主,而是体现艺术家个性的观念和形式语言,如: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照相写实主义,等等。当然,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其反映和表现的都是现代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心理特征,都是艺术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当代艺术的很多特点都源自现代主义:综合材料绘画,起源于毕加索的代表作品《吉他》(运用);现实中的物件经过艺术加工后形成的“装置艺术”(2),起源于杜尚的《泉》(3);草间弥生的波点图案可以找到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4)踪迹。因此,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都可以在现代主义各类别中找到源头。

二、装置艺术与当代艺术辨析

装置艺术是艺术中的一种典型创作形式。美国艺术评论家胡.大卫斯(Hugh.M.Davies)认为装置艺术是人类古老文化传统在当代艺术中的遥远的回声,因此,洞窟空间中的岩画,各种宗教庙宇和教堂,也可以说是装置艺术的前身。装置艺术的鼻祖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一位法国邮差身上,他用水泥、石头和贝壳,花了二十几年时间,独自一人修建了造型怪异的“理想宫殿”。1923年,德国艺术家康特·.施威特 (kurt schwitters)的《merz》,开始用表现主义雕塑和建设内部空间的无逻辑结合,来制造极富运动感和威胁感的空间环境,包围挤压、纷乱无序物化了现代人的心理空间。在现代艺术中,用人造的室内环境创造艺术感染力的是“超现实主义”。1938年在巴黎举行的“超现实主义”美展,在展厅天花板上悬挂了装有煤的布袋,同时还使用了音乐和气味。1942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国际超现实主义展》的展厅内部,用凌乱缠绕的白色线绳,在顶棚和展架间,构筑了类似蜘蛛网的恐怖空间。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为了强化绘画的视觉效果,借助了类似舞台布景的手段来创造具有心理暗示的环境。这时,陈列这些绘画的空间和环境,与绘画本身,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绘画和环境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众从整体上感受这个展览,在这个意义上,1942年的《国际超现实主义展》,已经是装置艺术。上世纪中后叶,西方年青一代的反叛精神从政治延伸到艺术。艺术家藐视传统的艺术分类,他们试图去掉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等人为分隔的篱蕃。他们不受定义的约束,随意运用一切所需要的任何艺术手段和材料。这促进了装置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形成。因为装置艺术实际上是已知艺术门类的开放性使用,或者是取消艺术分类之始。

从当代的表现手段上说,装置艺术融合影像、声音、环境、科技甚至是行为于一体,其多元的创作方法使其常常被误解为当代艺术的代名词,这就形成了一个误区:装置艺术是走进当代艺术的捷径。纵观西方艺术史发展进程,当代艺术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经过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积累,通过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的发展,酝酿和衍生而来的。装置艺术的产生就是在当代艺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艺术创作受制于艺术表达形式,难以承载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情绪,而催生出的新的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装置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过程,是艺术发展的成果,是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的必然趋势。

三、尊重源自理解而非追随

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研究,在艺术理论界颇为热门,但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论研究却少之又少。这对急于与世界接轨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是极不协调的。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却芳心未艾。《美术观察》曾对美术批评建设途径展开讨论,认为时下艺术批评生态混乱而无序,希望寻求对当代美术批评的“共识”。由于缺乏对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深刻研究、缺少西方艺术发展的质量积累,中国至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和理论参与国际对话。在西方艺术理论与实践构建的框架下,发展中国当代艺术的必经之路是沉下心来研究西方艺术。批评与超越的前提是理解。没有这一前提,我们除了唯唯诺诺地盲目追随,很难做出真正有建设性的创作。跟得越紧越被边缘化,跟得越紧越迷失自我,而自我恰恰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四、装置艺术不是走进当代艺术的捷径

美国艺术批评家安东尼·强森说过:“装置艺术可以作为最顺手的媒介,用来表达社会的、政治的或者个人的内容。”当代艺术界,创作空洞与重复者有之;模仿甚至抄袭者有之;“理论”甚于“实践”者有之;坚持自我而潜心创作者寥寥。盲目跟风的“装置艺术”充斥着外滩、莫干山、宋庄等艺术阵营;当代艺术界充斥着不甘于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追求夺人眼球的视觉效果,表现讳莫如深的创作初衷的“装置艺术家”、“当代艺术家”。其实,装置艺术并非走进当代艺术的捷径。

装置艺术的发展是当代艺术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新艺术形式,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多媒体,雕塑,工艺美术等)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装置艺术》一书中写道:“装置艺术虽然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有亲缘关系,但它却是另一种东西,它或许显示了人类自我探索的手段。”至于它是什么艺术形式并不重要,装置艺术具有开放性、游离性,是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它的存在与当代社会同步。

与绘画、雕塑等不同,装置艺术似乎没有任何“门槛”,貌似每个人都可以做的起来。这当然是误区,装置艺术创作应是为充分表达“自我”,借助多元的艺术表达手段(如:影像、声音、行为等)的综合感染力,来无限贴近艺术家创作初衷的过程。创作过程不仅需要哲学理论,艺术史理论的积淀,还需要对于材料、设备及其工艺的深刻理解。装置艺术不仅不是“没有门槛”,反而是“门槛高的可怕”。著名评论家蒋安平说过“真正的艺术需要艺术家内心那份安静和使命承担。一个整天忙于功名利禄的人是绝对不可能创作出优秀艺术作品,一个拜金的时代更无法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使命”。无论是现实与未来我们都不可能把以一群以撒娇为手段并建立在异域文化价值体系上的艺术家奉为民族艺术的偶像和精英。艺术创造是人类最严肃和充满神性的精神创造,只有根植于自身文化价值体系上的严肃创作才是一个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出路。 (三江学院)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装置艺术家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教你辨认枪口装置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轰趴装置指南
关于几个重要保护定值完善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