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走进生活

2014-11-21 19:49朱正息
剧影月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社区音乐生活

■朱正息

让音乐走进生活

■朱正息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音乐越来越贴近生活。因此,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音乐,社区生活又需要怎样的音乐,我们很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思考。

音乐 大众 生活

一.音乐源自人类生活,具有显著的时代和社会特征。

音乐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它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不管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社会文明如何变化,音乐始终贯穿人类的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见经济推动社会发展,两者关系密不可分。而音乐也一样,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造就了不同的音乐流派、不同的音乐风格。

说到音乐,西方似乎一直都是“高贵典雅”的标志。对于西方社会那些绅士、贵妇们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来的优雅气质,我们常常无比羡慕。究其缘由,我想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在古希腊,斯巴达人的音乐训练是一门必修课程。在雅典,音乐是高贵的显著标志,懂得音乐的人才可被称作自由雅典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中,更是对此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创作。谈到西方音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画面:音乐舞会上,西装笔挺的高大绅士挽起身着白色晚礼服的金发小姐,和着一首华尔兹,在灯光下转圈、起舞,多么迷人美好!可以说,是西方理性的经济体制造就了如此理性高雅的音乐。但与此同时,经过这些音乐的熏陶,也使得整个西方更加具有优雅特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同样,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是文明古国的历史回响,成为生活于中华大地上各族人民的心声。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具有多样性、地区性,也就造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狂放的《十面埋伏》到悲凄的《江河水》,从伤心的《二泉映月》到凄美的《梁祝》,从高亢的《百鸟朝凤》到婉转的《渔舟唱晚》,中国的民族音乐让人叹为观止。琵琶、古筝、二胡、唢呐,哪一样不在世界音乐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哪一样不让人心醉神迷?尽管丰富多样,中国民族音乐却形散神不散,团结统一一直是民族音乐的主题。在战争年代,《义勇军进行曲》让我们众志成城,“起来,起来,起来!”唱出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声,相信这正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源泉。

二.音乐全面渗透生活,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凸显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音乐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孔子曰:“移风易俗,莫过于乐。”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却又深远持久的。我国古代就将“乐”归于六艺之中,自然有一番道理。因为,音乐对人具有神奇的作用。音乐不仅能够对人的感情、思想、心理和生理产生明显的影响,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还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是巩固国家政权、推动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手段。孔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法国大革命的志士们唱着马赛曲慷慨激昂地奔趋战场,义勇军进行曲让所有炎黄子孙心潮澎湃,而一曲国际歌,更是全世界工人阶级的通行证和认知符。这些事例,都说明了音乐对人类、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正确开展音乐教育活动,对人们施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寓教于乐,既能贴近他们的心灵,更能为他们所接受,是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不可或缺的一环。现代社会的强力度、快节奏,使人疲惫又郁闷。有人不禁感叹,灵魂跟不上脚步了。于是,青少年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老年渐渐陶醉于棋牌麻将。固然,这是一种放松方式。但是设想一下,如果整个社区、整个社会,所有的青少年都将自己关在了网吧,所有的中老年都开口就说“糊了”,结果会怎样?何来的优秀公民、高尚情趣、和谐社会呢?如此这般,倒不如来首音乐,净化一下灵魂。可能,我们不一定听得懂每一种语言,不一定看得懂每一种文字。但是,音乐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总有一个音符能拨动我们的心弦,与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

英国一位医生给一位患有神经性胃痛的病人开了一张奇怪的处方,就是让病人坚持每天三次在饭后听德国巴哈的乐曲,病人果然恢复了健康。罗马一位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除了使用麻醉,还加上了音乐催眠,起到了良好的镇静作用。另外,有些高血压病人烦躁不安时,每天听听舒缓、平静、悦耳的音乐,他的血压就会下降而保持稳定了。像这样神奇却真实的例子时有发生。因此,音乐的感染力可以说是巨大的。抒情委婉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轻松活泼的音乐使人心绪平和,雄壮激越的音乐催人奋进,和谐的节奏与人同谐共振。可以预想,未来音乐不仅仅可以作为艺术供人欣赏,还可以在改善性格、舒缓情绪、提高生活效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人内在素养的升华不同于外在的学习,是一个缓慢的,几乎看不见摸不着的过程。但在这过程中,你会渐渐丢掉一些浮躁、低俗、空虚,取而代之的是宁静、高雅、充实。我们总说某某人有气质。气质也就是一种沉淀,而音乐是有利于一个人气质的养成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当每一个个体由内而外散发出文明的气息时,一个社区乃至于社会的文明也就不远了。一个重素质、讲文明的国度,也必然是一个强国。

三.音乐应当贴近大众,适应社区的文化和生活需求。

也许是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人们对于音乐往往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也就是把音乐等同于高贵高雅、高不可攀,甚至于将其当成贵族的玩物。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庄严气派,令人陶醉又令人肃穆。在那金色辉煌的映衬下,所有的乐声似乎都成了奢侈品,那么遥远,让人不敢触及。蛇年春晚,郎朗指尖的跳跃配之以那足尖的轻盈,让人叹为观止。音乐竟能与舞蹈如此完美的融合,高贵的钢琴,高贵的芭蕾,似乎高贵得令人心生敬畏。的确,这需要专业素养的艺术,更需要用心凝听和欣赏。不可否认,有时候高贵确实是音乐的魅力所在。但是,正如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个买哈姆雷特一样,这也仅仅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名音乐教学者,我认为,将高贵通向通俗,将是我的最终追求。毋庸置疑,我要把最好的教给我的学生。我要教会他们如何保持端庄的坐姿,我要教会他们如何领悟出琴谱中包含的丰富情感,我要教会他们如何用手指在琴键上创造奇迹,我要教会他们如何高雅的演奏。最后,我要让他们走上舞台,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像所有的表演者一样,成为一名小小演奏家。它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从学生个体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出发,因人施教,力求培养出有特点、有个性的学生。最后,在他们掌握了所学之后,音乐终究会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成为属于他们自己的享受。

音乐来源于大众、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当走进大众、融入生活。《乐记》有曰:“夫乐者乐也”。音乐即快乐。这也正是我希望我的学生以及所有人,能真正从音乐中享受到的最本质的东西。但是,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丰富的艺术手段,直接迅速地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借声传情,使人们唤起美的感觉,引起心灵共鸣,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品格、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这就是音乐所具有的德育功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群众需要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音乐作为一种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能够打动人的心灵,具有审美和娱乐功能,对提升社区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高贵与通俗就音乐而言,并不相悖。我们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音乐教育虽然要让人们学习音乐的专业知识,但最终还是要让音乐面向大众,为大众所用。社区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社区群众更需要的是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社区音乐文化更多的是需要体现音乐的娱乐性,而非学习性。《最炫民族风》的流行正印证了这一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相互结合,通俗的歌词让听者产生共鸣,所以它成为一曲最为通俗流行的歌,飘扬在晨练的广场上,飘扬在人流涌动的商场里,飘扬在人来人往的巷子里,飘扬在老老少少的口中。在社区,一首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显然优于一曲古典却难懂的肖邦乐曲,一筐锣鼓家什显然优于一排霸气侧漏的金属乐器,一群喜爱唱歌的大爷大妈显然优于一群身着正装的歌唱演员。这里,没有专家也不需要专家,没有专业技术也不需要专业技术,没有中规中矩也不需要中规中矩,只要有一颗如火的心,一腔对于音乐的热情,足矣。

“永远都唱着最炫的民族风,是整片天空最美的姿态……”

音乐,就在生活中,我们唱着,乐着。

猜你喜欢
社区音乐生活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生活感悟
音乐
影像社区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音乐
秋夜的音乐